APP下载

彝她之首

2019-06-19加拉巫沙

凉山文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彝人鬼神文化

加拉巫沙

文明的孕育多与河流有关,流向哪里,哪里姹紫嫣红。即便是被峡谷逼迫得汹涌呼啸的河流,大抵也会出现平缓的河段,经年累月地流淌,与人的创造力一旦媾和,文化和文明就灿然了。

大渡河,由藏区跌跌撞撞而来,凶猛急速,似有把高山冲毁、崩裂、垮塌的磅礴之力,但进入甘洛以北,像被驯服了,波光粼粼,蓝幽幽地流淌在宽阔的大山河床里。流域南北可望,但毕竟山高水深,天堑阻隔,两边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哪怕很迫切,也得绕山绕水慢慢地来。这条大河,巧妙地设置了地方治理界限、不同民族分布、多元文化生态等等的障蔽,于此意义上,河流成全了整个流域汉、藏、彝等民族的文化,即是文化冲突的疆域,也是文化杂糅的走廊。

万重山水,万重险阻。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还想跨过大渡河,继续北飘或者南飘,那一定担着风险,文化的张力即使假想成子弹,多飞一会儿,估计也动能不足,气数将尽。若以彝族自观,先民把一亩三分地开垦到大渡河边后,望见巨龙般奔腾的河流,摇摇头,一聲叹息:就此止步吧!停下北伐的脚步,并非已经没有了欲望和激情,天堑地理的发现,令人不寒而栗,借一百个胆子也借不到飞翔的翅膀,横空而去。

对于一个诗性的民族,放牧牛羊可能跟放牧诗歌没有多大的区别,从一开始,凡涉及甘洛这块地域的诗性谚语总以“首”和“大”被凝练、被颂扬,奇怪的是,以老大自居的认知尽管桀骜不驯,却得到了南方彝人的首肯:甘洛,彝地之首。的确,从四川西南一路往南,直贯云贵高原,彝族密布,彝人生息,而甘洛端坐北方之首,可以俯瞰一切。

彝谚“彝地甘洛首、汉区官府首”不单舞蹈在嘴唇上,它还以经文的姿势涌动于古籍的汪洋里。既然是“首”,并非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古代甘洛,其文化又怎么建构呢?《天神地祗书》《万物起源书》记载的天神、地祗,居于甘洛的个头最大、力量最强,威力无比,哗啦啦下至滇北的毕摩和苏尼做法时,不得不诚邀甘洛的神灵冲锋在前,捉拿妖孽,而甘洛的各路神祗总是耳提面命、左冲右突、披肝沥胆,誓死捍卫着万千彝人的宗教健康。

一面是鬼神的玄说,一面是地理的奇异,真要置身其中,虚虚实实的,还有些让人不安、惊抖和恐慌。境内山峦林立,其中的四十八座山皆有彝名,也特著名,都有各自的山神严严实实地守护着,最著名的德布洛莫山和吉日波山不仅活在一隅的高耸里,而且还活在川滇彝语北部方言区《鬼之起源》、天地演变史《勒俄》的诡异里;入选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大渡河大峡谷,雄伟壮观,险峻幽幻,德国人豪格尔·帕奈看一眼就惊奇万分,上帝啊,这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多么相似!

发现的眼光不在当下,而在远古,在历史的深处。

视甘洛为通向异域的门户,不是一个族群的独立发现,面对滔滔江水,两岸的人们在心里划出各自的警戒线,这一划分即是地理的、也是文化的。你看,在“掠蜀为奴”的彝族古代社会里,唐代诗人雍陶哀叹:“大渡河边蛮亦愁,汉人将渡尽回头。此中剩寄思乡泪,南去应无水北流。”他还吟唱: “冤声一恸悲风起,云暗青天日下山。”大河横亘,天然地把南北族群以及文化对立起来,文化的对立又终究带来政治的冲撞,带来社会的动荡和祸乱。

好在历史的负面早翻页了,迭代它的是新中国崭新的政治篇章,大渡河流域开明开放,欣欣向荣,如日方升,书写着一幅经济共兴、文化共振、情感共鸣、民族共进的时代画卷。

甘洛的文化庞杂,是大渡河流域典型的文化杂糅区,非马非驴也非骡子,都像,又都不像,自我酝酿着,七零八落地形成区域的特色。

向来,甘洛人自恃清高,给人居高临下的印象。此等感受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时时显露,综合研判的结果是甘洛人偏好标新立异,真真假假地,他们“得意忘形”,以为自己的观念最前卫、生活最时尚、礼仪最得体和文化最先进。

甘洛人的汉语发音是乐山话的翻版,完全脱离了地缘政治上大凉山人的语音。完整的对话里,有句与“鸡”相关的不时拿出来戏谑: “哪里鸡?”“田坝鸡。”“鸡咋子?”“鸡买鸡!”除尾音的“鸡”是要买的鸡之外,前面的“鸡”皆为“去”的意思;又来听彝语的发音,田坝一带的彝人不多,但他们创制了北部彝语方言支内的田坝土语,还辐射到紧邻的越西、峨边、汉源等县的个别区域,说话像歌唱,柔柔地拖拉,“迪比……迪比”,不紧不慢地吐纳。 据传,耕作于矮山平地的彝人养彝语叫“丝”的蛊,将毒蛇、蝎子、蚂蟥、蜥蜴等放进器皿,使其互相残杀、啮食,最后存活的毒虫便是蛊。表面上,它是有形之物,但自古被认为是能飞游、变幻、发光,像鬼怪一样来去无踪影的神秘之物。养蛊者,多为妇女,有客进门,一旦蛊“噗噗”闪亮,妇女便与它沟通,给谁下就得下,否则,妇女或者其家人就必须派一人吃蛊,一命呜呼。还说,蛊也不是成天毒人,但每年不毒死一人,蛊也非蛊了。毒人,不是立马倒地,下毒后,吃蛊的人肚子里长虫,像蚂蟥尸粉,进入肠胃,活脱脱新生,说得很恐怖。子虚乌有的传说吓唬过我,那些年头,我在玉田中学读书,路过同学父母的寨子,再怎么热情地招呼,我等勒紧饥肠辘辘的肚皮,笑嘻嘻地远离。活灵活现地编造,把一顶最毒妇人心的帽子扣在了女人的头上,足以说明甘洛一带的传统社会局势多么动荡,他们进犯别人或者别人犯难他们之时,都留有杀手锏:别惹我,哪天我会毒死你!甘洛人明知以讹传讹,却永远不捅破,含含糊糊地,都以为他家里的蛊梦幻般地蛊惑人,保不准你是它喜爱的那一口。

甘洛人狡黠、浮夸、狂傲的文化根源可能与大渡河流域文化和经济互通互融有关,不来点奸诈,容易被人看穿底裤是什么颜色,威风扫地;也可能与养蛊和鬼神的玄说有关,毕竟这些讯息太神秘、太奇异、太狰狞了。像一个人说自己有盖世武功,看他身体那么壮实,帮腔的人又佐证无数惨烈,你何必去招惹自吹的这个人呢?吹牛的面子一破,不狠狠揍你才怪。

甘洛人在饮食、娱乐和精神上还要另类!

一种生在密林树干上的“玛玛菜”摇摇晃晃地悬吊,甘洛人捣鼓几下,端上桌,蛮好吃的。“请你来喝杆杆酒,请你来吃玛玛菜”,濡染南丝路文明的甘洛人深情歌唱,外加一句“牵着马儿等你来”,外人心里猜测,真来了,他还牵着马翘首以待?玩笑而己,嬉皮而己。在交通占位上,他们北上省会成都和南下州府西昌差不离,但动辄爱往北方走,感觉上与省会人平起平坐,脊梁挺得很直,与南下的州府人见面,狂傲是藏不住的,即便内虚,见多识广的模样摆得同样离谱,把别人当傻子看呢!子女读书、家庭买房依然一路向北,抵达不了成都,也要把起跑线划定于乐山,连做梦都朝着繁华的都市梦去,醒来还以为捡了个大便宜。哗啦呼啦的麻将打起来,专业术语叫“甘洛麻将”,钱“噌噌”翻倍,算法又有别于成都的“成麻”,压根不屑于攀西地区习惯开打的“攀麻”。

向成都看齐,近乎成为甘洛人的宿命,别人没有张开怀抱,他们硬要钻进人家的被窝。

对外的甘洛人,角色转换收放自如,见什么人演什么角,仿佛天下是他们的。面对侃侃而谈的甘洛人,以为他们太精明,心里上准备要防范的当口,他们又把彝族人耿直、豪放、爽朗的性格展示两招,弄得外人两难,莫衷一是。文化的杂交,并不都指向优秀,也并不都指向拙劣和平庸,大渡河孕育的杂文化刚柔并济,润物无声,却奇特地反映在甘洛人的精神世界里。

对内的甘洛人,喜欢窝里“斗”,换句好听的,就喜欢划圈子,划来划去,最大的圈子可能是由历史习俗差异导致的地域人群的划分,两大群落“诺姆苏”和“曲姆苏”桌面上握手,桌底下使绊,好在没有“绊”出什么大事,像兄弟姊妹,磕磕碰碰,终究还是一家人、全家亲。前者,强调身份的纯粹,一般居于高山,操北部方言;后者,突出文化的进步,住地平坦,适种水稻,操田坝土语或腔调拐来拐去的没有被命名的小土语。两大集团谁也瞧不上谁,内部又细分,把乡镇区划纳进去,复杂得像雾里看花,灰蒙蒙一片。“曲姆苏”得意,曾有“自由民”的历史身份,谁都管不着,谁也不敢管,不赋役,不纳粮,自由啊!“诺姆苏”立即反驳,没人管意味着没人罩,被人打了,还有人替你打抱不平嗎?没有组织的队伍不是团队,只能是团伙,群龙无首,纵使每条龙有遨游九洲的本领,终究也是一条虫的肚量。两者的辩论由历史而现实、由社会而政治,时而同盟,时而分野,煞是有趣。

诚然,就整体的综合地位而言,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曲姆苏”跃上了高一级的社会台阶, “诺姆苏”则紧随其后,奋力攀爬,共同推进着甘洛的文化成熟。这里,还有两股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散居于多个乡镇的尔苏藏族,戴着白色头帕,穿着花衣白裤,悠扬地踏歌而来;那些由溃散的太平天国军人演化而来的彝人,文化更加纷扰,但他们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代代视甘洛为故乡,早已梳理出可以兼顾和通融的新彝人文化。

甘洛的文化就这么兼收并畜,可真到了文化凝练的关口,清高与倔强又出来坏事,各说各理,各唱各调,统揽不到一起,唯对整个彝区认可的宗教文化无反驳之力。依我理解,甘洛县域内的庞杂文化即使自己给自己戴高帽,也荣光不到哪里去,但涌动于浩瀚的古籍和彝谚里的那些宗教文化,却能对彝地之首的文化重塑大有裨益,只恐甘洛人看见诺多的“首”和“大”,又犯好大喜功、好高骛远之错。

犹如阿拉丁神灯的寓言,很多甘洛人因为铅锌一夜暴富。

曾经的甘洛城是不夜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穷尽繁华!一个个暴发户,来不及细细思量,挣钱了显摆,显摆后挣钱,人都横着走。给横着走的人谈论文化,有些不合时宜,充其量文化是装点门面的道具而已。依我判断,昔日的甘洛人很少关切自己的文化,可能连试一试的想法也未曾有过。是的,在一个钞票飞舞的年代,全民疯狂淘金,资本的宴席上还设什么文化的座椅?文化谈论得再热烈、再急迫,也只在私下,公众面前抬不起头来的。而今,埋藏在地下的铅锌矿价格一落千丈,甘洛回到了本真,恢复了原本的秩序,但人的心态显然已经无法适从了。

甘洛人集体陷入慌乱、惶恐、焦虑、浮躁的一个新时期。

那么,该如何安抚内心、安顿灵魂呢?

回归到秩序当中来,也就回归到了人的理性思维上,拂去蒙尘,彝地之首的文化还温热着呢!像当年的淘金梦,甘洛开启了文化的追寻之旅:要打造一个地域的文化,还得往历史深处去寻访。

对了,追逐经济天经地义,但把自己从头到脚金缕玉衣地包裹,不是像一个即将掩埋的陪葬品吗?正向的文化不像经济,再怎么包装和塑造,它撼动和感召的是人之心灵,是希望,是未来。

近些年,甘洛公祭吉日波,还郑重其事地邀请过我两回。

唤作吉日波的山,不高,金字塔形,看起来更像一个锥形的小山包。彝族天地演变史《勒俄》中记载,洪水滔天之际,周遭一片汪洋,举目四望,只有甘洛吉日波、伙姆项册波、艾叶安哈波、蒙地尔屈波等大山露出了尖尖的山头,挽救了人类和动植物。我无意刁难甘洛人对古籍中圣山的集体指认,滔滔洪水湮没大地,旁边众多高耸入云的山己被淹没,为什么矮小的吉日波还能显露奶头模样的山顶?文献里的彼山是否另有所指?人们对经典的甄别是否缺乏反思的能力?

但甭管怎样,以文化的视角公祭一匹山,其实是甘洛人在公祭彝族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公祭了全人类诺亚方舟式的远古传说。

问祖先,问历史,到底追问的是文化和自我的心灵。

那座叫德布洛莫的山,横跨甘洛越西两县,彝人的先祖对它觑觎己久:那里,不是离腹心之地遥远么?何不把作崇人的家鬼流放到德布洛莫去?文化的意义上,早期的鬼山不在此地,而是在云贵高原的某座山上,祖先可能受到神灵感召,一下子把鬼域迁徙到了领地之首的德布洛莫山。这里,彝族先民像历朝帝王流放罪犯一样,惹恼了,把鬼怪驱赶到天之涯的边疆,让鬼魅些类聚,再说,甘洛的天神地祗历来威武,势力庞大,可以严加管控妖灵。

地理的险恶,文化的边缘,不把鬼怪驱赶到这里,难道还安顿它处?

也源于此,甘洛便注定成为“鬼神之都”,上千年地被诅咒,上千年地被颂扬,上千年地被膜拜,生生地活在鬼神文化大一统的彝人世界里。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件文化大事。若以传播价值换算,在广袤彝区里,还没有哪个县有甘洛如此幸运!不花一分钱,却被数百万彝家儿女心里念着、嘴边叨着,永驻在彝族人万物有灵的信仰里。于此意义上,甘洛是多么重要的彝地之首,除地理之外,又是文化的、又是宗教的。

“鬼神之都”的甘洛人自然也就成了鬼神之主,遛达时,牵的不是毛绒绒的狗,而是具象的鬼和神。续以遛鬼和遛神的假想推理,公祭吉日波的由头可能小了些,一时半会得不到整个彝区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自娱自乐尽管已经够好了,但怎么地也是自己演给自己看,朗朗的经声没能指引更多普罗大众前来洗礼。那么,换一个噱头如何?把德布洛莫的鬼和吉日波的神由虚变实、由幻变现,把林林总总的草偶、泥偶、鬼板、神图做成与人等身的工艺,最好还给三脚的鬼神装上呼呼生风的轮子,与人共舞,与民同乐,做足人鬼、人神那千年未了的文化命题;至于声若洪钟的祈福经声,能否选段刻制成激励孩子读书之用的戒尺,或者汽车的某个挂件;毕摩肖像以及他们使用的法器又能否雕刻成旅游商品,投向南方,所向披靡……

如是,四海彝人将朝圣般涌来,他们并非来探视那些具象的鬼怪和神灵,而是来探寻文化指向的坚定,为什么一个民族对天地、历史、万物、生死的哲学回答如此神秘?它对拯救心灵究竟起着什么样的鸡汤作用?为什么物质贫穷的个体精神却如此大富大贵?真要探寻到了润泽心灵的文化瑰宝,民众还有什么理由去怨天尤人,而不去奋斗?

只怕,甘洛喧闹一阵,最终像风一样飘散。

那么,能够定夺文化命运的人且抽身去趟鬼城丰都吧!去见识汉语语境里的草根意识和艺术观念碰撞的“地狱”,想想人的灵魂需要什么样的方子才能救赎,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昂扬向上,进而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打开鬼神这道门,彝族的天文、地理、历史、教育、哲学……都静候在里面,啪掉尘埃,拿着的哪一部经卷不价值连城?

我以为,只要人不神神叨叨,坐拥彝族鬼山的甘洛应往前迈进,缔造出集传统鬼神文化与现代声电光技术为一体的“鬼神王国”。

在彝地之首,遇见有趣的精灵,穿梭在人鬼神之间,那一定是关乎地理、文化和宗教的令人颤粟的惊艳。

在彝地之首,重要的不是对着鬼神祭祀了什么,而是把鬼神当作民族文化的敲门砖和大众娱乐的因子,洒脱地外递一张文化的名片。

在彝地之首,甘洛人探询到的不单是自我心灵的隐秘,恰是一个族群内心的普遍性隐秘,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彝人文化的原貌,而且也可让他人走进神秘文化的涌流,窥见自我心灵的一些影子。

永不停歇的经声飘飘渺渺,我们应当把它理解为对生活的诵唱和对生命的礼赞,理解为大渡河南岸的甘洛人收敛了性格中的自大、伪诈与浮躁,正驾驭着大文化的帆船乘风破浪,驶向彼岸。

猜你喜欢

彝人鬼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张美寅摄影作品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谁远谁近?
美丽的彝人古镇
浅谈西南地区的太阳崇拜
鬼神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