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上的云朵

2019-06-19何万敏

凉山文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渡河刺绣彝族

何万敏

这里,自古是川滇通道中极为重要的关隘和要塞,从战国时期以来的漫长岁月中,县境内留下不少古迹。汉时的灵关道从境内通过,并在境内设治所。唐贞观年间开辟的清溪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清溪峡内两岸千仞峭壁,古木参天,谷中溪流淙淙,潺响回环,花岗石嵌成的古道上马蹄印深深陷于其中,古道旁尚有护路兵营的“齐民碉”遗址。金字塔形的吉日波山,在彝文经典《勒俄特依》中记载为:洪水淹没天下时,世界仅存的几个山顶之一。县境西南的德布洛莫原始森林,传说为彝人送鬼的幽灵集中之地,被称为“恶鬼”之山,充满神秘色彩。其它名胜古迹则有:海棠古庙、古城墙、“将源”石刻;天平天国将领赖裕新壮烈牺牲之地;田坝的土司衙门遗址;尼日河开建桥摩崖碑石刻;唐加湾古墓群、海棠古墓群等。

甘洛县原名呷洛县,1956年民主改革时始建,1959年更名为甘洛县。

甘洛县位于凉山州北部,地处凉山、雅安、乐山三市州交汇点上,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甘洛境内全为山地,岭高谷深,河谷地带间有台地斜坝与河边小坝,西部有较大的高山间狭长斜坝。县境东部连绵数十里的特克轰轰山,由8座4000多米和60多座3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中部最高峰一马鞍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4288米;南部高山重叠与凉山中部大山相接,额颇阿莫山高3905米;西部横亘着3922米的碧鸡山以及大药山、小药山、轿顶山等山。

全县幅员面积2156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人,有彝、汉、藏、苗等14个民族。全县辖28个乡镇。成昆铁路纵贯全境62.5公里。

飞旋的“磨儿秋”

2012年4月,甘洛县彝族“磨儿秋”参加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的“中国秋千展演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绝技绝艺(秋千)”评奖活动,从11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磨尔秋,彝名“格丛”,是广泛流传于甘洛彝族民间,主要在彝族年期间表演的一种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它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培养机智勇敢的精神。

据彝族古籍《勒俄特依》记载:在母系社会,有个勇敢的彝族青年石尔格铁,外出寻找父亲时,遇到了美丽漂亮的彝族姑娘自里石色,两人一见钟情,建立了家庭,男的不再外出打猎,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有一年粮食大丰收后,石尔格铁在兴奋时灵机一动发明了磨儿秋,同乡亲们一道庆贺丰收。从此,每年秋后,择定日子作为彝族年,杀猪、宰羊、玩磨儿秋,流传至今。

磨尔秋的玩法,是表演者先站在横杆两端,其中一端的人将腹部贴于横杆上,一手握紧横杆或安全楔,一手把住横杆顶端,另一端的人则由其他人将翘起的横杆压至地面,让另一人爬上横杆,推着横杆跑上几步,待横杆转速加快时,使劲蹬地升起,另一端的人亦如此动作,循环往复,绕柱转动,状如推磨。“磨尔秋”运转时时起时伏,时快时慢,横杆上的彩带与表演者的盛装迎风招展,如雄鹰展翅,飘逸中暗藏惊险,悠闲中饱含刺激,妙趣横生。

比赛规则要求参加比赛的人体重大约相等,动作看上下动作是否灵活、优美,步子以三步为准,速度看每分钟能转几圈,耐力看一个人能摸几个人,技巧看谁难度大,富有创造性的优美动作。还加以口琴、笛子、芦笙等乐器的伴奏,深受彝族人民的喜欢,以致形成传统,长久不衰。

彝族人搭建“磨尔秋”特别讲究。彝族年即将到来前,村寨里选择人、选择良辰吉日深入深山寻找长势很好的树木。砍伐回来做磨尔秋的树木特别讲究,要求主干筆直极少分叉、木质坚硬,连砍头去尾都有严格要求,只留中间七米做横梁,先由木匠将横梁推凿光滑,并在中间凿出一个锥形槽(槽内呈双漏斗状);支撑的竖木是第二次深入深山砍伐,要求与横梁的砍伐一致,仅用3米、剩下4米备用,一头要削成圆锥形刚好与横梁锥形槽相吻合,另一头要笔直地埋入地下一米多,并夯实支撑的竖木。准备工作做完,在过彝族年的前一天,德高望重的老人指导下把横梁与支撑的竖木组合在一起,“磨尔秋”就做好了。

而“磨儿秋”受到外界的关注,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86年,甘洛磨尔秋表演队就在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表演,深受欢迎,队员还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2011年,甘洛“彝族磨尔秋”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名声大振。也是在“磨儿秋”备受瞩目之时,人们开始隐隐的担忧“磨儿秋”所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 “能拿到金奖,完全是在意料中的事情,甘洛的‘磨儿秋本来就非常有特色。”2012年4月27日,四川日报记者专程到甘洛县采访“磨儿秋”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吉玛德胡。时间倒回到今年3月初,吉玛德胡还在为找比赛选手发愁。按照文体部门的要求,他前后进行了多次筛选,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会‘磨儿秋的人很少,像我的家乡阿尔乡留在家会‘磨儿秋的只有2人。”吉玛德胡说。经过各乡镇努力,最终找到9个队员,眼看比赛时间越来越近,队员还差1个,一筹莫展的他向远在重庆打工的王杂子“求援”,恳求他务必回来“支援”,接到电话的王杂子二话不说,放弃每天110元的工资,向老板请了假回来,3月15日,在甘洛县体育馆和其他的9名队员一起开始了训练。

“没想到这次组队这么困难。”吉玛德胡向记者感叹,身为传承人的他对“磨儿秋”传承现状早有了解,但是此次组队的艰难依然出乎他的意料。

甘洛县文化部门普查结果显示,海棠、田坝、斯觉、吉米、玉田、普昌、阿尔几个乡镇“彝族‘磨儿秋”核心内容保持最为完整。但是会“磨儿秋”制作,会“磨儿秋”表演的彝族青年男女数量并不多,人才青黄不接,传承人只有吉玛德胡一人,目前他的徒弟仅有10人,传承和保护面临挑战。

“以前一过彝族年,都围在一起耍‘磨儿秋,大人耍大的,小孩耍小的,特别热闹。”王杂子说,现在没这种景象了。 在甘洛县文广新体旅游局工作多年、曾经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的赵建敏分析,这与甘洛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有关。“年轻人都出去了,过年回家不过几天,制作‘磨儿秋本身都要花费时间,谁有空去弄。”赵建敏说,此外,“磨儿秋”的危险性也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此次组队比赛,上杆的10名表演者都买了保险,且入队前征得了其家人的同意。

一项非物资文化遗产,仅仅依靠当地村民的热情和责任感来传承和保护远远不够。吉玛德胡认为,鉴于“磨儿秋”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在组织“磨儿秋”活动时,政府的支持显得很重要。不可否认,“彝族磨尔秋”的传承和保护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 “彝族磨尔秋”只是在特定的彝族年中才使用,使用频率较低,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经济效益; “彝族磨尔秋”是彝族古老传统,年轻人感觉到在学习过程中很枯燥,实用性不强,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所以“彝族磨尔秋”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在其内容和形式上既要传承和保护原有优秀、厚重的文化内涵,又要在新的形式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也就是说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有选择地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部分,放弃和现实不相符的部分,让“彝族磨尔秋”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飞针走线刺绣出美好生活

近年来,甘洛县立足于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献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和申报工作。县委、政府拨出专款,县文化部门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技术要求,高质量完成了申报视频编辑、申报文本撰写、传承人声明等申报材料的制作工作。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2项,其中,彝族磨儿秋、彝族传统刺绣、藏族尔苏射箭节、藏族尔苏图画文字等12项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大县。 2006年5月,甘洛县妇联、县工商联曾经组织人,深入苏雄片区的乌史大桥乡和普昌、吉米、斯觉片区,专门调查彝族刺绣。统计到有675人善于彝族刺绣, 当时有8人的刺绣主要用于经营销售。

在历时一个月的调查中,最让调查人员兴奋的是,地域的不同带来刺绣色彩与图案的变化。

甘洛北部乌史大桥乡彝族服饰,头帕是用黑色布缠绕,布带外露的最后一截是用红白绿三色线绣出、相互间隔的四道纯色诱人色带,最外面一层色带是由这三色间隔搭配成不同的纯色色块,使整个刺绣色彩搭配协调好看。衣服采用大块鲜艳的红花、浅色花布、黄色布搭配在较为明亮的蓝色布料上,缝制的样式有蒙古族服饰的风格,整个长衫从腰以下有前后左右四道开口,前边两长块系于腰间;领口绣有红、黄、白三条色带,整件衣服给人以简洁明快感。黑色裤脚宽大,小腿肚以上绣有10余条不同红色色带,色带中有绿色和白色协调搭配,还有不同色块组成裤脚边。整套衣服在刺绣的点缀下简洁明快。

在东南部片区,彝族服饰色彩和图案主要以生活环境为蓝本,蓝天、白云、花草、蝴蝶和飞鸟的色彩图案都融入到彝族刺绣中。这里,彝族女装上衣主要以兰、绿、橙色為主,彝族男装上衣主要以兰色和黑色为主,一般彝族女装上衣领口附近有两圈刺绣的艳丽花纹,男装则是刺绣的素净花纹;男女装袖口花纹特别讲究,几乎把整个手腕段都绣完,每种色带都由复杂而夸张的图案组成,有波浪状、草叶形、花瓣形、有弯曲有规则的线条,女装袖口的色彩显得丰富,不仅有绿色、白色、黄色、黑色,还有红色和橙色,相对男装更艳丽;衣角也比男装讲究,在衣角处还有绣的花边。男人和女人的头饰也不一样,男人的英雄结顶端由粉红、浅绿、金黄和大红色带组成,留有五颜六色长须做装饰;女人的头帕绣花讲究就更多了,分年龄、年龄里面又分性格,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要求,少女的绣花艳丽,中年人的绣花简约,老年人的绣花持重。性格开朗的少女,多选用热烈色彩的线,绣花显得活泼轻快;性格内向的少女,选用彩线时要搭配一些蓝色和绿色,绣花显得沉稳,也投射出青春活力。

说到甘洛县彝族刺绣,新市坝镇阿加依村的撒洛嫫称得上是她们中的代表——一位彝族妇女,依靠彝族刺绣绣出两栋楼房和城中的一套住房、一个门面,成为彝族妇女中勤劳致富的典范。

撒洛嫫出生在彝族聚居的阿尔乡乃乌村,她自小就喜欢刺绣。由于家庭贫困,10岁才上小学,家里买不起书包,母亲就找来碎布块手工缝制书包。她羡慕同学有漂亮的书包,自己的书包疤痕累累,简直没法与同学的书包相比较,爱美的撒洛嫫,为了掩盖布块拼接把书包变漂亮,她向母亲要来针线,尝试着在书包上绣花草图案盖住布块拼接痕迹。

这是她平生第一次刺绣,年仅10岁的撒洛嫫,每天放学回家就模仿大人绣花的做法一针一线地绣;由于年纪小,她用针的方法不当,她把书包绣漂亮的同时,手上也“绣”出了花纹。她把书包背到学校就引起同学们的关注,这一次成功为她日后致力于彝族刺绣发展铺垫了基础。

小学毕业时,已经15岁的撒洛嫫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不好意思继续读中学,就在家务农。由于自小就喜绣花,同伴经常和她在一起探讨怎样配色、如何绣才漂亮,经过她指点之后绣出来的头帕和服饰比其他人的漂亮。这样,越来越多姑娘找她切磋彝族刺绣,她慢慢成了乡里刺绣的权威,她也以善绣出名。

1982年,县二轻局缝纫社招聘5位刺绣人员,她被招录做民族服饰刺绣,心灵手巧的撒洛嫫非常细心,做完刺绣任务,就帮助裁剪师傅递布、铺展布,晚上就捡起废弃的小布块模仿裁剪师傅学起裁剪来,第二天又仔细观察自己裁剪不到位的地方,再次裁剪,就这样反复实践,她学会了裁剪。

撒洛嫫心灵手巧善刺绣,人也长得漂亮,受到村里村外的小伙特别青睐,在众多追求者中她挑选了阿加依村的木乃尔布。她与丈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憩,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劳作之余她依然钟情于自己热爱的刺绣,经常帮助村内村外的姑娘裁剪和刺绣衣服,许多人是请她帮一次又一次,有些不是很熟悉的姐妹意识到:不给她适当报酬也不好意识再请她帮忙了。她再三推辞都无法拒绝姐妹们的一番心意,也只得收下姐妹们送来的黄豆、核桃之类的物资,象征性地表示收取报酬,也贴补家用。

在帮助姐妹们的过程中,她意识到刺绣是摆脱贫穷的一条好路子,何不到县城开一家彝族刺绣小店,她这样想就这样做。在与丈夫商议后,她在县城开起彝族刺绣服饰店,店内所有服装都是她亲手缝制和绣的装饰花纹。1988年,一般工薪阶层的人月工资才30-60元,撒洛嫫卖自己做的彝族服饰月收入却在200-3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撒洛嫫精湛的刺绣手工艺术受到彝区群众羡慕,美妙绝伦的手工产品也供不应求。她实在忙不过来了,就雇佣一批农村闲散劳动力,根据她们各自的特长安排相应的工种。这种流水线式的工作效率高,也给自己在彝族刺绣上创新腾出了时间,使自己的彝族刺绣既保持传统也不落伍,随应时代潮流的方向发展而发展,就因为这样,撒洛嫫生产出的彝族刺绣不仅仅是在甘洛县和临近的马边县、越西县有市场,连外国客人也慕名到西昌市通过中间商买走她的手工刺绣品。

20多年来,彝族刺绣给了她创新的思维,也给了她发展的机遇;彝族刺绣因她而发展,她也因彝族刺绣成就自己的事业。

刺绣,彝族传统手工艺,百花盛开。2017年,在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凉山州总工会和甘洛县总工会举办的彝族刺绣技艺培训班,有100多名彝族妇女参加。

尔苏人是谁?

灵关古道藏了多少秘密,至今无人能说清楚。然而有一群人,不仅藏在灵关古道的深处,且至今保守着古老的秘密。

甘洛县藏在四川省的西南角,隐身在甘洛县大山深处的人们,自称是“尔苏人”,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中,“尔苏人”就是“白人”的意思。他们在十几年前被划作是藏族的一个分支,但是他们的生活习俗,却与藏族相去甚远,他们信仰的也不是藏传佛教,而是一种原始宗教。他们自称为“番族”,但这是中国56个民族中没有的一个称谓,他们到底是谁,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一位尔苏人说过: “我们尔苏人是不能说根的,说了就会被追杀!”他们一代又一代地隐瞒着自己部族的来龙去脉,在隐瞒中,“尔苏”让人们觉得神秘莫测。为了保守秘密,如今的他们只记得“我们在保守着那个不能被外人知道的大秘密,我们是谁、我们的来处永远不能提起”,而秘密的内容是什么,也许早已遗忘。

尔苏人的男子普遍高大英挺,很多人头发微卷,高鼻深目,脸部特征极似三星堆出土的铜人面具。尔苏人的妇女们多缠黑白布帕,用银泡点缀额前,他们的服饰精美,刺绣水平极高。他们在深山里用土坯砖瓦为材料建造有檐有脊的房子,而不象其他少数民族的竹楼木楼;他们几乎与任何当地的民族不通婚.甚至在祭祀、作法时,作为祭品的鸡实在没有了,才可向汉人购买,但决不允许用其他民族养的鸡。他们也遵循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属相;他们的日常礼节、诗歌华丽繁复得近乎琐屑,这包括在简陋屋子里哪怕坐在地上时,也一点含糊不得的上下主客女幼等等的方位讲究;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中国目前所发现的仅存的两种图画文字之一;他们所用语言属于羌语支(而不是藏语支),这语种与曾建立过西夏王国的党项人同源。

他们的祖先切断了几乎所有关于来源的秘密,但他们的传说中曾有过自己的王国,而且似乎与同样的未解之谜三星堆文化有些说不清的联系;他们有自己的宗教和萨巴(祭司兼大法师),他们掌握着令当地各民族闻之色变的巫咒。这个目前大约还有3000余人的深山里的族群,与周围的一切仿佛格格不入。在传说中,他们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支部族,被松赞干布打败后逃亡至此,祖先们怕儿女们受累,于是向儿女们隐瞒真相,不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藏身于横断山脉的深处。然而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在新编的《甘洛县志》里,称尔苏人是当地的土著民族,从一些口碑资料和县内地名可以得知,尔苏人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已纳入地方政权直接管辖。上世纪50年代后,川西操嘉绒、尔龚、扎巴、木雅、史兴等语言的居民己确定为藏族。操尔苏、贵琼和纳木依等语言的居民则被称为“西番”,中国开始户籍制度后,他们有的说自己是藏族,有的说自己是番族,有的则被当成汉族。

在现存10余卷经卷内的图画文字,按尔苏人的说法,那更像是汉文化中《易经》以长短划表示的卦像,是语意的浓缩,他们曾经创立过非图画的文字,但装满九车的文字典籍在打败仗逃亡的路上焚毁了,于是后代就逐渐的不再记得。

但是,尔苏人的独特文化几乎全部保存在“萨巴”中。萨巴既是祭司和大法师的名号,也是尔苏人宗教和经文的名称。他们的图画文字以萨巴经文的方式流传下来,那里面包含着他们对宇宙、神鬼、万物的看法,以及他们所掌握的历史源流,除了有意抹去的本族人的历史。

在山里的那么岱村,大萨巴杨德成恰巧在家。

他刚从成都回来,去了半个多月,那里有人专门把他请去作法、治病。对尔苏人的萨巴来说,有人请是不能不去的,因为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和职业要求。至于人家是否会拿出报酬,则不是萨巴所能要求的,全凭各人的心意,有的人家可能只能答谢给萨巴几斤粮食。所以在村子里,萨巴家可能是最贫穷的人家之一,因为他往往会出去很多天,而耽误了家庭的生计。也因此,萨巴在平时必须与其他人一样在地里劳作,尔苏人现有的数个被公认的萨巴无不如此。但是,萨巴又是尔苏人所最敬畏的人,因为他们掌握着天地的秘密和敬神、治病、驱邪的咒术法力。

“爾苏人尊敬萨巴,但并不是怕我们,而是把我们看作导师和恩人,我们教导他们怎样生活并为他们驱除疾病和恶鬼”,近70岁的大萨巴杨德成说。杨德成是领我们来到深山的杨德隆的堂兄,是当地保存尔苏文化的主要组织者。

昏黄灯光下的屋中央,火塘生起了火,确切说他要的是烟。

他将白芷、檀香等新鲜的枝叶覆盖在点着的木柴上,烟雾升腾而起几乎迫人流泪,但清香味也弥漫开来。萨巴端坐,左手持铃,右手持一柄形似如意的鼓槌,在渐起的铃音和鼓声中开始曼声吟唱。他唱经的方式是由存一口气开始,唱到必须换气的当口方才转入下一句。声调与我们习听的佛教僧众唱经不同,似乎更为婉转多变,而且有韵脚可押,类似诗歌。升腾的烟雾好像不断为萨巴增添着法力,吟颂声、鼓声、铃声、法螺声逐渐走向沉郁而又激越。萨巴这时已带上面具,面具青黑、鼻吻部兀出,仅露出眼睛,这时的萨巴望之如人身的巨鸟。手上的法器己换成降魔杵和鹰的利爪、法印令牌,蓦的他全身关节开始跳动,他仍然坐在那里但给人的感觉是马上要飞了起来,吟唱的激越已到极致,众人在他的每句极其快速的尾音处唱和,鼓声似捶击心胸,他的头上汗出如浆。渐渐的,吟唱与鼓声转缓转悠长,那些声音反而是静寂,如浮上云端听见鸟鸣。

在一切静止后,萨巴恢复了近70岁人的老态。

中国最美的大渡河峡谷

2010年6月29日,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四川大渡河峡谷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被认为可媲美长江三峡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大渡河峡谷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17公里,最窄处仅20余米,最深处却有2690米,比世界第一大峡谷科罗拉多还深557米。整个峡谷为新构造运动强烈隆升和河流剧烈下切而形成,有10多亿年的沉积演化历史,也因此被称作“地质史教科书”,它记录了区域内地壳的沧桑巨变和生物演化的进程。2001年,大渡河大峡谷经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位于凉山甘洛县与雅安汉源县和乐山金口河区接壤部,总面积93. 57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最高峰大瓦山海拔3222米,大峡谷最低出口处海拔仅580米。峡谷两壁山崖斧劈刀削,峰峦叠翠,奇峰异石层出不穷,如画如雕,千姿百态。举目远眺,大峡谷犹如一条巨大的地缝,向远处蜿蜒而去,气势雄伟,秀丽壮观。

大渡河峡谷主要景区正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所辖7个彝族村被4条深沟自然分开,其中的布依、田坪、二坪3个村庄依山傍水,并临近原始森林,山顶与峨边县的黑竹沟自然风景区相连。村落与村落之间沟深山险,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常常是从早走到晚,有的相距仅有30米,却要走大半天时间。

从大渡河峡谷上游,沿乌史大桥乡对岸峭壁中的水泥路下行,就进入了大渡河峡谷。公路在峭壁中蜿蜒,乌史大桥乡布依村就在对岸突兀的峭壁之上,只见蓝天白云以及峭壁上伸出的乔木或者葱茏的灌木,对岸岩层清晰可见,俯视大渡河水流平稳,深溪沟电站库区回水将让人胆颤湍急的大渡河变得温顺柔美。有一瀑布从绝壁顶直扑大渡河,时而藏匿于峭壁灌木中,时而奔泻而出,也只有这里才有天河泼水而下的感觉。由于是绝壁只可远观,不能近看,即使走近也只能听瀑布跌落的声响,而不能翻过绝壁接近瀑布。瀑布是从绝壁顶端溶洞泻出,四季清澈的聚仙瀑两旁生长着各种野生灌木,大部分稀有植物四季常绿。

走过聚仙瀑,来到布依、田坪、二坪3村相隔的洛莫阿莫沟(汉语:深不见头的溪水)对岸,田坪、二坪两个村就在若隐若现的山崖上。田坪、二坪是因大峡谷里唯一的3个连绵台地而得名,称为田坪、二坪、三坪,每个台地的峭壁高差600米到900米,第一个台地田坪在大渡河600多米高的峭壁上,田坪、二坪海拔低有人居住,自然形成两个村落,三坪面积最大却由于海拔高于2300米,是个天然草场。

走过田坪村600多米缓坡,八九百米高的峭壁巍然耸立眼前,依靠峭壁灌木能行走500米,光滑的峭壁逼近,过去是5盘天梯悬挂在峭壁上,一头用藤条拴挂在乔木根上,另一头拴住地上大石,就是这悬空的5盘天梯,连接着二坪村与外界的联系,村里人也因过这5盘天梯危险很少出门,羊羔、牛犊上得来,就背不出去,这里成了甘洛县最封闭的村落之一。

近年,甘洛县出资36万元,为行人和游人把危险的5盘天梯改造成比较安全的钢架天梯,并将溜滑的砂石路修成水泥梯步。如今,游人走在天梯上不再提心吊胆。在钢梯上往右看,峭壁和峭壁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在云雾缭绕的装点下缥缈美丽;往左看,峭壁层叠云雾时隐时现;往下看,田坪村房舍散落在眼下,河水湍急的大渡河像透明的丝带包绕着田坪村,公路则像这条丝带上镶的边。

穿过田坪、走过二坪,爬上三坪,到达大渡河峡谷第三个平台,一种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个千亩草场在峭壁间变得豁然开朗。卧倒在软软的高山草地上,俯瞰峡谷,谷内云雾飘逸,星星点点的车辆,若隐若现的大渡河,这时却给人以宁静的感觉;偶尔有飞鸟冲下峭壁,在谷内滑翔;眼前的草坪在各色艳丽鲜花点缀下格外美丽。如果是春夏之交,这个杜鹃花带,大红、粉红、白色、紫色、黄色杜鹃花把峭壁装点得美丽诱人。

国内外的旅游者,从人民网、中国广播网、四川在线和凉山新闻网上,读到乌史大桥乡的峭壁与险峰,慕名而来;特别是在广东省举行甘洛县旅游资源推介座谈会时,珠江商报、羊城晚報、南方日报和顺德电视台、顺德电台等媒体,对大渡河大峡谷作了详细的介绍,在顺德乃至广东引起特别关注,2009年,广东游客就分批组团来大渡河大峡谷旅游。

大渡河峡谷于2001年12月经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正式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定名为“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2月28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为大渡河峡谷、安徽黄山等33个第二批国家级地质公园举行了命名授匾仪式。

成昆铁路在峡谷底建造了世界交通奇观,如“一线天”及“天下第一柱”……这些“人造风景”,构成了峡内另一种壮美。成昆铁路从峡谷的西岸穿过,因为峡谷内很少台地,火车多在隧道中穿行。除了成昆铁路,沿峡谷还有乌斯河到金口河的公路,这些公路大多也是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并有许多洞路相连。能在这样的地质结构中建造公路,本身就是奇迹。

大渡河峡谷由深切的峡谷、险峻的悬崖、奔涌的河水,组成了自然之雄美,铁路、公路、天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村寨景观,又形成了人文之美。

猜你喜欢

大渡河刺绣彝族
彝族海菜腔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2009~2019年大渡河上游暴雨的时空分布和环流特征分析
彝族荞粑粑
清新唯美的刺绣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