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实”入“虚”提升思维品质

2019-06-19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不器作文题君子

【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納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题材料“虚”“实”结合,是高考作文题的特征之一。由“实”入“虚”,由物质到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思想深度的体现。

比如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作文题,从生活中的“器”切入,要求同学们在文章中探究“器”的内涵和意义。材料涉及“器”的形制、功能、象征意义等,可见“器”并不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物质的“器”,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必须由“实”入“虚”,从物质的“器”上升到“器”在精神层面的意义。

下面这篇文章,从开头看,作者想写一篇驳论文,批驳孔子“君子不器”的说法,立起“君子当器”的观点,但是仔细看,文中这两个观点并非对立的。作者认同“君子不器”,认为在当下,青年应追求“不器”,不要只追求一技之长、囿于安稳的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当器”,即学习“器”的包容广纳。

文章中物质的“器”在精神层面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是很可惜,作者没有将这些象征意义表达明确,这是典型的无法化“实”为 “虚”来落实概念与观点,导致论述混乱。

猜你喜欢

不器作文题君子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论语》知多少?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君子不器”新探——基于先秦儒家“文”“质”关系的一种可能性解读
君子无所争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