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鄂西北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

2019-06-18熊飞

科学种养 2019年5期
关键词:鄂西北药农中药材

熊飞

鄂西北山区位于秦岭、大别山、武当山之间。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等地与著名的华中药库——神农架毗邻,境内气候、土壤与生态环境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所产道地中药材质量优异。发展中药材产业,在该地区可谓资源得天独厚、环境优势明显。

历史上,鄂西北曾经是重要的中药材采集、种植、加工集散地,中药材曾经是该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近年来,仍有不少农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从事中药材采集、收购和加工、销售,实现了增收致富梦想。

一、新时期鄂西北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时期,鄂西北山区的中药材产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过去相比,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发展有不少新情况、新变化。

1. 经营主体数量减少但实力增强

过去中药材种植者绝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体农户,以种粮为主,附带种植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的专业药农不多。近年来经营主体逐步转变为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在其带动下的种植大户。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从无到有,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逐年增多,种植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分散种植的小药农逐渐减少。

2. 中药材的种植区域逐渐扩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选择在海拔位置偏低、交通便利的区域种植中药材,中药材种植的区域和范围不断被突破,逐步从高山向中低山转移,高山药材种植面积明显减少。

3. 药材种植的主导品种发生变化

过去以高山道地药材为主,近年来逐步转向重点发展“热门”中药材。以往在鄂西北山区种植面积较大的黄连、党参、当归、冬花等高山药材,近年来种植面积已严重萎缩;杜仲、黄檗等木本药材,黄姜、肚倍等化工药材,种植面积也明显减少;一些从外地引进的名贵中药材(如金线莲、川贝),因野生资源枯竭价格上涨较快的中药材(如七叶一枝花、白芨),既能药用又能美化乡村环境的中药材(如芍药、牡丹),以及新驯化成功的野生中药材(如虎杖、黄精),成为许多新型经营主体关注与发展的重点;另外,直接从外地引进、调入中药材品种种植的现象明显增多。

4. 中药材种植面积整体呈现萎缩

高山道地中药材受环境保护、人口外迁、缺乏劳力、后继无人等多种因素影响,种植面积下滑严重;杜仲、黄檗等传统木本药材受价格长期低迷影响,很多被逐年砍伐;肚倍、黄姜等化工药材,受产品价格、种植效益偏低等因素影响,实际面积也明显减少。虽然近年来中药材种植区域在逐步扩大,种植的种类也逐渐增多,但新扩大的面积远小于缩减的面积。

5. 中药材种植风险增大

过去农户种植的多为高山道地中药材,虽然价格时有波动,但是农户心态较为平稳,坚持自繁自种、合理搭配、常年种植、适时开挖,其生产成本较低,市场风险较易得到化解,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种植传统粮油作物,很多药农的总体收入还是明显高于普通农户。但近年来一些人种植中药材心态浮躁,常抱着“赌一把”的心理,不讲科学、盲目投入、盲目种植,总想通过“高投入”快速获取“高回报”,致使中药材的种植风险明显加大,有的经营主体由于种植不成功、市场价格暴跌等原因,导致投入失败,甚至血本无归。

二、新时期鄂西北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机遇

新时期鄂西北山区是否应该发展中药材产业?怎样发展中药材产业?不少人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認为中药材价格波动太大,简直就是“药疯子”,一般农户很难把握,最好不要发展;有人认为发展特色产业是山区农业的根本出路,鄂西北山区发展中药材既然优势明显,就应该坚持。到底应该怎样发展,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各不相同。

笔者以为,只有弄清鄂西北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目前到底存在哪些困难、问题和机遇,权衡利弊后才能作出较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1. 发展中药材产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鄂西北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以下几点:

①缺乏懂技术、肯吃苦的人。发展任何产业,首先离不开“人”的因素。如果没有人,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如果有人但没有“内行”的人,产业发展将会面临很大风险。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人要“内行”,还要比从事其他农业产业的更能吃苦,而这些恰恰是目前最稀缺的。鄂西北山区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重要的水源区和水土涵养地,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水电开发的主战场。近年来受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移民搬迁、水电产业建设等因素影响,最适合种植中药材的高山地区农户纷纷外迁,一些老药农逐步退出种药行业,年轻一族则绝大部分外出创业,致使药农数量锐减,劳力越来越少。近年来虽有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加入种药队伍,但很多缺乏种植经验,更缺乏老一代药农的平和心态和吃苦精神。另外,发展产业需要一批相关技术人才,但该地区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研究的专业人才稀缺,从外地引进又十分困难,很难为产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服务。有的聘请外地人员担任技术指导,照搬外地技术与经验,常因生态环境差异大,技术“不服水土”导致种植失败。

②缺乏种药优势明显的地块。鄂西北山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加之海拔高低悬殊,高低山气候差异较大,土壤、环境丰富多样,因此从理论上讲,很多中药材都能在该地区找到理想的生长之地。反过来讲,很多地方都有适宜生长的中药材。但在鄂西北山区真正有竞争优势的中药材,大多出自海拔千米以上、甚至海拔1 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其次是海拔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海拔600米以下区域虽也有多种药材可以种植,但与其他药材产地产品相比大多缺乏竞争优势,种植效益有限。由于山高出好药,过去建设药场,场址都选择在山高气寒、交通不便、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高山,以靠近神农架周边地区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但近年来一是退耕还林占用了大量耕地;二是高山发展烤烟与种植药材争地;三是人口外流部分田地荒芜,导致适宜种药材的耕地面积严重受限。特别是靠近神农架的一些药材主产区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后,坡地要求退耕、人口要求外迁、设施逐步停建、林地严禁破坏,致使能够种植药材的耕地面积进一步缩减。

③缺乏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市场主体。过去鄂西北山区一些地方中药材发展较好,不少农民通过种植药材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国营药场引领拉动。很多药农种植的中药材,通过国营药场以较为合理的价格顺利地销往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自国营药场撤销后,这些地区的药材产业发展明显受挫。近年来鄂西北山区虽引进、培植了一批涉药企业,但这些企业有的原本并非从事中医药行业,而且自身实力有限,生存发展非常困难;有的企业则把大量心思和精力用在争取政府支持上,而不是用在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上,因此很难拉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另外,近年来各地虽成立了不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但真正将众多药农利益绑在一起,实现“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合作社却很少,多数还是大户挑头、单打独斗、打小算盘,合作意识不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有限。中药材企业引进难、发展难,与目前该地区中药材种类虽多,但基地面积偏小、单品产量不大、质量参差不齐也有很大关系。

④缺乏科学务实的态度和踏实长远的打算。与种粮相比,种植中药材一是对环境要求较严,越是名贵中药材对环境条件要求越苛刻;二是生产成本较高,单位面积所需的种苗费、人工费等都明显高于种粮;三是技术性较强,特别是一些价格较高的药材,种植难度较大;四是投入多见效较慢,只有少数中药材可以当年种植、当年收获,多数中药材需要在种植后3~4年甚至5~6年才能收获,一些木本药材收获期需要在10年以上甚至更长;五是市场价格变化较快、波动较大,同一药材价格高时可能贵如黄金,价格低时可能贱如稻草,其中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有时受特殊事件(如非典)影响较大,因此很难把控。这就要求上至决策者,下至种药人,都必须有科学务实的态度和踏实长远的打算。特别是生产经营者,要有一定的实力、丰富的经验、平和的心态,因地制宜、选好品种,长期坚持、稳步发展。如果没有滴水穿石的韧性、久久为功的精神,很难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很多新型经营主体,对发展中药材虽有满腔热情,却缺乏实践经验,常被虚假广告、信息迷惑,没有脚踏实地进行深入调研,没有坚持从基础做起,先试验、再示范,然后再稳步扩大面积、规模种植,而是盲目投资引种、盲目扩大种植,急功近利、贪大求快、急于见收、想发大财等问题非常突出,完全背离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也是近年来种药失败较多的主要原因。

⑤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鄂西北山区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大多数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因此中药材质量不够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参差不齐现象。但因过去中药材一般都集中在传统产区,由大小药场或农户种植,同时采集的野生中药材占有较大比重,收购时又有经验丰富的购销人员把关,因此药材质量有保障。另外,过去检验中药材质量,主要依靠经验而不是仪器,对中药材的质量要求与现在有所不同,所以建设标准化基地需求尚不迫切。近年来由于中药材野生资源明显减少,人工栽培的中药材产区转移、范围拓宽,加之极少数药农为追求产量采取不恰当的栽培技术(如使用膨大素等),导致中药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医药的声誉和药企的产品质量。为此,许多大型药企和药材产区都在建设中药材标准化(GAP)种植基地。企业在采购药材时,对购进药材多采用现代仪器检测分析,质量把关越来越严。如果种植药材时继续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无统一标准,靠经验种植,质量差异大,将来产品销售可能面临较大风险。

⑥缺乏权威的服务平台。中药材由于市场变化快、价格波动大,加之中药材质量要求严,种植、加工技术复杂,目前很多新型经营主体又缺乏种植加工技术与经验,因此必须提供更加科学、及时、全面、周到的服务。但鄂西北山区至今尚无政府或相关部门搭建的中药材专业化服务平台,为药企、药农提供权威的市场分析、信息发布、专家指导等,导致一些药农不知种什么、怎么种、销哪里、价多高,有的受虚假网络信息平台或各种虚假广告信息忽悠,很容易上当受骗。

⑦缺乏统一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心。鄂西北山区虽然发展中药材优势明显,但近年来失败教训却很多,加之缺少种药、管药的内行人士,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懂,却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做深入系统、耐心扎实的调查研究,弄清失败的原因,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因此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上可谓众说纷纭,观点与意见很多,从领导决策层到基层实施者思想上都很不统一。常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少干部和药农看到近年来发展中药材失败案例较多,因此对发展该产业信心不足,有的甚至持否定态度,这无疑会给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2. 发展中药材产业面临的优势和机遇

一是该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的中药材种类较多,部分农户有种药材的习惯和经验,中药材品质优良,这些固有优势没有改变。

二是中医药在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加之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中药材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但种药人却逐年减少,优质中药材将越来越呈现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态势,发展中药材前景看好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三是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该地区对发展中药材产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优惠政策相继出台,政府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同时,一些新型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较高,投入能力也明显加强。

四是鄂西北山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重要的水源区和水土涵养地,国家对该地区环境保护要求将越来越高。与种粮、种烟相比,种植中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土地每年翻耕次数较少,水土流失较轻,同时施用农药化肥减少,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也相对较轻,因此将部分耕地种植的粮油、烟草作物调整为中药材,更利于环境保护。特别是鼓励留守农民发展木本药材,实施林药套作或仿野生栽培,符合相关政策,得到了政府认可与支持。

五是过去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通村水泥路四通八达,通信设施实现全覆盖。高山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生产生活条件虽不如低山,但明显好于以往,产品销售也较过去更为便利。

六是近年来高山农民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玉米,与平原地区全程机械化种植的玉米相比成本明显偏高,种植效益欠佳,迫切需要作出调整。高山大面积种植的经济作物烤烟,也因产品积压、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需要作出调整。发展适合高山种植且效益更好的中药材,正好可以弥补调整后空当。

七是山区农民因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精准扶贫、求学就医等原因外迁后,虽然劳力减少、工价提高,但却利于土地流转集中,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中药材种植的专业化、机械化程度,进而解决山区药农素质偏低、种药缺少劳力等问题。

三、新时期鄂西北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路与策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鄂西北山区发展中药材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新时期鄂西北山区中药材产业一定要突出优势、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事求是、稳步发展,既不能因为近年来的几次失败,就将中药材产业“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顾客观实际,一心想着在短时间内将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

1. 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发展农业产业先要统一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发展顺利。特别是在领导决策层,如果思想不能统一,下面在发展时就会茫然失措、缺乏信心。统一思想不能靠领导的权威和空洞的说教,不能脱离实际、坐而论道,不能凭借“蜻蜓点水”式的调查,甚至道听途说作出判断和决定,要对中药材产业发展做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看到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又摸清困难和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要坚持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只有让人心服口服,才容易转化为实际行动。思想统一了,就能坚定信心、共谋发展。

2. 合理确定目标,坚持稳步推进

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在适宜区域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中药材。由于鄂西北山区海拔偏低的区域种植药材优势不够突出,高山种植药材优势明显但却面临人口流失、坡地退耕、建设受限等困难,因此发展的最适区域和面积均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在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时,一定要立足实际、科学合理。要坚持扬长避短,在选择种植区域和品种时,将特色、质量、效益放在首要位置。要坚持稳步发展,不能盲目地追求做大,随意扩大种植的范围和面积。对一些新引进的外来品种和技术,一定要坚持先试验、再示范,确保产品质量过关、销路可靠,种植效益良好,没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后,才能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推广,以免给种植者带来巨大损失。

3. 突出重点区域,坚持以高山为主

药材与粮食不同,量少无人收购、难以销售、转化困难,所以不适合个体分散种植,必须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并形成有一定影响的中药材产区,因此发展中药材产业必须突出重点区域。鄂西北山区可以种植药材的地方虽多,但真正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区域就是靠近神农架的高寒山区。所以要坚持以该区域为重点,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的气候、土壤与环境条件,种植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别人种不了或种不好的中药材,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为解决最适宜种植中药材的范围、面积偏小问题,可以考虑采取立体栽培,向空中发展,或者采取林下种植等方式,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上多动脑筋想办法。其他地区和中低山虽然可以发展中药材,但不能作为重点,而且在药材品种选择上要慎之又慎,确保种得成、卖得掉、有效益。也可将中药材种植与农村休闲观光、美丽乡村建设、养老养生产业、农业科普教育等相结合,种植药用、观赏、绿化、环保兼用品种,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4. 突出重点品种,合理搭配种植

鄂西北山区可以种植的中药材种类很多,仅常见的就有数十种。每种药材适宜生长的环境不同,所需投入、生长年限、产量质量、市场价格也有很大差别,同时很多药材都不能重茬种植。因此在发展药材时,要根据其自身特点,认真选择品种,科学合理搭配,既不能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平均种植,又不能因为某一种药材种植效益好就长期、大面积单一种植。要全面考虑每种药材的适生环境、种植成本、平均产量、产品质量、综合抗性、市场价格以及销售情况等多种因素,经认真分析比较后,从中选择出优势最为突出、药农认可度高、综合效益好的药材作为主导品种,然后再合理搭配种植一些优势较为突出的其他品种,同时注意木(本)草(本)搭配、长短结合,在摸清每种药材的价格及其变化规律基础上,合理确定每种药材的种植面积,坚持“逢俏不撵、逢疲不丢”,这样就能处变不惊,通过扬长避短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种植效益。由于海拔、区域不同,适宜种植的药材种类不同,市场需求與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各地在确定主导品种、辅助品种及各种药材种植面积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不能下“死命令”、搞“一刀切”。

5. 抓好木本药材,注重林药套作

鄂西北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发展产业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因此,在扩大药材种植面积上,不能仅在短期见收的草本药材上动脑筋,更不能在毁林开荒上做文章,要在符合国家政策前提下想办法。一是抓好木本(或藤本)药材种植,可因地制宜发展梭罗果、杜仲、黄檗、厚朴、银杏、皂角、枣皮、金银花、五味子、栀子、连翘等,在作为药用植物持续增收同时保护和改善地方生态环境。二是注重林药套作,研究推广在退耕还林地或天然林中进行仿野生栽培,种植天麻、金线莲、七叶一枝花、绞股蓝、党参、黄精等需弱光、耐荫蔽中药材。这样不仅不会破坏山体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同时还能提高药材质量。

6. 培植市场主体,培养人才队伍

发展中药材产业离不开人,一是要有足够的市场主体,进而形成规模效应;二是要有相应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市场主体培植上,既要注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地有经验、有实力的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更要注重本地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培植,同时支持返乡下乡人员投身中药材产业建设,他们才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真正的“生力军”,不能抓“大”不顾“小”。在人才队伍培养上,既要注重聘请专家教授、引进高端人才,从宏观上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参谋指导,更要下力气培养一批扎根本土、服务基层,能够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地技术人员和乡土人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梯级人才队伍,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刻意“重外轻内”甚至“崇洋媚外”,这样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7. 抓好关键环节,提升发展质效

中药材从种植到收购、加工、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就鄂西北山区而言,目前最关键的是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建设种苗基地。粮食要增产,良种是关键,要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同样需要良种。另外,种植中药材对种苗需求量大,投入相对较高,同时一些新鲜种苗调运十分不便,因此发展中药材产业,主要种苗不能依靠外调,只能就近繁育、自己解决,生产用种最好农民自己培育,以降低种植成本。为此,必须健全良种繁育体系,首先是建设中药材种苗基地,重点收集、筛选、提纯、复壮、繁育、推广计划种植的中药材主要品种,其次是指导农民开展良种繁育工作,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二是推行标准化种植。对种植面积较大的中药材,要在深入基地调查、开展技术研究、抓好示范总结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成果,制定种植、加工与产品质量标准,并对其不断修改完善,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标准化种植与加工,着力解决山区中药材种植无标准、质量差异大等问题,同时提高中药材的产量与效益。三是搭建购销服务平台。种植中药材,药农最担心的就是产品销售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产品购销服务平台,及时向药农发布购销信息,确保合格的中药材不仅能卖得掉,而且能卖出合理的价格。只要销售顺畅,就能很好地拉动生产。

8. 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合作共赢

近年来一些地方种药失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是按照农民的意愿种植药材品种,而是按照领导要求种植。有的经营主体则是冲着政策补贴种药,政府补贴什么就种什么,政府要求在哪里种植就在哪里种植。这种行政干預、补贴诱导带来的后果,一是农民种植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二是容易导致种植区域、品种选择失误,最终失败多成功少。因此,在发展中药材时,要深入农户调查研究,弄清农民到底在种什么、想种什么,需要从哪些方面给予支持。要通过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协会,提高药农的组织化程度,进而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要组建专业化服务队伍,加强药企与药农之间的联系,实现合理分工协作,避免单打独斗、恶性竞争、重复建设。要打破地域界限,在最适合种植中药材的环神农架区域,多县市合作共建特色优质中药材产业带,整合优势资源,通过大合作实现大发展。

9. 坚持适度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发展农业产业需要规模经营,但规模经营必须适度,尤其是中药材种植投资大、技术性强、收获时间长、价格变化快,经营规模必须与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相适应,品种要因地制宜,规模要因人而异。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奖补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农户提高效益上,而不是单纯地支持农户做大,避免经营主体因盲目扩张,导致管理失误、资金断链,甚至难以为继。另外,要支持经营主体引进推广适合山区的小型耕作、管理、加工、病虫防治机械,努力提高中药材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程度,着力破解山区种药雇工难、雇工贵,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0. 保护野生资源,驯化栽培利用

很多人工栽培的中药材,最初都是由野生中药材驯化而来。因此野生中药材,其实就是一个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宝贵资源和财富。鄂西北山区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这些野生中药材及时加以保护,积极驯化栽培,科学合理利用,很有可能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新项目、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例如黄姜、虎杖,最初都是野生植物,经驯化栽培后逐渐发展成为特色药材。但近年来,山区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名贵中药材,因为价格较高被疯狂采挖。而野生资源减少,又导致收购价格进一步上涨,刺激更多的人深入到更偏远的地方去寻觅。如此循环往复,常使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目前,鄂西北山区七叶一枝花、白芨、天麻、石斛等野生名贵中药材已近于枯竭,黄精、虎杖、石菖蒲、淫羊藿等一些过去常见野生中药材资源数量也在迅速减少。为此,对野生中药材要早谋划、早动手,一方面加强保护,重点打击非法采集、盗挖已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中药材;另一方面抓好野生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对一些有发展潜力、正趋于消亡的野生中药材,要积极开展驯化栽培研究,争取将其培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简介:熊 飞,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获各种奖励20余项。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邮编:442200。

猜你喜欢

鄂西北药农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鄂西北传统民居多样性探讨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明清鄂西北地区书院生源跨府现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