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路径

2019-06-18李金和

理论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建设

李金和

摘 要: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要科学把握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使命、价值旨归、内在诉求,直面其发展中存在的与行业主管部门关系相对松散、多学科发展不协调、政策导向和自主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培养一流行业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国际化建设以及建立行业特色的评价体系五个维度有序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5-0088-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科学论断成为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設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有助于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行业特色型高校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锐意创新,深化改革,以特色的一流学科引领发展,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矢志成为行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引领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一、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价值本源

行业特色型高校承载着国家使命, “依托行业而产生,服务行业而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引领行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天然、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一是学科集中且相近。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主要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特色优势学科,围绕特色学科办学,各学科之间相似度较高,能集中学科优势彰显学校办学实力。二是与行业高度吻合。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多建立于国家工业化初期,因行业需求而生,因行业发展而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三是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实力较强。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行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主力军,能够集中学校优势力量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做出新突破,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与发展[1]。其学科在服务行业发展中不断提升,部分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具有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力,成为引领行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可以说,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加快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厘清其价值本源,这关系到行业特色型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动态性发展问题。要科学把握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价值本源,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人才培养是根本使命。习近平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其根本使命应该是培养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人才,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科学合理地设定建设目标,不刻意追求建设目标的全面性、综合性,而是谋求某一方面的突破,自觉地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沿,培养学生在未来行业发展和复杂世界中的领导力、创新力,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本科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流本科教育是培育一流人才的基础,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逻辑诉求,离开一流的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使命也将难以完成。

2.服务行业是价值旨归。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必须肩负起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力支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行业特色型高校,有责任更有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承担起更大的使命,做出更大的贡献,体现更大的作为,成为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和主力军,特别是行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可以说,行业特色型高校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服务行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脱离了服务行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主题,行业特色型高校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为此,要科学把握行业特色型高校在“科技强国”建设和引领行业创新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扮演的角色。行业特色型高校支持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使命和助力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更加迫切,唯有在“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肩负起领跑行业创新发展的时代重任,才能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中立于立于不败之地[2]。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应在一流学科建设中主动作为,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做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服务行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3.特色发展是内在诉求。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特色也是质量,更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力、竞争力,特色就是影响力和号召力。就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建设一流学科要具有中国特色,前提是认清自身学科特点,重点培育和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引领一流学科建设。行业特色型高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不可磨灭的行业烙印,有着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属性,这就决定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比综合性大学更需要走特色发展之路。特色发展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价值诉求,离开特色,一流学科建设将难以为继,甚至会导致行业特色型高校失去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淘汰出“双一流”建设的发展轨道。同时,特色发展也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逻辑路径,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建不成一流学科的,要有选择性地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不在多而在于特,关键要建设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优势学科,打造优势学科群。具体而言,坚持特色发展,就是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抓特色学科,哪怕就聚焦一个或几个学科,真正抓住了、抓好了,就能做强做大特色学科,形成学科优势,就能不断扩展学科专业群,产生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

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集中力量发展特色学科,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或放缓其他学科发展,而是要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向特色学科倾斜。换言之,特色发展与协调发展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协调发展是特色发展的基础,特色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升华,共同作用于一流学科建设。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坚持协调发展需要做到三个统一:一是发展特色学科与巩固基础学科相统一;二是发展特色学科与拓展交叉学科相统一;三是发展特色学科与扶持新兴学科相统一。

总而言之,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建设就是要牢牢把握培养一流行业拔尖创新人才根本使命,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支撑引领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困境

行业特色型高校始终站在行业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前沿,建設一流学科是实现其自身使命的迫切要求。但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也需要直面现实困境,破解发展中存在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

1.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主管部门关系相对松散。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行业特色型高校脱离了行业主管部门隶属后,与原行业关系变得有些模糊、松散,有的甚至发生了断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战略等方方面面。具体而言,一方面,与原行业系统之间沟通协调渠道和机制日益弱化,行业主管部门在行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指导和扶持力度降低,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其服务行业的空间。另一方面,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减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特色型高校服务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发挥,甚至导致其在行业前沿和国家战略中失去应有优势。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如何重构与行业主管部门长久稳定的沟通协调机制,保持信息共享渠道畅通,构建全方位的交流合作体系,搭建密不可分的发展共同体,成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建设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

2.传统优势学科与多学科协调发展步调不一致。行业特色型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也正因为其长期立足行业办学,这些高校学科领域狭窄,专业数量少,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培育,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大学排名”、院校无序竞争等指挥棒导向下,盲目地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扩张,追求高层次、大规模、多科化,自身行业特色逐渐淡化,无疑是削弱了自身的特色优势。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积极探索和解决传统优势学科与学科多样化的关系,在保持特色学科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进一步支撑特色学科发展。

3.政策导向和自主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经历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行业特色型高校成为行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赢得行业与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院校圈层化结构明显,管理标准整齐划一、社会认同中的综合性趋向及评估排名简单累加现象等,都使得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位置排名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导致这些高校社会影响力日益降低,特色优势逐渐淡化。这对行业特色型高校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政策导向和行业特色型高校自主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路径

1.培养一流行业拔尖创新人才。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一流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要站在“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高度,回归立德树人的本位,回归人才培养的初心,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而言,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强思想引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入解读专业、职业、行业、企业内涵,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行业思政的有机统一,提升学生专业归属感和行业认同感,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二是构筑五位一体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即培养招生就业一体化、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体化、本硕博培养一体化、德育教育与学业教育一体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三是大力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建设。开展新工科建设理论研究,产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研究成果。把握行业转型升级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凸显行业领域的专业特色,主动布局新工科建设,推动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行业领域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和支撑行业转型升级。四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立足行业实际需求,在打好坚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充实和健全具有行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协同,联合培养适应行业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五是推动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主动对接《华盛顿协议》,全面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充分发挥行业学科优势,积极承接国家“一带一路”教育任务,打造工程领域高端智库、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交流平台,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技术高端人才[3]。

2.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事关“双一流”建设的成败。要把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营造激励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千方百计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4]。

具体而言,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引育并举,实施一系列人才计划,以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提高为重点,抓好培育、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要着力培养青年英才,优化青年人才的发展通道和成长环境,建立青年人才储备发展机制,造就一批具有学术发展潜力和学术领军人物潜质的青年拔尖人才,肩负起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任。二是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实施外籍教师支持计划,聘请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海外名师来校任教和合作科研,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扎实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重点选派科研能力强、专业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培训和参加学术合作与交流。三是实施绩效考核机制。用好考核和职称两大杠杆,激发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全员绩效考核,加大教学业绩和教学成果的比重,强化质量和贡献。实行教师分类评价,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师德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大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从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文件和各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中都可以看出,“双一流”建设是以一流科学研究为基础,进而带动一流师资队伍、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社会服务的重大战略工程。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整体层次,也成为了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评价标准,同时决定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贡献度。

具体而言,一是要大力加强构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四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支撑引领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体系。二是把握行业发展的全产业链规划及黄金时期,深度参与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建设运营和管理过程。进一步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性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抢占技术制高点。超前布局一批水平高、影响大,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科研方向,开展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研究。三是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及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进一步优化经费管理、成果转化制度。理顺管理机制,细化分类评价机制,突出差异化评价及其应用。四是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积极与重点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技术中心、创新联盟,承担重大横向科研项目,产出一批高水平的专利和技术成果。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战略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形成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5]。

4.加快行业特色型高校国际化建设。办学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也是行业特色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过程中“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其“一流”标准应为国际标准,主动瞄向国际一流学科。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不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应当树立开放办学理念与格局,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具体而言,一是增强开放式办学意识。坚持向开放要建设,向开放要发展,向开放要一流,用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有力的举措,着力做好一流学科建设这篇大文章。二是加快推进国际化工程。要在师资队伍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等方面下大力气,特别是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为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三是加快推进产校融合、校企合作。要瞄准产业需求和发展动态,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精准供给专业人才和技术。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在科研立项、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实现全流程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四是提升双向留学质量。密切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完善留学生招生选拔机制,为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选拔优质生源来华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全英文授课力度,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服务,吸引更多国外学生来华留学,尽快扩大留学生的规模。进一步深化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做好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扩大学生海外交流规模,提高学生出国深造率,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

5.建立健全行业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双一流”建设实行滚动淘汰机制,要根据建设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实现各类各层次高校有进有出。为此,需要建立一套衡量“双一流”建设成效和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这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要坚持分类评价,针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和综合性大学(包括理工类),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和单独评选。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门类范围狭窄,学科数量不多,呈现出特色学科一枝独秀,其他学科普遍偏弱的发展态势。同一学科在综合性大学中可能就一个系或一个学院在办,但在行业特色型高校,可能整个学校或多个学院都在围绕特色学科办学。因此,如果一流大学以优势学科数量多少作为评判依据的话,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建设是较为不利的。更严重的是,这种评价导向将会引起行业特色型高校大规模扩大专业数量,盲目追求综合性大学的“大而全”的统一模式,而无学科特色亮点,争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将失去固有的先天优势。要充分发挥“双一流”评价“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激发高校综合改革的内生动力,促进不同类型的高校继续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道路,助力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构建行业特色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需要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评价体系应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适当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评价标准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构建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评价体系的中国标准,引导高校实现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二是把服务特定行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要突出新時代国家需求导向,强化实践标准,把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淡化论文、成果获奖等数字化指标导向,这对现阶段的中国更为重要。三是培养一流行业人才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双一流”评价的关键指标。要引导高校聚焦人才培养质量,要在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体现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特别是要突出一流本科教育评价导向,以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各类各层次人才为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来斌.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双一流”建设要把握好三对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92-95.

[2] 李枫,李萍,何丽娜.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策略分析[J].江苏高教,2018(11)∶33-36.

[3] 眭依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六要素[J].探索与争鸣,2016(7)∶4-8.

[4] 谈哲敏.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J].中国高等教育,2016(5)∶26-28.

[5] 宁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彰显一流学科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16(18)∶16-17.

【责任编辑:梁 钧】

猜你喜欢

双一流人才培养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