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疏解背景下加快高端人才聚集的措施研究文献综述

2019-06-18廉星

商情 2019年15期

廉星

【摘要】进行大城市的功能疏解,完善大城市的区域功能,已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部分学者专家对功能疏解,人才聚集和人才吸引措施研究的总体概况,梳理、总结了相关文献,以便进一步了解当前功能疏解背景下加快高端人才聚集的措施。

【关键词】功能疏解 人才聚集 人才吸引措施

一、功能疏解研究现状

2014年2月16日,习近平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非首都功能指与四个中心不相符的城市功能,需要疏解。”目前,国内已经逐渐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有部分学者在研究中主要阐述了功能疏解的重要性及意义,他们都认为功能疏解对于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陶松龄借东京迁都之举,阐述了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大都市各种功能活动向心聚集的现象,他提出:着眼城市空间疏解、迁移城市功能、对大都市功能再定位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认真对待的问题。皮建才等围绕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等方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柴浩放从北京域内、域外两个视角分析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作用和重要性,他认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北京城市病治理和核心功能提升的核心途径。

还有部分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疏解的路径及机制方面,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功能疏解的各种措施。林恩全按照北京发展与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协调适应、核心功能与服务功能并重、城市整体价值和效率提升的原则,提出了北京中心城功能疏解在短期和中长期分别所要采取的措施。王殿茹等通过对产业功能疏解、教育功能疏解、卫生和社会功能疏解等进行分析,提出了非首都功能疏解在土地利用政策、重大基础设施支持政策及产业空间政策等方面的措施。刘兆鑫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过度膨胀的问题,提出要从矫正城市过度膨胀的增长机制出发实现从人口疏解向功能疏解的转变。黄嘉瑜借对世界典型的首都城市伦敦的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主要经验的详细介绍,提出了对北京完善首都城市治理的经验及启示。相类似的,张可云、董静媚通过对首尔城市功能疏解策略的详细阐述,揭示了首尔城市功能疏解策略对北京的启示,进而提出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各个学者对于功能疏解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对于功能疏解的路径和机制也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把焦点放在了对于各大产业的研究上,而对于人才在功能疏解方面的研究却鲜有论著。因此,在功能疏解的大背景下,研究高端人才的聚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才聚集研究现状

所谓聚集人才意味着吸引和留住人才。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正在研究人才聚集的相关问题。在理论研究上,学者汪华林分析了产业集群区域人才聚集形成的条件及对策,并认为加快建设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立集群企业员工培训机制、减少人才流失等措施是人才聚集的重点所在。王琦从企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人才聚集需要引入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并且领导层要转变观念,改正只重视引进人才,而忽视如何留住人才的旧观念。牛冲槐等从政府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政府对于保障和促进科技型人才的合理流动及有效聚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王聪等从社会角度进行研究,论证了人才聚集的过程就是各种社会关系交织形成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在实证研究上,孙其军等通过分析北京CBD的发展历程、产业人才聚集的特点、人才需求等探讨了人才聚集的影响因素。他指出经济发展、企业状况、社会文化、人才市场、人才政策和生活环境这六大因素是影响CBD人才聚集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刘畅等基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人才聚集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针对阻碍人才聚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引进政策的政策倾斜、灵活的户籍政策和构建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项策略。缪根红等根据中国商用飞机客服专业技术人才的聚集现状,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高技术企业人才聚集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从人才集聚所产生的效应和影响方面来看,牛冲槐等通过透视人才聚集的案例后,首次提出了人才聚集现象及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论证了人才具有聚集效应。牛冲槐等还认为人才聚集的同时也会导致人才自我冲突,形成人才聚集的负效应,但如果適当化解和消减冲突,也会形成人才聚集的正效应,并提出了化解和消减的对策建议。张洪潮等在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与系统理论的基础之上,对人才聚集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几种理论对人才聚集的巨大推动作用。芮雪琴等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科技人才聚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度量,同时对科技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也进行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分析。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人才聚集既需要政府在结合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上进行政策引导;也需要区域内的企事业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优化人才聚集环境,努力创造留人环境。已有文献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文献的研究更多注重于从宏观上即国际区域、国家或地区、行业或产业、大环境等方面,或者更多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解读人才的聚集;二是目前定性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较少,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或行业人才聚集的实践也不多见。因此,这两点不足将是今后研究人才聚集的主要方面,为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新角度。

三、人才吸引措施研究现状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纷纷意识到要想确保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领先地位,就要大力培养和吸引人才,并且应该将人才吸引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

部分学者在研究国内人才吸引措施时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他们通过对国外人才吸引方面经验的深入研究,汲取了一些有利的经验。易丽丽借对发达国家人才吸引政策的研究,指出我国在吸引人才的政策方面要遵循人才流动的规律,秉承开放包容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同时,在制定人才吸引政策时,不仅要保证引才政策之间的高度协调,更要注重法治化,保证具有权威性。魏华颖对美国国家猎头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在人才政策方面的建议,如转变人才吸引理念,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陈昌贵等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吸引人才回归的做法进行深入分析,汲取了其中宝贵的经验,提出了我国要通过制定人才规划,设立专职机构及争取国际合作、采取联合行动等措施吸引人才回归。

另外,有些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海外的优秀人才,他们主要提出了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的措施。王振立足于当前新的形势及新的战略谋划,指出了当前我国在聚集海外人才的过程中遇到的在工作平台、永久居留、激励保障和综合配套四个方面的瓶颈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对于海外人才吸引政策的建议。魏华颖主要从国际人才的定义和吸引国际人才的条件出发,为提高北京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提供了可行性的见解。她认为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海外人才的合作、打造国际化的政府公务员队伍及创建适宜国际人才居住的环境、成立国际人才宣传策划团队、在相关制度方面进行试点和改进等将极大地帮助北京有效吸引国际人才。

还有部分学者的研究是采用实证分析或者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部分产业集群、產业区等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相关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建议。李锡元等以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对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效能进行了评估,发现了东湖高新人才政策存在着特色不鲜明,缺乏对引进人才的考核评估,而且政策缺乏系统性,项目碎片化等问题,进而提出要想提高人才吸引力就要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产业平台、完善人才评估体系、创新政策评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以为科研与创业平台提供资金支持等。苏津津等通过对天津市科技人才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天津市科技人才政策的措施。周均旭等通过对武汉、北京、苏州和东莞四地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进行实证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人才吸引力的措施。

通过上述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于人才吸引措施方面的理论研究及措施实践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逐渐走出了重吸引人才本身,轻人才使用和保护;重物质、重政策吸引人才,轻环境、轻精神吸引人才;重眼前急需人才,轻未来需要人才这三个误区。但在实行人才吸引的具体措施上,还需结合当地的实际因素,使所采取的措施产生最大经济效应。

四、结论

加快功能疏解和聚集高端人才是当前我国特大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对此难题,国内外学者从功能疏解、人才聚集、人才吸引等角度都有所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诸多很有建设性的见解。但学者们的研究尚未将以上角度进行整合研究,单项方面的研究较多。同时,之前的研究中少有具体的案例作为参考,理论性研究较多,具有操作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结合北京市朝阳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城市功能疏散背景下人才聚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适合北京市朝阳区实际的实践方式,为构建和完善北京市发展体系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