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9-06-17蓝建卓梁玉娟陆春桃

科技资讯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

蓝建卓 梁玉娟 陆春桃

摘  要:独竹漂是起源于贵州赤水流域的一项民间技艺,是一项新兴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2011年,被正式列为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由于被开发、认识的时间较短,关于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匮乏。通过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独竹漂运动自身蕴含竞技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提出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路径,首先是创新:比赛器材创新、比赛项目设置创新、训练方法手段创新;其次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竞赛规则、制订运动员等级国家标准、建立运动员选材常模;最后是校地合作,依托高校建设独竹漂训练基地。

关键词:独竹漂运动  民族传统体育  競技化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8;G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c)-0243-04

1  背景概述

独竹漂最早流行于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的一项民间技艺,该技艺的形成与发展,与贵州省独特的地形地貌、河流沿岸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的生产生活、节庆活动、交通出行和休闲娱乐活动紧密相关,是在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熏陶下衍生出来的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999年,在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赤水独竹漂荣获团体表演金奖,被各种媒体誉为“中华一绝”。此后,在2002年贵州省民运会、2007年全国民运会上再次取得表演金奖。同时,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在贵州各地和全国各地传播推广 。2007年贵州省把此项目定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并在遵义市红花岗区举办了贵州省首届独竹漂大赛。

纵观体育发展史,体育运动的主要发展趋势就是竞技性的不断加强,人们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竞争带来的乐趣,比赛胜出后享受到的成就感。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都是在特定的规则下进行的,具有公平性的特征,契合现代社会竞争的环境,让人通过竞赛的锻炼,不断完善人格,更好地社会化。独竹漂运动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要想大力发展,必须符合现代体育运动的竞技特征,才能被大众所接受,独竹漂运动的竞技化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也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2009年7月,由国家民委主办,贵州省民委承办的全国独竹漂邀请赛在麻江县下司镇举行,这是独竹漂项目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竞速比赛。在此次比赛结束后,很多省份都积极地引进并广泛地开展了独竹漂运动,使独竹漂项目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于2011年进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的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序列,比赛设有男女60m、100m直道竞速4个小项,这一赛制延续至2015年在内蒙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将于2019年9月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在独竹漂比赛原有男女60m、100m直道竞速的基础上,增设了男女200m直道竞速,使独竹漂比赛金牌数达到了6块。这说明独竹漂作为一项新兴的民族传统竞技项目是具有项目合法性和吸引力的,也标示了独竹漂竞速运动强劲的发展前景。

2  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概况

2.1 起步晚赛事少

在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至今已经举办了10届。2011年在贵州省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独竹漂直道竞速首次成为竞赛项目。比赛共设男女60m、100m直道竞速4个小项。在运动会的16项比赛项目中,是资历最低、小项最少的项目。与其他列入全国民运会的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相比,独竹漂的各级各类比赛相对较少,目前主要有4年一届的全国民运会独竹漂比赛、每年一届“民体杯”全国独竹漂比赛、南方部分省份4年一届的省级民运会独竹漂比赛等三级赛事。

2.2 运动水平南强北弱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民族习性、经济发展等方面在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河流纵横交错,水域丰富,适宜泛舟;北方地势平坦,面积广阔,适宜赛马,故古代就有“北人善马,南人善舟”的民族传统习俗。和龙舟一样,独竹漂作为水上项目,也是南方省份开展情况好于北方省份。而处于中原的省份又多是汉族,受民族身份限制不能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这些客观原因导致独竹漂运动开展较好的都是广西、贵州、云南、海南、重庆等南方省市,形成了南强北弱的不平衡局面。

3  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的动力支撑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1]。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形态的特征,表现着不同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结构。要想使这些复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化发展,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只有在这些动力因素的支撑下,才能加速传统体育项目竞技化的进程。独竹漂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众多项目中的一员,具备着自身的内部发展动力和外部发展动力,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充分地挖掘出来。

3.1 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1]。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传播的层次取决于它的内在因素,即自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其对人的发展的满足程度。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其蕴含的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3个方面。

3.1.1 竞技性

体育运动最核心的特征就是竞技性[1]。在竞争角逐中,参与者通过战胜对手,实现自我价值,它与全人类不断奋斗进取的崇高理想相互契合,每一国家、每一民族,都需要这种竞争精神。因此,体育竞赛能成为全世界最易接受的“国际语言”,它被来自不同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地域环境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所以,竞技性是体育项目的重要特征。独竹漂运动具有新、奇、险、难等特征,使参与者能体验到超越自我的成就感,能体现人的本能欲望,其运动方式、竞赛方法和皮划艇、赛龙舟这些项目相比较,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是水上项目、有特定的身体动作方式、有明确的竞赛规则等,独竹漂运动的这些特征使其具有了显著的竞技性。

3.1.2 健身性

独竹漂运动的健身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动作形式和比赛环境。其动作形式是单人赤足站立在7.5m长,直径0.16m的漂浮于水面的竹漂上,手持4.5m长,直径0.04m的划杆,依靠左右依次划水实现漂移,是典型的周期性运动。在比赛中要完成60m、100m、200m的划行距离,需要四肢、躯干的关节、肌肉协调配合,形成蹬脚、弓膝、转髋、扭腰、探肩、伸臂,最后把力传递到手指的长动力链。因为是周期性运动,这个动力链要反复构建,循环进行,对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均有很高的要求,对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平衡能力和意志品质等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3.1.3 娛乐性

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是人们接受一项体育运动的重要原因,因为它能带给人们一种快乐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地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独竹漂运动是一项水上项目,嬉水是人的本能,征服水、征服山川河流是人类亲近、了解大自然的本能欲望。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一苇渡江”的情景,曾经使看过的人们日思梦萦。独竹漂不但可以实现水上“行走”如履平地,还可以使人们“一苇渡江”的梦想变为现实。

3.2 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的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助力,对内部动力起着补充作用[1]。独竹漂运动要竞技化发展,成为人们共同参与、社会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来传播扩散。具体来说,主要借助媒介传播、节庆习俗活动、各级赛事等平台的力量来推动独竹漂运动的竞技化发展。

3.2.1 媒介传播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色以及其文化价值,都是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表现的,同一体育活动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展现出来的文化也不尽相同。要想使各个民族都能对某一体育活动进行认同,就必须利用一定的传播媒介来宣传这种体育活动的价值功能。现代社会的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还出现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快速发展的移动数字媒体,对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的传播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2.2 节庆习俗活动

节庆指的是在某个固定的日子,以特定节日为主题举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是一种民族性的、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文化活动。节庆习俗是每个民族特有的传统庆典活动,它不光作为一种庆祝的方式,更是一种民族体育文化传递的方式,对传承和发扬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组成了寓意深刻的独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达方式。节庆活动把一切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通过一种清晰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传统体育文化显示出古老的魅力,从而使人们有机会去了解这些灿烂的文化。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可借助节庆习俗活动的平台,展示其运动形式新、险、奇的魅力,使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现场或各种媒介转播报道,了解独竹漂运动蕴含的竞技、健身、娱乐等功能价值。在这方面,广西河池学院独竹漂运动队是典型的成功范例,2014年至2018年赴广西柳州市、忻城县、环江县等地参加节庆习俗活动10多次,特别是连续5年参加环江县分龙节的庆典活动,其影响效果最好。在活动中,独竹漂运动队展示漂上金鸡独立、燕式平衡、一字马、俯平衡等静力性技巧动作以及漂上转身半周跳、换漂跳、漂上跳过障碍物等动力性技巧动作,最后以一字长蛇阵展示“一苇渡江”把整个活动推到高潮(见图1、图2)。

3.2.3 各级赛事

与其他列入全国民运会的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相比,独竹漂的各级各类比赛相对较少。目前主要有三级赛事:4年一届的全国民运会独竹漂比赛、每年一届“民体杯”全国独竹漂比赛、南方部分省份4年一届的省级民运会独竹漂比赛。

4  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的路径

4.1 创新发展是前提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在独竹漂运动竞技化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思想,运用创新的方法,创新的制度,促进独竹漂运动的竞技化发展。

4.1.1 比赛器材创新

目前独竹漂比赛使用的竹漂采用复合材料制作,由3节长度为2.5m的漂体连接而成,总长度为7.5m,直径为0.16m,重量为30kg。其形状为漂头制作成圆弧形,漂体上有十节“凸出”的竹节,漂尾为平面。总体形状、长度、直径、重量不变,为增强竞技性,提高速度,漂体可改为流线型设计,漂体的两头均设计为船头型,漂体上采用无凸出竹节设计。新设计的漂体减小了水的阻力,可有效提高速度,两头都是船头型使用时不用调转漂头,可有效提高比赛、训练的效率(见图3、图4)。

4.1.2 比赛项目设置创新

将于2019年9月举行的全国民运会独竹漂比赛,在原有的男、女60m、100m直道竞速4个小项的基础上,增设了男、女200m直道竞速。项目的增加,将引起各参赛代表团对独竹漂项目的重视,这是有利于其竞技化发展的。为进一步促进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时机成熟时可增设男女混合接力,使比赛更具有观赏性。2018年广西“三月三”独竹漂邀请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民运会独竹漂比赛都设有男女混合4×60m接力赛,比赛采用同道同向听信号出发,可操作性强,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4.1.3 训练方法手段创新

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是提高专项技能的核心,独竹漂运动要竞技化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训练方法手段要根据独竹漂运动的特征,借鉴现代化的成熟的相关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借助现代化的训练器材,根据独竹漂专项技能要求运动员具备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方面的素质,制订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如图5所示,采用万向滑盘训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

4.2 建立指标化评价体系

如何进行独竹漂运动的竞技化发展,最关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其中竞技性、观赏性以及规则的科学性是重要的指标,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成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评价指标,不断完善独竹漂运动的指标体系,推动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

4.2.1 不断完善竞赛规则

竞赛规则的科学合理性是一项运动项目发展的重要推力。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其竞赛规则是相辅相成的,运动水平的提高会促进规则改变,反之亦然。纵观体育运动发展史,都伴随着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完善。独竹漂竞赛规则中的比赛场地、比赛器材、运动员装备等都应该随着独竹漂运动的发展而及时修订和改进。如规则中的比赛场地要求水域水深不得低于2m,比赛器材的划杆重量3.5kg,通过多年比赛实践,這两个规定没有科学依据;运动员装备要求必须身着救生衣进行比赛,严重影响了比赛成绩和观赏性,更是把独竹漂比赛定位于初级层次。独竹漂运动要竞技化发展,必须以提高竞技性、观赏性为指导思想,修改完善过时的、不合理的规则条文。

4.2.2 制订运动员等级国家标准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没有制订运动员等级国家标准,原因可能是多样的。而运动员等级是衡量运动员在该项目上运动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该项目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独竹漂运动员等级标准的制定可参照现代体育项目的方法进行,一是按比赛成绩为标准,如静水域风速低于2

m/s情况下,60m直道竞速22s获国家级、23s获一级、24s获二级;二是按比赛级别的名次为标准,如全国民运会一等奖获国家级、二等奖获一级、三等奖获二级;单项赛事如民体杯一等奖获一级、二等奖获二级、三等奖获三级。

4.2.3 建立运动员选材常模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2]。它是人才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目前,独竹漂运动员的选材仅停留在依靠经验进行筛选,这样就会出现有可能错过好苗子,或一些队员耗时间练了又不出成绩,既耽误了队员的发展方向,又耽误了运动队的建设,不利于独竹漂运动的竞技化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选出历届比赛取得好成绩的一批运动员作为样本,采集他们的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心肺功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科学分析,以这些指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独竹漂运动员的选材常模,提供给运动队参考,避免走弯路或做无用功,从而加速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

4.3 校地合作,依托高校建设独竹漂训练基地

由高校组建队伍,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力,代表各省市参加全国民运会竞技性强的项目的比赛已是大势所趋,而独竹漂就是属于竞技性强且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校地合作,可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小高地的优势,保障独竹漂的可持续性发展,借助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最大化地推动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

5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大都遵循从游戏到表演再到竞技化的途径,因为只有竞技化才能带来产业化,产业化才能“自身造血”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良性发展。从游戏到表演靠约定成俗的规则,从表演到竞技化靠场地器材的标准化、竞赛规则的统一化,运动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因此该研究以独竹漂运动竞技化发展路径为研究对象,对其竞技化的创新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寄望能为各位同仁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上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蓝建卓.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2] 戴海琦,张峰,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教学训练丛书.独竹漂竞赛规则及裁判法[S].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4] 梁勤超,王洪珅,李源.现代性视域下少数民族体育的民运会出场与回归——基于贵州“独竹漂”运动的考察[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1):65-70.

[5] 韦丽春,蓝建卓.贵州赤水独竹漂的历史渊源及功能价值[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1):19-20.

[6] 徐宏.“独竹漂”竞速运动员素质、技术及训练的研究——以第九届民运会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4):101-105.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