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山碑林吴佩孚碑石刻文化背景考察

2019-06-15张雪莹陈卫明

青年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吴佩孚佛性军阀

张雪莹 陈卫明

摘 要:吴佩孚将军所撰写的《扬州弥勒楼阁颂碑》现藏于江苏镇江焦山碑林。吴佩孚作为“秀才将军”,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颠覆着人们对北洋军阀形象的认识,成为北洋军阀中有着鲜明个性特色的“另类”军阀[1]。笔者试从吴佩孚生活和其作品的时代背景、生平事实以及他的佛性品德等方面来探讨焦山碑林吴佩孚石刻的文化背景,以期对这位将军的性格作进一步研究参考。

关键词:吴佩孚;军阀;佛性

一、引言

由于历史时期的特殊性,现代人对于“北洋军阀”这个名词的印象都不是很好,总是联想到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与一个个强取豪夺的形象。然而,却有一个人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就是吴佩孚。吴佩孚作为“秀才将军”,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读书精博而且擅长诗赋写作”;面对日军侵华战争时,他奋力抗争,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他还有着虔诚皈依的思想。其作品《扬州弥勒楼阁颂》中体现了其性格的复杂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探讨,并对日后的研究提出一些有益参考。

二、《扬州弥勒楼阁颂碑》

《扬州弥勒楼阁颂》现藏于江苏省镇江市焦山碑林,碑型横置,高53厘米,宽192厘米。此碑是吴佩孚途经扬州,于扬州长生寺中写下颂词,并被刻成石碑。从内容上看,是吴佩孚于扬州长生寺为其弥勒楼阁所作颂词。具体分析如下:

(一)时代背景

《扬州弥勒楼阁颂碑》写于甲子季夏,即1924年。此时正值军阀混战的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吴佩孚作为“直系”的统帅,在“讨奉”战争中,突遇冯玉祥将军的倒戈反直,在外攻内乱的形势下,吴佩孚军事上连连溃败,四面楚歌,心情十分沮丧,惶惶不可终日。在直、奉两军的夹击下走投无路,只好率残部浮海之为虔诚的皈依,南下寻地安身。吴佩孚由海上进入长江,溯江而上,来到扬州与长生寺方丈可端相会[2]。吴佩孚本就有着虔诚信佛的信仰与精神,在这次“讨奉”失败后,更是仰慕可端皈依佛门的遁世之道,与可端促膝长谈,相交甚欢。于是,便有了这篇《扬州弥勒楼阁颂》。

(二)碑文解读

碑文如下:

长生古寺   选佛开场  华严经卷   涌现金光

佛子可端   湛然入定  五蕴皆空   见华岩境

慈悲宏愿   普度众生  扫除障碍   大放光明

弥勒示现   天花飞舞  敷座说法   晨钟暮鼓

文殊指引   觉路诞登  莲华千叶   楼阁三层

一心皈依   顶礼三宝  苦海无边   回头及早

同参妙谛   各种善因  居士护法   发菩萨心

感召祥和   潜消劫运  大转法轮   世界宁靖

甲子季夏  孚威将军直鲁豫巡阅使蓬莱吴佩孚敬颂书

1.笔者自译

长生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我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我潜心修佛的场地,诵读华严经卷,仿佛这藏书中有金光涌现。佛子可端,淡定地进入一个自我空灵的境界,万物皆空,只看得见华岩。我佛慈悲,胸襟宏大,普度众生,为我扫除一切障碍,遇见光明。弥勒现世,漫天飞舞的是花朵,座敷说着佛法,从清晨直到傍晚的钟声再次响起。文殊菩萨指引我走出一条光明的路,莲花荷叶纵有千葉,但楼阁却只有三层。我一心皈依佛门,顶礼三宝,因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我一同参悟佛经的奥秘,种种善恶因果,居士护法,都是发自菩萨的内心。一同感召这世间美妙的祥和,劫运消散,世界宁静。

2.碑文分析

全文总共分为四个片段。首片歌颂了扬州长生寺作为佛家圣地的“万丈佛光”,经书礼卷,得道成佛。该句是歌颂了可端方丈至高无上的礼佛之德。虔诚信佛之人,“五蕴皆空”,“五蕴”分别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2]。在佛经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于物质性质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他四个都是属于五蕴钟的精神现象。“蕴”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积聚、合并。在经文中的意思是,世间一切有情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一个人所存在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如是,如果一个人五蕴皆空,则他到达了精神的最高境界。第二片,则是直接赞颂了弥勒。弥勒,指弥勒菩萨,他在佛教中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一个是大乘佛教的行者或者论师;另一个则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是瑜伽行学派的始祖。在弥勒阁敷座的说法,可以让人同登觉路,进入莲花出水般的佛国世界[2]。所以,吴佩孚在弥勒阁静心悟禅,便感到“大放光明”。第三片,吴佩孚陈述此刻自己的心境,并想得到文殊菩萨的指引,一心皈依佛门,顶礼三宝,两根清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皈是回转,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而皈依三宝的真正意义便是寻求佛性的显现,吴佩孚正是想借助“三宝”这一精神指引,逃离现实中的失败意境,寄托于佛海之中。第四片,承袭第三片,继续阐发作者对于菩萨、佛教的一片赤诚之心,想要消除一切苦难,寻求世界安宁。

三、佛性将军

(一)将军生平

吴佩孚 (1874—1939年) , 字子玉, 山东蓬莱人, 清末秀才, 后流落京城, 无正当职业。1898年在天津投身淮军聂士成部。1906年升任北洋军曹锟所部管带官。辛亥革命时期,吴佩孚曾奉命出兵山西娘子关一带去镇压革命军。到袁世凯宣布称帝后, 他率兵入川镇压护国军。到了1918年春, 吴佩孚以旅长身份代理第三师师长并兼前线总指挥, 到湖南前线攻打护法军。1919年底, 曹锟成为直系的首领后, 吴佩孚成为其手下得力干将, 能征善战, 深得曹锟的倚重。1926年为北伐军击败后隐居北平[3]。

1.军阀混战

吴佩孚因早年在私塾研读儒家经典,受到儒家“中庸”思想文化的熏陶,考取秀才,后被清军第三镇统制曹锟赏识和重用,以其才智和灵活,高洁的品德,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民国元年,清帝溥仪退位,在袁世凯授意下,曹锟第三镇假造兵变,吓走四位迎接袁世凯南下的专使,吴佩孚随同行动[4]。后吴佩孚因为湖南战役的胜利,被提拔为战役总指挥,开始了让他“一战成名”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的战争,更是让吴佩孚坐拥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吴佩孚的势力得到迅猛的发展。

2.权势顶峰

这个有着“一嘴短短的红胡子,长脸高额,鼻相很好”的直系军阀被当成“中国最强者”[4]。此外,吴佩孚还是首个在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上亮相的中国人。他的势力当时影响着大半个中国,很多外国人都相信他“能够统一中国”。但由于1923年“二七大罢工”事件发生后,吴佩孚率兵血腥镇压,震惊世界,导致了他的声名狼藉。随后,其更加野心勃勃,发动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最终导致了他的敗北,军队全部崩溃,四处逃窜,他率领着残兵弱将,南下逃难,一心向佛来逃避现实。

(二) 佛性流露

正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吴佩孚一统中国的美梦破碎,之前,虽然作为“秀才将军”,吴佩孚亦研究“佛老之道”,深谙佛礼,这次的失败使他几乎“彻底对人间失望”,一心沉醉,在佛经中寻找安慰与出路。

写下《扬州弥勒楼阁颂》之后,他发出“筱电”,号称维护《中华民国宪法》,即所谓的“曹锟宪法”,预备联合护宪军政府。但江苏督军齐燮元不同意成立护宪军政府,并提出另行组织“联省海陆军训练总司令部”,由江苏省省长韩国钧通电反对护宪。孙传芳、萧耀南等称“组织护宪军政府通电,事先未十分同意,此后另图补救”。各省民众团体也纷表反对。由于护宪军政府成立希望渺茫,吴佩孚不得不于1924年11月19日离开汉口赴洛阳,不久到鸡公山隐居[4]。说是隐居,实则为避难。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让这位“常胜将军”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他开始借酒消愁,作诗诉闷,这段时期吴佩孚的心理具体表现在其诗词、书画作品中。此时的吴佩孚,可谓是众叛亲离,心灵上得不到慰藉的他,只好在佛门教义中取得心灵与精神上的安慰。

事实上,吴佩孚并没有放弃他“一统中国、一统天下”的梦想,作为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新旧交替、中西思想碰撞融合,作为一个军阀,他承担了太多的历史使命,他也有自己的远大抱负,因为他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精通四书五经,崇拜关羽、岳飞等英雄人物,晚年更是表现出了爱国与佛性情怀,虽然他忧国忧民,但是他穷兵黩武,残害革命者,体现了他本身的局限性,所以,他不会成功,注定做一个失败者。

四、结语

焦山碑林中《扬州弥勒楼阁颂》是研究吴佩孚生平的一块宝贵的史实材料,其主要体现了吴佩孚晚年皈依佛门的思想内容,以及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失败寻求慰藉的心境,表现出了吴佩孚这位军阀的另一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评价一个人,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一面,要全面、多方位的去了解研究他,所以,吴佩孚作为一名军阀, 其统一中国的思想是复杂的[5],也就是说,他晚年向佛的行为与精神并不是纯粹的,而是被逼迫的,带有某种目的性的。

参考文献:

[1]王爱.从“三不主义”管窥吴佩孚的儒学情怀[J].中国历史教学.2017(09).

[2]袁道俊.从《弥勒楼阁颂碑》探析吴佩孚的佛性[J].东南文化.1993(01).

[3]张志勇.浅议吴佩孚由“和平统一”到“武力统一”思想的转变[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07).

[4]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07).

[5]任同芹.近十年来吴佩孚研究趋向及评价方法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3).

猜你喜欢

吴佩孚佛性军阀
“佛性”的兔子
从“三不主义”管窥吴佩孚的儒学情怀
传统与现代之间——民初社会中军阀的行动逻辑
低情商,易受伤
《坛经》佛性顿悟之悟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