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与文化传承的人类学探索

2019-06-14杨曙明

出版广角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人类学图式原型

【摘要】 《传承:认知与宗教人类学的探索》借用法国人类学家Dan Sperber“表征的流行病学模型”来布局全书架构,将生物演化的概念和认知科学的图式、模块和原型运用到宗教文化传承研究中,其最显著的特色是理论贡献和研究方法创新,是中文世界第一本用认知人类学视角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宗教现象的人类学著作。

【关  键  词】传承;表征的流行病学模型;生物演化;认知

【作者单位】杨曙明,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0.030

《传承:认知与宗教人类学的探索》(以下简称《传承》)是杨德睿先生多年宗教人类学研究的集锦,全书共十二章,包括“傳承的环境”、“传承的媒介”和“传承的信息”三大部分。

法国人类学家 Dan Sperber在新演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启发下,提出用“表征的流行病学模型”来研究文化传承,其主要包括病原学、发病机理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三个方面。杨德睿先生基于大量田野调查,将这一模型和中国宗教现象相结合进行研究,开启了从认知到文化传承的研究路径。

书中第一部分“传承的环境”最贴近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传承的结构/制度框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第二部分“传承的媒介”研究媒介的表征形式和传输形式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其中媒介技术部分的讨论相当于发病机理研究;第三部分“传承的信息”相当于病原学部分,以图式、模块和原型三种信息形式来进行讨论。

《传承》认知知识应用的基点是演化论,杨德睿先生大胆地将生物演化的概念引入文化研究,这是该书理论研究的一大创新。杨德睿先生批评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意识形态化,还原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本来面貌,将生物演化的概念应用到文化传承的研究,指出传承是文化的承前启后,本身没有优劣高下的必然性,有的是对传承环境的适应力强弱不同,而呈现出来的传承能力大小的不同。同样,传承也没有意识形态化的面貌。

传承是文化演化论最核心的概念,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适应力强的文化得以传承、传播。媒介的形式、媒介传输技术、媒介成本的高低都会影响文化的传承活力,最后可能会出现传承活力强的文化挤掉传承活力差的文化,被排挤的文化可能优秀于传承留下的文化。反映到社会现实上,就是社会停滞不进,甚至短暂退步。媒介之间的竞争和成败消长,是侦测文化现况、窥探其未来发展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窗口。

传承活力高低的标准可以分解为传染性和存续能力,传承活力的强弱决定了文化的消长,也就是说传染性低、存续能力差的文化将会被淘汰,传染性高、存续能力强的文化得以存续。

图式、模块和原型都是认知科学的概念,三种信息形式在研究宗教文化传承时,可以快速明晰地找到那些突出、显著的信息,体察它们的指向性意义,形成结构性的整体认识。

《传承》第八章《事、功、斗:河北无极县某村的“迷信”的理论意涵》,讲述河北无极县一个村落里由事、功、斗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的“俗民宗教”模块。通过对三个模块结构关系的分析,使读者对机制、过程的认识更清晰——“事、功、斗”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就是“家”这个原型。

第九章《在家、回家:冀南民俗宗教对存在意义的追寻》进一步分析了“家”这个原型,指出在家、回家都是民俗宗教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家”因为“我”的存在而被赋予价值。对原型的认识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现象背后的意义。

第十章《从超验到通俗:弘阳教诉求主题变迁的研究》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教分支弘阳教创教四百年来通俗化的演变过程,这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心智图式的变化。弘阳教限于传承环境的压力,深陷世俗社会秩序。静态的、位阶性的三层“金字塔”图式渐渐取代“离散-回归”图式,使其成为一个彻底认同俗世的宗教,这也是弘阳教与传承环境互动的结果。图式变化明晰地表现了弘阳教派的传承变迁。

此外,翔实的田野调查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作者在章节间的独到见解也增强了本书的知识性。《传承》的这些探索会被更多人认知、传承。

猜你喜欢

人类学图式原型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