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摄影艺术中的悲剧美学分析

2019-06-14闫润扬

艺术评鉴 2019年8期

闫润扬

摘要:本文从美学原理中的审美价值类型进行阐述,叙述了美学作为价值类型带给人们的心灵满足。其中悲剧美学作为审美价值类型的重要分支,反向触动人们的感官,并具有讽刺意味。通过当代摄影中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师的作品进行分析,从戏剧化的关键点上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当代摄影艺术中“以悲为美”的情感运用。

关键词:悲剧美学   当代摄影   以悲为美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181-02

《说文解字》中这样写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美”显然是一种对其古老意义的后续运用,即美等于甘,指感官的快感舒适。在伦理评价中,它是对人类言论、行为、思想伦理规范的肯定性评价和认可。

这两个方面的含义实际上是生产过程的实证证明。普列汉诺夫说:“人们最初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待事物和现象,但后来才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在审美意义上使用“美”這个词通常用于美学判断或评价。

可以看出,在日常用语中,“美”这个词既用于美学的意义,也用于非审美的意义。它们都是评估术语。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样性。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对象对人类具有实际价值,满足人类伦理标准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社会伦理价值。他们虽然也以美来指称与肯定,但实际上是在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上使用美的多种含义。美是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价值,即与人类审美需求相对应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称为审美价值。

一、审美价值类型

美是主体从客体中正视并肯定自身后,使自身获得精神享受和愉快的一种事实,即客体对主体的审美需要的满足。这一价值事实发生在人类的实际审美活动中,并存在于审美活动的历史中。因此,美不同于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审美价值的载体。既可以是美丽的,也可以是丑陋的,也可以是悲剧性的、有趣的、荒谬的。而审美主体也因此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既可以是优美感,也可以是新奇感、悲剧感、滑稽感乃至荒诞感等。

不同类型的审美价值是由审美价值的价值载体特征,与主体审美需求的关系,以及主体所获得的精神的复杂多样性形成的。这就是美学中研究的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

因此,审美价值的类型是人类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特征的价值事实的分类。而这一特征的基础是审美主体和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不同历史关系。根据这种分类原则,传统的审美价值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美、悲、幸。这三类美学价值载体和主体审美需求的满足具有不同的特点。优雅、华丽、崇高、悲剧、悲伤、荒谬和喜剧等子分类都是属于三大类的更具体的类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审美活动的发展,现代审美价值的类型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最突出的是荒诞。

二、悲剧美学的理论分析

悲伤、悲剧和崇高都是具有“悲伤”意义的审美价值观,与“美”有着显着的差异。作为审美价值的类型,“悲”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悲剧和悲伤,它可以使人通过感到悲伤而获得审美愉悦。因此它的产生要在“美”之后,因为只有在人类实践和理性能力发展的某个阶段,人们才可以反思他们生活中出现的“悲伤”。从中发现理想和前景,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和满足。在此过程中,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得到进一步构建,相对悲观的客体和主体相比具有审美价值。

“悲伤”作为一种审美价值的主要特征是:首先,悲伤价值的载体一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冲突的艰难过程和斗争,主要是艺术品的形式。该过程中的物体在形状和内力上比主体更大,更高或更强,并且对主体具有敌意。虽然主体的外观和内力都低于客体,但在两者之间的矛盾斗争中,它是无所畏惧的;其次,呈现给审美主体的悲伤直觉过程通常是困难的、曲折的、不幸的、悲伤的主题被压制、破坏和摧毁,是与审美主体的理想相悖的图景。但悲伤的主体必然要表达对象的征服和超越,表现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和肯定。因此,抽象表现出理想的前景,审美主体可以通过理性的理解实现超越,获得审美愉悦。

三、当代摄影艺术的悲剧美学分析

(一)悲剧美学的戏剧化表现

生命之物的破坏和美好事物的毁灭令人悲伤。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不能被视为直接的审美对象,否则人就是没有人性的人。现实的悲剧在客观性方面只具有悲剧的审美本质。因为艺术形式的悲剧确立了悲剧事件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从现实的悲剧到悲剧艺术,这里出现了一个时间间隔,使审美主体不再陷入现实的反映。同时,有一个空间间隔揭示了不同的,不熟悉的或有些奇怪的空间,并使审美主体难以加入。

当代艺术家和摄影师马良的许多概念摄影作品都是基于感官世界中各种情绪的发泄,以及对社会当前一些情况的讨论。散乱的辐射创造了大量反映社会现状的“短篇小说”。马良老师用自己“制造”的场景和人物为我们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话剧,利用创造的虚幻和摄影的真实营造出更加戏剧化的荒诞效果。在他2004年的作品《我的马戏团》中,你可以看到被生活奴役的人必须发挥活泼和芬芳。画面中的人似乎笑着笑着,沉入自我。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的无助都是非常悲惨的,而马良则通过表现出这种无助和极端的笑话,将整个摄影作品的画面安排成舞台表演的状态,用一种近乎荒诞的展现方式,突出了这种悲情。人物面目呆滞,周围景物市井且破旧,整体色调压抑,观者能感觉到的悲伤感是由外及内的。

(二)悲剧美学的形式化表现

德国肖像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23岁时创作了一幅油画,长200公分,宽30.5公分,画面中是死去的耶稣躺在石棺材里,周围没有任何惯有的宗教性陪衬物,如哭泣的天使或是圣母等。当时很多人都会画宗教题材,他们画耶稣往往都会画他在十字架上,背景里有云有天使,或者是画底下那些人把他从十字架上拿下来的过程,显示了耶稣的伟大和神圣。但小霍尔拜因的这张画与其他画不同,他画的耶稣身体僵直,整个画面阴沉、灰暗,耶稣的面色和皮肤没有一点光泽,骨瘦如柴,目光空洞,好像即使上帝来了也救不了他,让人看得很绝望,巨大的现实性消解了神权的神圣感。俄罗斯作家Dustoevsky曾说:“看了这幅画,足以使任何人失去信仰”。

画中的光线是从是下方来。很少有艺术家会将无情的死亡结局处理得如此生动、慨括、冷静,而又不加掩饰。同样是德国画家的格林勒华特画过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和其他类似场景的祭坛画,他的画可能是这类画作当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但是格林勒华特画的基督虽然恐怖,又有强烈暗示复活的可能性,这种对可能复活的暗示,在霍尔拜因的画里是不存在的,他的画作在感情色彩上淡得多。这倒不是因为霍尔拜因缺乏宗教感情,而是这种风格反映了他那种平静、客观、现实的心态,完全不同于格林勒华特独有的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关切态度罢了。

当代摄影师张巍的观念摄影作品《某一死者的画像》就是通过小汉斯·霍尔拜因的这种悲剧美学的表现手法,用图片特殊的大小来展现棺材里的压抑感,人物换成了当代社会的热点人物。比如:医生、矿工、流浪者等,突出展现了这些人的无助与凄凉。每一个人物都安静的平躺在台子上,衣服被梳理的很整齐。更加反向突出了悲伤地气氛。摄影师张巍通过摆拍穿着不同服装的模特置换了神圣感这一概念。作者曾表示,他想通过健康装扮下透露出的病态,无表情中透着的无奈、恐惧和焦虑。许多的不和谐自然的组合在一起来告诫人们,其实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但终归都是表面的、临时的,甚至可能无意义的悲剧。而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变成了是观者进入的入口,便于观者更好地解读作品。

四、结语

许多当代艺术作品都使用了悲剧美学的表达,甚至更多地使用了當代摄影作品。本文仅仅引用马良老师和张巍老师的作品进行阐述,在此对两位老师表示感谢。悲剧美学已经不仅仅存在于西方戏剧中,中国当代艺术家已经将悲剧美学融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里,摄影师善于使用“以悲为美”来展示自己的想法,表达美好生活的另一面。亚里斯多德曾说:“艺术的目的不是表达事物的外观,而是表达事物的内在意义”。当代的摄影艺术已经不单单是记录,他的功能性在于揭露事件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观念摄影不仅表现了摄影师的一种观念,还代表着摄影师对社会的认知。而多数摄影师选择用悲剧的表现手法来创作,证明社会上需要被我们关注的悲剧有很多。

悲剧美学不是字面意义。这是美学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也正是两者之间的反差形成了更加别致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旭晓.再论作为一种审美价值的“喜”——从王九成的集邮幽默画谈起[J].美育学刊,2011,(05).

[2]王霞.美与悲的交响——浅析《解放军报》抗击非典报道审美特质[J].军事记者,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