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求农民种粮收益与打工收入同向增加的综合机制

2019-06-14刘胜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种粮耕地土地

刘胜

眼下有农民反映,种粮不如外出打工,许多农民不愿意种粮,甚至选择土地荒芜,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对于大部分一般性家庭,打工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一位长期在乡镇和县里工作负责粮油种子管理的领导干部反映,现在农村的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就我们每年销售种子的数量来看,目前土地利用率不到当年的60%,其主要原因是农民认为,种粮收益远不如外出打工收入。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成本高,收入低,劳动力投入大,种一亩小麦历时八九个月,净收入不到300元,种一亩水稻历时五六个月,净收入不到500元,而一个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一天的收入就是200-300元,甚至更高,种地太不合算了。山区人均耕地少,一般人均不足1亩地,按照直接算账,确存在着种一季粮食不如外出打几天工的收入的现象。

一、农民种粮收益的动态变化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县城以上的城市流动,成为发展趋势。据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在1978年仅为17.9%,在2016年达到了57.35%,近4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了40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农村常住人口和劳动力大为减少,农民对于种粮的积极性有所减弱。

1.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农村留守的空巢老人居多,青壮年逐渐减少。现在农村有大量的人口外移,过去我们常说农村到处都是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但现在情况在变化,妇女、儿童在逐渐撤离,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很少了,都被转移到城里上学去了,年轻的妇女也跟着丈夫到城里居住,照顾孩子上学。农村剩下的主要是“ 99”(老人)在家看门护院,只等过年的时候才能得以团聚,留在乡村的老人身体好点的平时还做点农活。

(2)弃农打工,进城打工成为普遍现象。农民已不满足于“一亩三分地”收入,大批农民到城市打工,可以获得直接的现金收入。于是,许多农民通过亲戚托亲戚,朋友托朋友,同学托同学,乡邻托乡邻,利用各个方面的渠道,打探一切信息,相约一起进城打工。农民进城打工,一方面增加了现金收入,同时也学到了城里人的一些经商理论和生活方式。一部分个人发展好的,就选择留在城里继续经商,或举家进城,放弃了种地。留下来的承包土地,要么摞荒,要么指定亲戚朋友代种,要么流转出去,只要给点钱就行。同时,也有少部分选择回乡创业发展的。

(3)种地收入与投入不成比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表现出:一是成本高不愿种。小麦、水稻、玉米等三大粮食品种的农药、化肥、人工投入成本较大,耕作和收割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或机械,大型农业机械因为小块田地无法使用,微小型机械效率低,牛耕需要常年喂养牲畜产生成本,而一般家庭劳动力缺乏。并且,像中南部地区的小麦、水稻收割的时间又正值夏、秋炎热的季节。二是费时不想种。农作物从种植到成品粮食的生产过程较长,要播种、收割、施肥、除草、剥籽、搬运,租用机械、请人工等都要产生费用,一个家庭种着2-3亩或3-5亩地,测算下来,投入的成本远高于购买成品粮食的支出。三是有钱能买到粮没必要种粮。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政策放开后,多年来呈现出粮食价格平稳,市场供应充足,只要手中有钱随时随地都能买到需求的各种品种的粮食,对于一个较小区域来说种粮就显得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刘 胜:探求农民种粮收益与打工收入同向增加的综合机制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 第32卷第2期

2.农村出现的新的隐性问题

(1)农村乱占耕地现象。有些地方对于耕地的保护意识欠缺,随意地改变耕地用途或者乱占土地。例如:摊大式地搞集镇建设,在可耕地上随意地开挖宽畅道路,侵占土地,甚至搞政绩工程,根本不顾及耕地红线,占地后仅给农民一点补偿费即可。一方面造成山区农民将仅有的土地失去,成为无地农民,失掉种粮机会;另一方面占去了大量的可耕地,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

(2)农田水利设施失修或被破坏。一些过去由集体经营的库、塘、堰,缺乏正常维护或者被个人企业承包搞水产养殖或者被填平开发房地产、办企业等,导致农田灌溉无法保障,结果有的农户将原种植水稻等高产作物改為种植旱地低产作物,有的农户直接放弃种粮。

(3)土地流转盲目现象。有些地方农民的土地被村上统一组织动员流转后,由经营大户或企业种植某一个非粮食产品,往往这些经营大户或企业看重的是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的补贴,而不注重产品的市场前景和效益如何,当经营困难时就无法支付农户的土地流转费用,其结果土地的肥力降低,失地的农民变得既无现金收入也无粮食收成。据调查,有一个山区县的一个村庄,“农业学大寨”时期治理的大片良田,曾经因为种植水稻产量高,面积大,素称为地方“粮仓”,近两年因土地转流全部给企业后,改种药材和其他旱地作物,由于作物的适应性等因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这里几乎成了“无粮村”,2018年最后一户农民放弃了种植水稻,改种相对低产低收入的玉米等旱地作物。

保护耕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成为我国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提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必须保护好,绝对不能有闪失。”“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提供资源保障”。

二、农民打工收入的动态变化分析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批的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打工成为农村的一大新变化,也成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现实选择。特别是贫困山区,山大人稀,人均占用耕地相对较少,打工一直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这种状况仍会持续。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对于打工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打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第一,现代化的企业用工越来越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用工猛增,一大批农民转化为工人或者半工半农的打工者。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化市场,用工方式发生了大的改变,特别是机器人和数字化工厂的出现,制造型企业成为“无人”工厂、“无灯”工厂,整个车间流水线上,仅有数控操作人员,导致大量的制造产业工人数量的减少。第二,城市建设的粗放式向建设的科学化环保式转化,高科技、现代型的城市建设,对于普通用工数量相应会减少。第三,现代化手段代替人工高危险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使用人力减少。当然,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人员会逐渐增加,以适应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需要。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民工潮,现在有将近2.8亿的农民工。但是,从近期看,民工潮已很难大幅度地带动农民就业增长[1]。

三、保障農民种粮收益与打工收入同向增加的综合机制

粮食产自于农业农村,出自于农民之手。解决好粮食安全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无粮不稳、无商不活”。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在农村创造不主要依赖于耕地、但同时又不必进城务工经商而增加的就业机会”。这样,既能够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种粮收益,又能够通过打工增加现金收入,实现农民种粮收益与打工收入的同向增加。作为农民,有一份承包土地,多产粮食且卖个好价格,是最为稳定的收入。与此同时,再有一份务工经商的打工收入,就能够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符合乡村战略的总要求,为达到此状态,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与打工收入同向增加,需要建立多方面和多点发力的综合机制。

第一,国家实施“精准脱贫”和全覆盖的多予惠民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了“精准脱贫”的重大决定,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大力实施精准脱贫惠民政策,向“三农”重点倾斜,精准发力。一是通路惠民工程。近年来对农村道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现在又正在强力推进户户通水泥路、户户建“小洋楼”,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二是通水惠民工程。在广大农村全覆盖建设引水工程,让农村农民户户吃上自来水。三是村庄面源治理工程。在居住集中的村落,统一修建地下管网,配套生态循环设施,让农村污水和养殖粪便集中沉淀排放。四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滴灌、浇灌农业水系配套工程;建设农业设施大棚,配套太阳能、温控设施。五是产业项目投入工程。各地政府竞相为农民寻找致富门路,积极研究产业脱贫项目,实现产业带动脱贫。对于精准脱贫项目普遍的做法是,“政府+企业+市场+产业+农户”的模式,帮助企业、农户争取项目贷款,扶持项目资金,组织农民技术培训,以及搭建政府投资平台等多种扶持办法,实现“不落一人、精准脱贫”的目标。

第二,强有力的农田水利设施保护和全面性的库、塘、堰建设修复。农业是第一产业,农田是农民的根本,维护好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种植,是农业兴旺发达的基础。一是落实“河长制”,对于“库、塘、堰”在内的各类河道和引渠设施等,实行严格的“编号”制,进行档案管理,建立定期下级政府河长向上级政府河长报表报告制度;对于任意将其填平、建房、经商等乱占用河道及库、塘、堰现象的,进行严厉追究责任;对于破坏行为,要从严依法追究,保障基本农田灌溉用水需要和引水畅通。二是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建设用地,要讲究科学,经过必要的专家评审程序。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执行谁审批谁负责,审批用地要有备案,每年定期上报核查。三是落实耕地红线保护制度。完善村民议事和公示公开制度,防止随意批地,乱占乱用,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办厂子开企业,无序地开发,侵占耕地良田的现象发生。

第三,正确引导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推行土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形式,通过土地流转不仅让农民能够获得流转费用,而且还要探索在土地种植经营过程中,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能够让农民通过股份制参与,获得利益分红,让农民能够持续地增加更多的现金收入。

第四,兴办村级集体企业,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让农民能够在家门口打工增加收入。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里人下乡、大学生回乡、打工返乡等新的创业主体的出现,引领创办村级集体企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第五,党委政府搭建好各类服务平台,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基层党委政府要正确引导,多做“引智+引技”服务工作,不仅要组织农民学习适用技术,更要向农民讲清楚党的农村好政策,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热情,推动农民种粮收益和打工收入的同向增加。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乡村振兴开启“三农”现代化路径[J].瞭望,2018(04):38-39.

Abstract:Nowadays,the proportion on farmers income from grain production and egress labouring directly determines them which one to choose.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omprehensive mechanism on income increase from grain production and egress labour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 which can help stable grain output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income from grain production and egress labouring;increase in the same direction; comprehensive mechanism

猜你喜欢

种粮耕地土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我爱这土地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