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耳小说的地域色彩

2019-06-14杨海英

牡丹 2019年12期
关键词:土家族底层湘西

杨海英

不同的地域文化会孕育出作家不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每一个作家创作都与自己成长的地域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田耳的小说创作中,文学作品和地域文化水乳交融,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他营造了“佴城”这个艺术世界,让形形色色的底层人在佴城的世界里演绎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佴城是湘西的化身,湘西是田耳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田耳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都与湘西息息相关,湘西文化潜移默化地延伸到他的骨髓。田耳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底层人的生活版图,真实地描摹了湘西底层世界人们的生活百态,展现了底层人们的生存境况和精神面貌。

文学的地域色彩是一个文化概念,即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因素以及由此在作品风格、审美内涵等方面形成的独特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形诸文学时,就构成了文学作品独特的地域色彩。对于特定的作家或者人来说,地域带给创作者的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更为重要的是特定的话语语境。在田耳小说创作中,文学与地域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伸,而渗透于特定城市中的底层世界,为底层人物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场所。湘西是田耳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田耳的童年、少年和青年阶段都与湘西息息相关,耳濡目染的底层世界给予田耳莫大影响。田耳围绕湘西底层世界反复挖掘,深刻阐释关于湘西底层世界的现在与过去,持续蔓延,在湘西这个特定空间里,用时间的维度打量着关于底层的实质性变化。其具体表现是:地域民俗的渲染、语言的地域性。

一、地域民俗的渲染——从丧葬仪式看底层人的人生价值观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或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与特定的地域环境、地域人群和地域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有评论者说,民俗描绘是判断文学是否具有地域色彩的重要标志。

田耳的几个中短篇小说中对巫楚文化中的丧葬仪式的细致描写,充满浓郁的底层世界的地域色彩。湘西底层人民的丧葬仪式具有特别的神秘性、诡异性。田耳的《金刚四拿》《给灵魂穿白衣》《衣钵》《长寿碑》等小说中都有对传统丧葬场面真实细致

的描述。

死亡是任何一个人都避免不了的。就像短篇小说《衣钵》中李可父亲所说的,“这个世界上每一秒钟都在死人。所有的人都已经被谁排好队了,逐一地死,一个接一个,不能停下来”。湘西的土家族人对待死去的人都要举办隆重的丧葬仪式,才能入土为安,否则会认为对亡者大不敬。《衣钵》中就详细地描写了李可给死去的父亲做道场的过程。“首先就往河沟进发,给死去的李道士起水。”“起水”指的是确定“封殓”“出殡”和“落葬”的日期和时辰。然后又写到了选择葬地、亲人哭丧、唱丧歌和烧道士。

丧葬习俗是湘西土家人民俗之一,它是人一生的最后一次礼仪,因此湘西土家族老人去世,人们都是当“大事”来办。所以,湘西人对于葬礼又有“白喜事”的说法。李可父亲去世的晚上,“按惯例支起很多张牌桌和麻将桌”,除了一些女眷哭,大伙都围在一起说话、打麻将之外,“整个灵堂跟娱乐场差不多”。这里其实就是体现了湘西人办丧事讲究“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的习俗。

另外,像土家族中的跳丧舞和打丧鼓,往往都是以欢快歌舞形式表现,在死者面前高歌狂舞,是湘西土家人祭奠亡灵和安慰生者的一种特殊方式。土家族人信奉灵魂不灭,相信死者会转化为另一个生命,去另外的一个世界生存。小说中有一段丧歌“一探亡者往西行,阎魔一到不容情……人人在走黄泉路,任你耳多空牵魂”,打丧鼓、跳丧舞和唱丧歌就是对亡者的祈祷、祝颂,这都体现湘西土家族人相信生命是可以通过轮回来延续的,只要“灵魂还在”,生命就可以周而复始。从喪葬习俗中,人们可以看到湘西土家族人对生死观的看法。

《金刚四拿》中,村里的人把“死”后的葬礼仪式看得很重要,死后的老人只有让体格健壮的“八大金刚”抬棺,才是“一个村庄的颜面”,四拿从小的理想就是做“金刚”,可惜就是个子太矮没有资格。罗瞻先看见田拐的大爹死的时候整个打狗坳还能走路的男人,都给他抬了棺,很是风光,担心过了正月十五后再死,就只能让拖拉机拖着走,很没有尊严,“所以罗瞻先后脚跟着走,想有同等待遇”,“土家人办丧十分注重场面的热闹气氛,为此往往耗尽家财而毫不吝惜”。

此外,“行孝”也是丧葬仪式中重要的环节,田拐的大爹没有子嗣,作为侄儿就要顶替孝子的角色,“要拦棺,要摔盆,充当孝子的角色。我爹在一旁监视着我”。在田拐父亲看来,这是一次难得的彩排机会,下次他去世的时候,田拐就可以很熟练地当孝子。“行孝”是丧葬仪式中的核心,“孝”贯穿丧葬仪式的全过程,这是每个土家族人必须遵从的道德律令。总之,湘西土家族人的丧葬仪式和丧葬习俗渗透出土家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言的地域性——方言化用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在他的《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毋庸置疑,作为一个地区的方言,它承载了这一地域文化最直接、最便利的感受方式,田耳小说方言的化用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田耳小说中的方言化用首先表现在人物的对白极具方言色彩,例如,《天地悬浮》中写道“你看你看!你手底下一大帮卵仔,几时才能出这么一个公安才子啊”。这里,“卵仔”体现湘西人说话的粗俗和率真。“几时”则直接是湘西方言的化用。又如《我女朋友的男朋友》中铁匠和门卫老纪的对话:“这么晚了,你进去搞么子?”“里头哪个死了?”“一个粉嫩的妹子,造孽呀。”这里的“搞么子”“里头”“造孽”都是湘西方言的直接化用。再如,《韩先让的村庄》“苕吊,我就麻起胆子沾你光啦”,《蝉翼》中“朵拉被这件事打击不轻,讲话刮毒”,这里“麻起胆子”“讲话刮毒”,语言虽然粗俗,但十分接地气。

此外,田耳小说中还用了具有地域性色彩的词语。像“苕货”“很拽”“很屌”、“抽冷摆子”“天麻麻亮的时候”,这些口语化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粗俗又朴实的语言是底层小说的底蕴,也是其中的人物生存环境的写照,既生动传神,又自然妥协,可以说浑然天成。田耳曾说:“我去过江浙一带,感受到巨大的差别,江浙文化渊源厚重,说话斯文;在湘西这边,打招呼都会说脏话,这是一种风气。”田耳小说中的方言化用,确实道出了湘西地域文化的某些本质,为读者构筑出底层人多种多样、别具风情的地域文化景观。

三、结语

综上不难看出,文学创作和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作家在创作中,无论是题材、民俗,还是人文景观都彰显了各地域特有的特色。田耳从小就生活在湘西,湘西特有的地域文化已经化成他的血肉和灵魂,乡土的气息已成为他的精神气质,这些都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他的写作无不呈现了湘西的地域性色彩,打上了湘西的烙印。带有的这种本土色彩,也许正是田耳小说成功与迷人的根源之一。

(吉首大学)

猜你喜欢

土家族底层湘西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土家族情歌
土家族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湘西 国画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