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厚德修『道』 寿得养

2019-06-14欧阳军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中医健康养生 2019年6期
关键词:五音五色道德修养

文欧阳军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何谓养生?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基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利、金钱是身外之物,不能过度的企求和追逐,只有健康的人格、平衡的心态,方能从容应变。

○ 顺应自然,回归自然

以自然养生,就是要回归自然。回归自然有两个含义,一是让形体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一是让生命回归于自然无为的状态。就是老子说的“复归于婴儿”,质朴、纯真,以至于无欲。

面对浮躁不安的社会,回归自然是身心健康的最佳选择。宁静的田野,广阔的草原,幽深的山林,给以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悦耳的天籁之声,疲惫的身躯顿时轻松自如,绷紧的心弦马上松弛舒缓,苦闷烦恼消除,名利得失尽忘。心态平和,充满快乐。

道者,自然之道也,亦自然之理也。让心灵回到宁静和谐、不争的“桃花源”中,不为外物所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静以养生,这是大多数养生家的基本观点。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由“道”产生的,天地万物又是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的,循环往复即是回到“道”的虚静状态。怎样才能静?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躁动不安是娱乐时代的“特色”,而躁动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生活节奏的加速,另一个是生活的欲望太多。从老子的观点来看,两个原因中主要方面在于主观欲望:物欲和情欲。如果“少私寡欲”,情绪就不受外界干扰。无欲则静,知足才能戒欲。因此,老子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为腹不为目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色欲伤目);五音令人耳聋(声欲伤耳);五味令人口爽(味欲伤口);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情欲伤心);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物欲伤身)。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指出:“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对人的害处后,明确提出 “为腹不为目”。

什么叫“为腹不为目”?三国时期的玄学家王弼注解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人的眼睛看东西是无限量的,正因为无限量,便具有贪欲性。老子用“目”来代替了眼、耳、口、鼻、身、意六种欲念。“不为目”就是不要被“五色”“五音”“五味”和“难得之货”等,把心智搞疯狂了,把人的品行破坏了。

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意思是丰美的饮食会使人口味迟钝,若天天宴饮,大鱼大肉,习以为常反而觉得“无味”。普通老百姓的粗茶淡饭,别有滋味,老子谓之曰“甘其食”。

古往今来不少人“甘其食”而长寿。宋代诗人陆游,中年得了胃病,后来得到了词人张文潜的粥疗之法祛除病患,写了《食粥》一首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道德修养好的人,会健康长寿。故医家和养生家都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二者并行不悖,体自健而寿命自可延长。

老子认为,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德与道一样是自然的,任何物类都顺应自然之德而存在于自然界。

老子骑牛图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之德像婴儿那样纯真自然、无私、无欲、不争的天性,即老子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加强道德修养。

古今寿星中有德者居多。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是一个典型。他甘居淡泊,不为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先后召他进京、给他高官厚禄,他都一一谢绝,专心致力于医学研究,立志解除病人痛苦,对病人视为亲人,不分贫富亲疏,无论昼夜寒暑,路远路近,有求必应。不贪不骄,待人平等谦和。或许,正是由于他修养好,医德高,又善于养生,才能寿至101岁(一说141岁)。他留给后世一句至理名言:“德行不充,纵服金丹玉液,未能延寿。”

猜你喜欢

五音五色道德修养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五色田畈
基于微信订阅号的耳鸣管理理念在影响中医五音治疗耳鸣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色人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