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宫里为何有一座“洋楼”

2019-06-13户力平

百姓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内务部官学洋楼

户力平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西侧,却有一栋与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完全不同的宝蕴楼。那么,紫禁城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西洋式建筑?

宝蕴楼旧址是明代咸安宫

宝蕴楼最初名为咸安宫。《故宫史话》记载:“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熹宗皇帝奶娘客氏曾居住于此。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咸安宫被改建,废太子胤礽曾禁锢于此。雍正继位后,将胤礽从咸安宫迁居到山西祁县郑家庄。”

咸安宫闲置多年后,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进行修葺,改为官学堂,招收内务府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子弟及景山官学中的优秀学生,委派翰林负责教习,教授内容有满语、汉文、骑射等。因学舍设在咸安宫,故命名为“咸安宫官学”。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给母亲孝圣宪皇后做六十大寿,将咸安宫改建为寿安宫,原咸安宫官学则向南移至西华门内、武英殿西侧的尚衣监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尚衣监年久失修,房屋倾圮,咸安宫官学再向西移至西华门内北边,即今天宝蕴楼所处的位置。

蕴藏珍宝之所

清末,咸安宫成为清廷的储藏室,不少名贵物品暂存于此,由十几位太监看守,不少太监遂趁机监守自盗。

1913年年初,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呈报大总统袁世凯,建议筹设古物陈列所,并提议将当时奉天行宫(今沈阳故宫)及热河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保管展览。从1913年11月18日起,热河避暑山庄近12万件文物和奉天行宫11余万件文物分批运至北京。为更好地展示这批清室文物,内务部决定以武英殿为馆舍成立古物陈列所,并与外交部协商,从庚子赔款中拨出20万元,在咸安宫旧址上兴建西式楼房存放文物。

1914年6月2日,咸安宫门及宝蕴楼东西配楼等工程正式开工,1915年6月竣工。主要建筑包括咸安宫门、宝蕴楼、东西配楼,共计建造房屋53间。宝蕴楼是我国近代博物馆史上第一座专门用于收藏文物的大型库房,而“宝蕴楼”的得名正是缘于这里所藏之物集历代古物之精粹,故名。“宝”为宝贵之意,“蕴”为积聚、蓄藏之意,宝蕴楼即蕴藏珍宝之所。

凸显西式建筑风格

宝蕴楼是故宫惟一现存的钢筋水泥“洋楼”,时任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的朱启钤和签事金城主持修建。朱启钤曾就读于京师大学堂,为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1913年8月代理国务总理,后任内务部总长,兼任京都市政督办。金城被誉为中国博物馆学的奠基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留学英国,毕业归国后相继在上海和北京任公职。将收藏珍贵文物的库房建成一栋西洋式风格的建筑,就是金城的提议。

据说宝蕴楼最初设计的与紫禁城的其他建筑一样,也是宫殿式建筑。朱启钤看过图纸之后,思量许久。紫禁城自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近500年间发生火灾近百起,其中重大火灾30余起。作为存放文物之所,防火是第一要素,同时还要防潮、抗震,如果全部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势必存在一定的隐患。而此时水泥、钢筋(当时称“洋灰”“铁条”)已在北京东交民巷租界内的建筑中使用,具有防火、防潮、坚固的特点。是否可以采用呢?

金城查看了东交民巷的多处建筑后向朱启钤建议,修建宝蕴楼时可适当使用水泥和钢筋,减少木料的使用,同时建议宝蕴楼不宜过高。因曾留学英国,他将自己按照欧式建筑式样设计的简易图纸拿给朱启钤。这个设计在造型和结构上与故宫内的传统建筑不同,共有北、东、西3座单体楼房,采用封閉周边式布局,围绕咸安宫旧址的北、东、西3面,与咸安门形成围合。

朱启钤基本采纳了金城的设计方案,同时决定在施工时适当使用水泥和钢筋等建筑材料。宝蕴楼自1915年建成以来,长期作为文物库房使用,已历经百年风雨。

猜你喜欢

内务部官学洋楼
On Modern Pros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s Theory—Tak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 for Example
远房的大姑妈
渔父·威尼斯水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乌兹别克斯坦内务部警察学院代表团来院参观访问
金代的官学教育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俄内务部17名高官被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