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K断裂模型失稳韧度的解析计算方法

2019-06-12王占科高洪波韩小燕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平衡条件韧度尖端

王占科,2,高洪波,韩小燕,马 鹏

(1.海南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海口 570228; 2.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100)

1 研究背景

图1 双线性本构关系曲线Fig.1 Bilinear constitutive curve of concrete

2 计算方法

2.1 双线性本构关系

双线性本构关系曲

线见图1。图1中,ω轴表示虚拟裂缝张开位移,σ轴表示虚拟裂缝上的黏聚力,ft为虚拟裂缝尖端拉应力,点(ωs,σs)为本构曲线的转折点,σ(ω0)=0。

σs采用式(1)[6]计算,即

(1)

(2)

式中αfct=1.4 MPa。

2.2 关于裂缝尖端拉应力的讨论

2.3 临界缝高比ac/h 的规律

图2 文献[9]—文献[16]的临界缝高比ac/hFig.2 Ratio of equivalent critical crack length to specimen’s height in literature [9]-[16]

2.4 计算最大荷载Pmax

2.4.1 跨中截面应力分布

如图3所示的带切口的三点弯曲梁试件,S为计算跨度,h为截面高度,t为截面宽度,a0为初始缝高,跨高比S/h=4,初始缝高比a0/h=0.4。

图3 带切口的三点弯曲梁试件Fig.3 Three-point notched bending beam specimen

本文基于双线性本构关系,并且所研究的试件不配筋,所以有以下假设:①截面未开裂部分保持平面;②未开裂部分的应力沿截面高度线性分布;③虚拟裂缝上的黏聚应力沿截面高度线性分布。

当裂缝开始失稳扩展时,跨中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如图4所示。图4中:xc为截面受压区高度;xt为未裂受拉区高度;Δac为临界裂缝扩展量;σc为试件上边缘压应力;Pe,Pt,Pc分别为虚拟裂缝、未裂受拉区、受压区的等效合力;d为Pe作用点距虚拟裂缝尖端的距离;W为两支座间的试件自重,其余符号意义同前所述。

图4 跨中截面的应力分布Fig.4 Stress distribution of mid-span cross section

根据跨中截面水平方向平衡条件,有

(3)

表1 三点弯曲梁试件参数与尺寸Table 1 Material parameters and sizes of three-point bending beam specimens

2.4.2Pmax的计算步骤

(1) 试验实测fc。

(2) 将fc代入式(2)计算ft。

(3) 将fc,ft代入式(1)依次计算λ,αf,σs。

(4) 将ac=Δac+a0≈0.5h,ft,σs代入式(3)求解xt,xc,σc分别为

(4)

(5) 计算等效荷载Pe,Pc,Pt及d。

(6) 根据跨中截面的弯矩平衡条件,对跨中截面的中性轴取矩得

计算W时,取混凝土密度ρ=2 300 kg/m3。

2.5 计算失稳韧度

(6)

其中:

α=ac/h。

3 计算结果分析

表2列出了文献[16]的dmax≤40 mm,截面高度h≥250 mm的全部12种试件试验值的平均值和计算值,并将试验值的平均值和计算值作了比较。

表2 dmax≤40 mm试件的最大荷载和失稳韧度Table 2 Maximum load and unstable toughness of all specimens with the maximum aggregate diameter not greater than 40 mm

4 结 论

猜你喜欢

平衡条件韧度尖端
城市的韧度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指向思维生长的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活动的探索①——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为例
Ⅰ型裂纹的高强混凝土梁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Finding Another Earth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度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对一道2017年中考物理实验题的商榷
判断杠杆哪端下沉的方法和技巧
物体三力平衡条件的推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