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福”字风俗溯源

2019-06-11王化清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桃符宜春张贴

王化清

每当过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墙壁和家具上贴上“福”字。仔细想来,“福”字斗方其实是介于年画和春联之间的一种形式,而过春节贴“福”字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和宜春贴。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在其所著的《论衡》中,曾详细记载了有关神荼、郁垒的故事: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桃树的东北枝处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由神荼、郁垒两位神人把守,对于害人的恶鬼,他们就用芦苇绳捆起来喂老虎。黄帝据此制定了驱鬼习俗:“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这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也有记载。可见在汉代,每到除夕之时,人们都要在自家门前立桃人,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悬挂苇索,以“御凶魅”。

由于桃人制作起来比较复杂,汉代以后便逐渐以桃木板来代替,如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在桃木板上写上祈福禳灾的文字,或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就成了桃符。

唐末,文人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诗句,之后逐渐演变为春联。到了宋朝,人们将在桃符上画门神改为用纸印刷,演变为门神画、年画。现存最早的木板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就是宋代的作品。而将在桃符上题写“吉祥词”改为在红纸上书写、用红纸印制,则是“吉祥语”斗方的前身。

“吉祥语”斗方的形成还与宜春贴有密切的关系。宜春贴是立春日张贴的一种吉祥语。《荆楚岁时记》写道:“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形戴之,贴‘宜春二字。”唐代诗人韦庄的《立春》中有“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秀楣”的诗句。这种原本在立春日祝贺新春时张贴的吉祥语,至宋代就移用到春节了。

宋代的吴自牧所撰写的《梦粱录》卷六中记载:“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这里说的“春牌”,很可能就是“宜春貼”,因为春节在民国之前都称元旦,元旦时张贴的东西不应称为“春牌”。“春牌”之称很可能就是从立春时的宜春贴移用而来。那么,春牌上写什么内容?南宋周必大的《玉堂杂记》为我们透露了一些信息:“除日,更春帖、柱联、门额,于堂轩楣枋贴福禄寿、一财二喜等字。”可见,南宋时可能就已经出现题写福、禄、寿、财、喜的斗方了。

“福”字斗方能够在中国民间长期传承,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福”字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人祭祀活动的写照。在先秦时期,“福”特指祭祀用的供品,如《周礼·天官》中的“凡祭祀之致福者”,这里的“福”指的是“胙”,是祭祀之后众人分享的一种肉。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实物层面上的“福”逐渐朝着抽象意义上的“福”演变,产生了两方面的引申义。其一是“庇荫佑护”的意思。以丰富的福物祭供神灵和祖先,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食物,捕捉到更多的猎物,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由此,又逐渐产生了祈求神灵庇佑的愿望,“致福”成为人们希望得到神灵保护的行为。其二是“幸福”的意思。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福”。《礼记·祭祀》中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谓之备。”意思是说,福就是事事顺利,所需要的全部能得到。

猜你喜欢

桃符宜春张贴
四月轻语
宜春吟
元日
中国年画
“拒绝民进党”
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作品
元日
桃符的传说
人小鬼大狄仁杰
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