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土陶生产工艺与发展实地调查分析

2019-06-11高伟松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维族景德镇

【摘要】陶器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不同的人文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不一样的工艺技法及审美倾向。本文通过以新疆土陶背后文化背景为切入点,探讨了其工艺技术发展概况,并将其与千年瓷都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新疆土陶;维族;景德镇

【中图分类号】TQ174.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2018年7月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新疆土陶计划项目”历时两个月,对新疆土陶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重点调查区域位于喀什市的高台民居区和阿克陶及英吉沙两县,并对当地土陶传承人进行了采访与记录,作为本文研究分析的基础数据来源。

一、新疆土陶生产技术

新疆土陶艺术可最早追溯至新时期时代晚期,在这一时期的新疆地区以彩陶为主,这些彩陶大都是夹砂红陶的形式出现,颜色多以红、黑、褐为主,纹饰上多见涡纹、三角形纹、几何形纹,属于陶器初创阶段。到了公元8世纪之后,新型陶器开始出现,并进入广大居民阶层,在这一时期,图样纹饰开始彼此融合并向着新的方向去发展。到了16世纪,新疆土陶上开始出现用灰白釉料烧制出的蓝色,并且用以模仿那些植物和花卉图案,标志着新疆土陶逐渐成型,并开始影响今后的发展风格。

在喀什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喀什地区土陶制作工坊主要分布在喀什市高台民居、英吉沙县和阿克陶县。在阿克陶的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还是有相当数量的非遗传承人依旧在使用已经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制陶方法。通过对传承人克热木父亲的采访得知,制陶的泥料是从附近河床里采集而来,采集完成后对泥料进行充分曝晒和捣碎,然后在过滤网中进行充分细筛,将泥土中的杂草树枝石头等杂物挑拣出来。泥料筛完结束后放入一处类似于练泥池的地方加水后进行踩踏,踩踏的时间越长越长泥料的韧性越好。最后用塑料布将踩踏好的泥料包好静置数天,以提高泥料的可塑性。大致的工序为:采泥-晒泥-粉碎-过滤-踩踏-静置等6道前期工序。

因为泥料产地属于冲积扇地带,所以,克热木一家所使用的泥料应属于风化后随河流漂流沉积的二次性黏土,这种泥料颗粒细小,但是杂质和其他有机物也掺杂其中。所以耐火性较差。从颜色来看,泥料呈现熟褐色,分析泥料的化学成分之后我们发现,此类泥料中Fe2O3含量大约占6%,CaO、K2O、MgO等含量也较多。

当地釉料主要使用的是低温铅釉,烧熔温度大约在850℃~900℃之间,通过对烧成作品的分析发现,釉料玻化程度较高、釉面平整、清澈透明。令人遗憾的是,釉面硬度较低,容易刮伤。通过采访得知,釉料中的SiO2主要来源于当地一种白色鹅卵石,当地的制陶工匠将其称之为“白石头”,制陶艺人将采回来的白石头先在铁锅中翻炒8~9个小时,目的是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其产生初步崩裂;然后再放入窑炉中进行二次煅烧,使其破碎更为彻底。然后将金属铅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后,在铁锅中进行翻炒8~9个小时,最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白石头进行碾磨,碾磨完毕加水就成为制陶所需的基础釉料,[1]在成型工艺方面,轮制成型为主要成型方式,部分地区出现模制成型,例如在喀什市郊区的非遗传承人艾力的花盆作坊里,因花盆体积较大,所以采用印坯的方式成型。同时捏塑、模戳、贴塑等装饰方法也出现在土陶成型技法里。

通过对南疆当地土陶作坊的窑炉结构调查发现,当地窑炉结构虽然每家每户都有所区别,从窑炉结构上来看无一意外全都是升焰式圆窑结构,或称直焰窑。这种窑炉结构从外观上来看为方形,内部窑壁自下至上呈弧形收口穹隆状。窑顶上有一仅能一人勉强通过的窑口,用来放取陶器。窑室下部为排烟口,并连接烟道,烟道直达窑顶。窑底以下为火道和火膛,火膛结构各家都不尽相同,但是一般都是上小下大呈袋坑状。火膛一侧为火门,火门上投柴口和观火口。火膛下部为落灰栅,既能用来存储落灰也能保证柴料燃烧过程中有着良好的通风。这种窑炉结构的优点在于升温速度快,但是在烧成气氛上和窑内温度等方面不易进行良好把控。而且燃料利用率低下,窑内空间狭小。

改革开放以后土陶作坊受到现代窑业技术影响,例如电动拉坯机、电窑、汽窑、球磨机等引进和推广都大大提高了当地土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传统生产工序也有原先的20多道变为如今的一条龙式生产流程。

二、新疆土陶装饰艺术

新疆文化灿烂久远,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疆土陶则早在公元八世纪的喀喇汉王朝时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工业并进入百姓阶层生活[2]。它不仅承载了维吾尔族悠久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更是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我们要了解土陶背后的艺术内涵,才能更好地使这门伟大的艺术永久的传承下去。

维吾尔族是新疆主要民族,最早来源于蒙古地区的回纥和南疆绿洲本地土著,从公元850年左右到16世纪初相互融合成为现在的维吾尔族。在维吾尔族的文化中,宗教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土陶的造型装饰上到处充斥着伊斯兰教义的影子。例如土陶装饰上频繁出現几何纹和植物纹样,却很少出现人和动物形象,这是因为在伊斯兰的教义严禁崇拜个人偶像,而描绘人或者动物意味着和真主安拉相互竞争敌对,做出这种行为的人会受到最严酷的惩罚[3]。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自然现象则是表示极大的崇拜,太阳纹饰就是其中突出特点。几何纹的频繁出现则是受到伊斯兰神秘哲学观念的影响,在这种神秘主义哲学观念下,几何纹不同于植物纹样,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形式,似乎与神相沟通[4]。颜色上,土陶烧制完成后所散发的色彩多为白、绿、黄、蓝,这是因为在伊斯兰文化的发源地中东地区,地理环境大都是草原和沙漠,而在古兰经所记载的天国情景彻底相反,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伊斯兰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对绿蓝两色产生巨大的崇拜,而且伊斯兰教义里,蓝白两色更是有着人净化心灵的作用。

在陶器的使用上也充分体现出土陶本身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例如“阿不都”壶,这是维族家庭几乎每家每户必备的用品。这是因“为按照伊斯兰的教义,维族人礼拜、吃饭、睡觉前都要洗手,也被称作‘小净,来人来做客,主人应按照习俗来给客人倒水洗手,至少三遍,也被称为‘给洗手水礼[5]”,但是维族人认为,流动的水具有生命力,是活水,而盆中的水是死水,这种水不能同时共用,而且洗过手的水不能乱倒,要用一种较“其拉不其”的接水盆接住,这也体现出了伊斯兰文化里的洁净意识。因此我们可以从“阿不都”壶上可以看出伊斯兰文化里的文明与功能相结合,还可以体会出审美因素背后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理念。

总之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造就了新疆土陶不一样的地域审美特征。新疆土陶在造型上典雅高贵,装饰追求繁复满密的几何纹和植物纹,给人炫目华贵的视觉感。但是数千年来无论造型装饰如何变化,新疆土陶的功能性都始终围绕精神信仰所支配,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疆土陶与景德镇瓷

在《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才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6]这说明,任何工艺品的出现都会受到自然界的客观因素和人为的主观因素的限制。新疆地区陶器发展时间历史悠久,甚至领先于内地地區,但是却在数千年来止步不前,始终没有向更高级的瓷的方向进化。而且相比景德镇瓷器而言,新疆土陶中的低温铅釉以及铁钛质黏土等材料使得土陶本身不易完全烧结,易破损,并且民间作坊中部分制陶人在施釉和烧成中的态度过于随意,导致烧制的土陶制品常有缺釉、粘底、釉层剥落等现象,由此可见,土陶虽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其传统工艺技术并没有随民众艺术和消费客体而变化。而且土陶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多数青年不愿从事土陶工作,原因无非两点,一是生产技术落后,二是收入不高。

反观景德镇瓷器,几百年来从颜色釉到釉下彩再到釉上彩,从陶瓷雕塑到陶瓷绘画,景德镇一直在引导陶瓷文化审美水平的方向。在陶瓷生产工序上新疆土陶只有20多道而景德镇的足有72道之多,也可见两者的根本不同之处,而且陶瓷工艺技法也一直在推陈出新。新疆土陶销售渠道与景德镇相比同样也略有不足。通过走访喀什土陶市场可以发现,来买土陶的大都以游客为主,大家都是抱着对工艺品的喜爱态度来购买,而且只有在旅游旺季销售量才会呈上升趋势,平常季节的买卖群体以农村居民为主体,城市居民基本很少使用。销售地区也是主要在南疆喀什古城以及自治区各个旅游市场,新疆地区以外的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很少。反观景德镇,每年十月份,景德镇都会举办大型国际陶瓷博览会-“瓷博会”。在此期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从事陶瓷经营者在此汇集,大家一起来交流瓷艺、洽谈商业合作等。因此,这就说明传统工艺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和市场相结合,而不是一味地依靠特色审美和感情因素来维持生存。

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第一,要求部分工艺品继续为人们所使用,从而体现其固有的实用性;第二,作为历史记忆,传统工艺中部分手工艺品应作为精神产品保存下来,给后世瞻仰;第三,在不丢失其文化内涵的同时应适当接受工业生产的改造。因此,新疆土陶的未来发展,重中之重的是实用问题,新疆土陶因其釉料为低温铅釉,且成品较脆,不能耐高温,大多游客并不使用,只是将其当成工艺品摆放,所以,应从制陶材料入手提高其实用性;第四将制陶作坊规范化。通过实地调查可以发现,有很多非遗传承人的作坊生产销售不太乐观,因此政府应抛开体制内外之分,更多关注这个行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然后,就是将土陶技艺与当地高校美术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资源培养出高素质土陶人才。在阿克陶县和英吉沙两地实地采访中发现(如图1和图2所示),非遗传承人基本小学或者初中水平,年龄普遍偏大且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土陶上纹饰代表意义了解不深,也阻碍其审美艺术的提升;并且相当数量传承人汉语不流畅,这对以后的土陶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小的阻碍作用。最后,对外地市场的开拓,利用旅游优势等资源,将土陶品牌推广出去。建立行业协会等组织,将土陶团体聚拢起来,定期举办商业性质展览,以此扩大土陶知名度。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新疆文化是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而土陶艺术是新疆人民生活历史的真实写照,因此,研究土陶艺术、保护土陶文明不仅是对新疆文化艺术的尊重,更对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涛.麦吾鲁代·奥布力喀斯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J].2016(4):34.

[2]薛正宗.中国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44).

[3][4]李丛芹.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J].装饰,2005(1):77-78.

[5]楼望皓.中国新疆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3(77).

[6](清)戴震.考工记图[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12).

作者简介:高伟松(1993-),男,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西上泽村,研究方向:陶瓷考古,曾参编《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瓷器卷》,并参与完成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新疆土陶人才培养计划。

猜你喜欢

维族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单簧管在民族地区和民乐的结合运用
解析民族民间舞《维族》舞蹈特点
我的家乡景德镇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景德镇写意
新疆|跪着跳舞的维族女孩
维族婚姻制度和妇女福利
携手同进共谋发展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