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2019-06-11孙宝华

党政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孙宝华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愈演愈烈,只有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可持续治理,才能真正建设好我们的美丽中国。在此背景之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比以往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这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態文明建设、治理环境问题的坚定决心。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特点

1.意蕴深刻,和谐共生

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结构复杂、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综合性概念。从广义来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的有机复合体。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则强调社会运行机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系统复杂,相互依存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在反思全球性问题过程中就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理性选择,是系统性与依存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具有自身的基本特性。另一方面,生态文明不是“孤立”的文明形态,它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依存、紧密相关。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他文明就会失去其存在的载体。

在具体维度上,生态文明包括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道德观。在自身结构上,涵盖了生态化的自然物质因素、经济物质因素、社会生活因素、科学技术因素、人的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生态文明内涵将生态环境纳入其中,有利于人类从认识上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从工业文明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调整为生态文明时代的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生态文明价值观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自然界系统整体的稳定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道德观主张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扩展到自然生态领域,用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道德观强调人类在满足追求健康而富有效率的生存、发展权利的同时,应当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的,人类的生存永远离不开自然界的庇护。

3.整合重塑,引领方向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积淀之后形成的新的文明形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态文明是对已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随着近代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人们对自然采取了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开始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承受着由此带来的一切严重后果。生态文明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强调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是对传统“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大自然生生不息,人类对浩瀚宇宙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自然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创造性,生态文明的实现才有可能。如果人的创造性违背了客观规律,那么人类今天的行动必将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下灾难的种子。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我的结晶。生态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理念的更新,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超越了简单的生态环境领域,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我们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更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的重要保障。

1.着眼长远发展——打造美丽中国

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建设美丽中国正在打造中国人的新梦想。“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理念,摒弃了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①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2.贡献中国力量——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世界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快速发展,惠及全球人口。全球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水资源日益短缺,20年后水资源供应仅能满足全世界60%的需求;土壤质量下降趋势明显;全球52%的商业鱼类已经充分开发,20%的已经过度开发,8%的已经耗竭。进入21世纪以来,以牺牲环境的方式换取经济增长,结果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残酷的现实促使全球环境保护意识觉醒,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各国共识。各国政府重新审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重的减排压力,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才能有力地抨击国际社会“中国生态环境不负责任”的论调,赢取全球话语权,有效应对国际压力。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世界潮流,也展示我国积极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承担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1.推进绿色发展,优化生态保护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狭义上讲,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广义上讲,绿色发展要做到均衡发展、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和安全发展等。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同步发展中,我们应坚持低消耗、低排放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要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产业,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信息化要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绿色信息技术,城镇化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农业现代化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③只有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将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结合起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才有可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避免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走上建立良好生态文明的绿色之路。

2.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环境压力

调整产业结构,用制度保护环境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要改变“经济优先”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向,并以此作为助推美丽中国建设的动力之源和重要保障。“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助于能源节约与污染减少。产业结构特征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能耗与排放的产业分布格局。具有资本与能源密集特征属性的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是主要的能耗与排放大户,而知识与技术密集特征显著的高技术行业所需能源与产生排放相对较少。” ④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是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要基础,也是建立绿色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首先,应采用高新科技大力改造传统工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加快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倡导广大企业改变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逐渐形成科学化、生态化、健康化、循环化的生产消费结构。其次,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和市场为载体,具有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消耗少、污染少、破坏少等显著特点。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转变增长方式的题中之义,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发展金融财务、信息咨询、会计保险及法律、科技服务等先进服务行业,优化行业结构;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不断扩宽服务领域,挖掘新的业务,重点发展信息、动漫、创意、咨询、会展、营销等服务业;积极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的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经营,适应“互联网+”的新形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推进现代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房产等新业态的发展,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实现跨界融合和产业创新。

3.关注舆论平台,增强生态意识

应利用好舆论平台培育全民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保活动,营造良好风气。通过行之有效的生态文化宣传和舆论監督,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立足新时代潮头,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导向和重大的战略意义。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应是一个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十分先进的国家。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和职责使命。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促进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深度融合,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注释:

①孙新章:《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③洪银兴:《推动新时代”四化”同步发展》,《求是》2018年第4期。

④赵领娣:《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11期。

(作者系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