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初步思考

2019-06-11牛海波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3期
关键词:因素家庭心理

牛海波

[摘           要]  在教学实践和心理疏导中发现,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既影响正常的教学,也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和人生发展。因此,中职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是一个值得思考且严肃的问题。在实践中提出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归根结底,构建中职学生和谐人际关系,需依赖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共同的、持续的努力。其中,中职学校及其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人际关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106-02

一、意义

和谐人际关系对任何人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职学生则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的意义。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益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少中职学生往往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面对问题常常采取退缩、逃避甚至自我封闭的方式,缺乏自信;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走进职业学校,没有归属感,缺乏自重;注重物质消费,追求生理冲动,喜欢拉帮结派等,易情绪化,缺少自律;少数学生抑郁、失望、焦虑甚至痛苦,对父母、教师和社会持强烈的逆反情绪和敌对情绪等。这些学生自我价值感较低,内心害怕与人交往,也不太会与人交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局。毕竟,“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1]事实上,当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而感到愤懑抑郁时,向知心挚友一席倾诉,可以缓解心理负担;而孤僻、不合群则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忧愁,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和谐人际关系有益于中职学生的社会化和个人成长

中职学校是大部分中职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在整个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学校,他们不仅需要磨炼品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还要提高理解社会规则的能力,提高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职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存在着不少问题,无法完整地理解社会规则和自己的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不稳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还不完全具备客观、辨证、合理的认知能力,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流行文化的影响。这些学生喜欢模仿偶像,行为做事我行我素,不考虑后果,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的人是一面镜子,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可以帮助他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清自己、理解规则、学会沟通、健康成长。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创建安全的校园环境,维护学生健康安全

在职业学校,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无需多谈。创建校园安全网,需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其中,帮助学生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重要一环。典型的案例分析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发现隐藏在学生内部的潜在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提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有助于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和一时冲动,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防范正常的矛盾升级为不可调和的冲突甚至暴力行为;有助于培育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人人维护校园安全的氛围。事实上,学校发生的学生欺凌事件多与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相关。总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帮助创建安全的校园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因素

影响中职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问题的形成往往是上述因素交互作用下的一个复杂过程。

(一)社会因素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因素对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非常微妙的影响。我国目前处在一个深刻的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大众传媒、社会分层等都深刻影响着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交往。某女生因家庭贫困和中考成绩不理想被迫就读中职学校,敏感且好强。终日闷闷不乐,学习没有精神,在教室与宿舍也不想与人多谈。在多次的心理疏导中发现,贫富差距给她带来的自卑和失落是主要原因。

(二)家庭因素

有三个家庭因素突出影响着中职學生的心理特征和人际交往。首先,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贫困的中职学生不太愿意去参加经济上有投入的活动,价值观和心理也容易受到冲击,集体归属感弱,对人际交往很可能形成一些较大的负面影响。其次,家庭氛围。不少中职学生的家庭氛围比较差,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平淡粗暴,学生的逆反和逃避比较严重;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家庭等更带给学生一些无法言表的心理困惑和创伤,深刻影响这些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再次,家庭教育。很多的家庭在教育中注重孩子的认知培养、物质需要满足等,忽视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情感需要,这都影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学校因素

实际上,中职学生非常希望能够在学校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学校给予学生这方面的关注和教育远远不够。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包括对培养中职学生的情感、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学校教育中缺乏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没有人际交往的相关课程,且只是在德育中对相关内容做理论讲解,极少对涉及中职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技能进行指导,人人都知道人际交往在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却没有系统且明确的相关教育;对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缺乏深入分析,“只看表面不看里面”,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无法有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交往方面提供深入的指导和教育,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反而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

(四)个人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性格、认知和能力可能是影响中职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的主要个人因素。其一,“性格是一个人最鲜明的、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的核心。”[3]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当人们与脾气相投的人相处时,会感到身心愉悦,有继续深入交往下去的意愿;而与性格不合的人相处时,则容易产生隔阂,不愿意再与之交往。其二,一个人的经历、教养程度以及自身素质,可以形成他的人际認识概念。从信息扩散来看,如果一个人拥有正性人际认知的概念,像友好、真诚、合作、尊重、信任、助人、自信、赞扬、礼貌等这些指向外部的交往概念,那么这种人际交往指向外部的正性认知概念是广泛的、具有亲和力的;一个人拥有负性人际认知的概念,像虚荣、自私、怀疑、敌意、自卑、嫉妒、孤傲等指向自我的交往概念,那么这种人际交往指向自我的负性认知概念是狭窄的、自私的,他们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其三,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灵活的技巧。但是,中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加之家庭和学校对这方面不够重视,使得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多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注意交往沟通的方式,甚至为人淡漠、孤独离群或交友不慎,非常不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建。

三、对策

学校应尽其所能,在构建中职学生的和谐人际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树立“大德育”观

中职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应把构建中职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置于学校“大德育”的整体框架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确保中职学生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避免人际关系的庸俗化、小团体化,甚至非法化;真正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把知识教育和行为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育健康向上的学校精神和营造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整合学校德育资源,改革和完善德育工作体制,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群策群力,共同促进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良性发展。

(二)积极扩展中职学生人际交往的渠道

要鼓励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支持专业教师、德育工作者、班主任等带领学生参与实习活动、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培育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根据不同社团的性质和特点,主动组织、联络不同兴趣爱好和需求的中职生。总之,创设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开阔视野,在与不同人群的交往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会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充分调动班级、教师和同学的力量。譬如,在校园媒体开辟专栏和热线,开设人际交往主题班会课等,就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开展讨论,弥补和调整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些认知上的缺乏和歪曲。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如前文所言,不能把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简单归因于思想品质问题,要深入分析和挖掘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原因,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混为一谈,不能单纯地就事论事,要考察学生的成长背景、成长经历,由表及里地发现原因、处理问题。

(三)在校园生活中具体地引导中职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逐步创设条件,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和行为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状况进行调查,及时掌握情况,并做到随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改革和完善中职学生学业评价机制,重在发现并发掘每个学生的天赋、优势和特长,增强他们参与人际交往的信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克服认知偏差,正确评价自己、同学、家庭和社会,既要尊重别人,也不通过“委曲求全”取悦迎合对方;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性格,懂得必备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掌握优化人际关系的策略指导,更好地参与到人际交往之中。

(四)要树立“长期教育”的思想准备

人的人际交往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学校和教师要有很高度的责任心,持之以恒地去努力,不因学生的反复而轻言放弃,相信学生能开始改变就是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丁瓒.个体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赵建国.情感智商与成才[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因素家庭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恋练有词
心理小测试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