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扶贫是项“技术活”

2019-06-11邓小东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技术活移风易俗贫困户

邓小东

今年回乡,我花了几天时间围绕文化扶贫主题做了“微调研”。调研之后,我不禁为老家取得的成效点赞,也深深感到文化扶贫是项“技术活”,要下“绣花”功夫。

着眼点是坚定脱贫的自觉自信

我老家在江西省石城县琴江镇长乐村,由于大山环绕,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村民曾经面临着饮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等问题,困难可想而知。可如今的老家大不一样,村民搬迁的搬迁、致富的致富,全村成了转移安置就业综合示范村和移民脱贫致富“新乐土”。扶贫工作成效远近闻名,去年国务院扶贫办在石城县召开全国“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期间,还组织与会人员考察了村里的扶贫项目。

变化何以这么大?经历多年脱贫工作的村支部书记陈愿兴有深刻体会:经济发展是“骨”,脱贫意志才是“魂”,让贫困户内心拥有脱贫勇气和决心,贫困方能真正“断根”。他介绍了两个例子。一是村里很重视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采取了很多办法,让全村的贫困学生都上了学。再一个是贫困户郑某年轻丧偶、独自抚养三个小孩上学,想脱贫却苦于没有技术,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他圈了一个简易养鸡场养野鸡,从开始养几只慢慢扩大到养几十只,收入因此“节节高”。

陈书记的话使我感到,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贫困户的观念更新了,脱贫致富新气象就接踵而至。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在新时代搞扶贫,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要有务实的举措。也就是说,文化扶贫要把握“以文化人”的本质,开展务实管用的思想政治工作,让贫困户摆脱“小富即安”“不富亦安”的陈旧观念。同时还要推出教育培训等扶贫举措,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并且能保证阻断代际贫困,从而让贫困家庭真正奔向全面小康。

切入点是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

聊完天,陈书记非得拉着我去看村里自办的“爱心超市”。几十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了由爱心企业和当地政府捐赠的生活用品。陈书记兴奋地解释:“不要小看这个超市,这可起了大作用。”贫困户可以通过参与移風易俗、环境整治、卫生保洁、政策宣传、义务劳动、发展产业等获取积分,被评为五星、四星的奖励积分,三星及以下的不予奖励。贫困户可以使用积分在爱心超市定期兑换生活用品。讲文明还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只要文明搞得好,出门就是米和油”。

这次回家,我还惊讶地发现以往村民爱打麻将的现象销声匿迹了。对此,作为村民小组长的父亲见怪不怪,他说,“这些年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开展了赌博问题整治,对不赡养老人、老人住危旧房等进行了曝光劝导”“村里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违法乱纪的事,请客不收礼,办宴席不攀比,也很少有不孝敬老人的现象”。看来移风易俗举措成效明显。

这些可喜现象,使我更加坚信推进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是有力保障;开展文化扶贫,移风易俗是重要抓手。结合调研情况,我认为下一阶段仍需积极动员党政有关部门、村民自治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参与这一行动,汇聚合力、营造氛围,引导贫困户自觉培育良好家风和健康生活方式。

落脚点是发挥文化资源的价值功能

老家大多是客家人。在我们村,人们注重庚续客家传统,说客家话,吃客家饭,住客家屋,还流行看采茶戏。革命文化也很灿烂,著名的石城阻击战部分战斗就在我家后面的火焰寨打响。家乡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四月油菜花烂漫盛开,如诗如画,仲夏时节朵朵荷花竞相开放、映日别样红。

对这种资源优势,村里认识到位、转化有力。除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修建文化广场、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外,还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农业采摘等客家风情旅游休闲产业。特别是村里引进了一个总投资4.8亿元的大项目,依山傍水建设特色农耕文化园,打造“示范园+基地+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电商”运营模式,让贫困户增收致富。

这一实践表明,文化扶贫要充分彰显力量,就要善于使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变“软资源”为“硬实力”。比如,可在产业发展中渗入文化因素,使之靓乡村、富百姓。比如,可着眼满足城里城外、网上网下等不同群体文化消费需求,在非遗保护利用、文创产品开发、农耕文化体验等方面,推出更多新鲜招数,使文化扶贫尽可能转化为物质扶贫、产业扶贫,让贫困户收获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

小山村,大缩影。从历史天空俯瞰当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犹如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我坚信,这其中文化的作用一定将益发彰显!

猜你喜欢

技术活移风易俗贫困户
整理收纳师,归整家是件“技术活”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高庄镇: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
白沙埠镇:争当移风易俗“四大员”
合川区双凤镇:移风易俗有妙招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报恩也是“技术活”?谁解侠义董事长被杀之痛(下)
报恩也是“技术活”?谁解侠义董事长被杀之痛(上)
和各色骗术斗智,是个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