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风琴重奏作品《野蜂飞舞》的曲式与和声分析

2019-06-11黄敏

歌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曲式和声手风琴

黄敏

[摘 要]通过对安东尼·格拉-利尼改编的手风琴重奏作品《野蜂飞舞》的曲式结构以及和声配置分析,使演奏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表现;通过对作品声部间的内在关联剖析,使演奏者能更深层的诠释作品声部中的相互交融。

[关键词]手风琴;《野蜂飞舞》;曲式;和声

一、作品简介

《野蜂飞舞》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小曲,原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所作歌剧 《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其生动的音乐形象和别具一格的音乐素材,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重视。管弦乐作品《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乐曲是a小调,2/4拍子,活泼的快板。该乐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整首乐曲运用半音阶的上下级进流动进行,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 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 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时至今日,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曲已基本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通俗名曲,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快钢琴曲之一。这首作品具有“无穷动”的体裁特点。半音级进的快速十六分音符模仿出野蜂飞舞时的嗡嗡声,忽强忽弱的力度更生动地表现了上下盘旋、时近时远的飞舞动态。乐曲第二主题又跳进音程构成,每个有力的音符似乎都充满了愤恨的情绪,最后在干净利落的尾声中结束。

管弦乐《野蜂飞舞》经过手风琴界的传奇人物安东尼·格拉-利尼改编为手风琴重奏作品。乐曲右手部分用连音快速奏出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半音上下级进的旋律,模仿野蜂飞舞时嗡嗡的声音;左手以基础低音奏出由跳进音程构成的另一主题。两者强有力表现出栩栩如生的野蜂飞鸣的形象。从音乐本体的全局上分析,作品的三个声部都是通过强烈而急促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呈示。旋律进行主要是采用了半音阶式的级进走向,且结构清晰,调性明确,和声进行合理,忽强忽弱的力度生动的描绘了野蜂飞舞时的嗡嗡声,也极好的渲染了整首乐曲所要表达的强烈而紧张的气氛。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该曲的曲式结构是一首综合型中段的再现单三部曲式,从图例的曲式结构图可以看出。

呈示段为二句类的平行的、方整的收拢性乐段,其终止分别为:主调的半终止和关系大调(即A大调)的不完全终止。此呈示段的特点是该乐段并没有形成完全终止。这样的终止式处理加强了乐曲旋律的律动性,进一步将野蜂飞舞时的灵动性展现在了听众眼前。

中段为综合型中段。此段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新材料写成。与呈示段形成并置性对比,该部分又包含两个大句。第一句在主调上进行,第二句在下属调上进行,两句之间基本采用模进的手法进行。第二句在下属调上模进进行第一句的旋律,增强了旋律的流动,加强了新旋律的呈现。第二部分以呈示段主题片段为素材进行展开,运用分裂、模进等手法,将主题素材作了丰富多彩的发挥,更充分的表现出了野蜂在飞舞时的灵动状态,上下盘旋,时远时近。该部分以属调开始,以主调的属音为再现作准备。

再现段先高八度再现了呈示段之后并未终止,而是又扩充了13小节。最后以主和弦结束,展现出了野蜂飞舞的无穷动状态。之后是在主长音上的尾声,结束乐曲。

图例:

三、作品和声结构分析

该乐曲的和声配置将美妙动听的曲调完美的衬托出来。全曲和声从头至尾使用最多的是属、主两个和弦。音乐的基本主题在第一和第二手风琴声部清晰地呈示出来。第一和第二手风琴声部不仅在旋律走向和音型节奏上基本保持一致,而且在演奏音区和力度变化上也基本保持一致,所以第一手风琴和第二手风琴在和声配置上基本处于一种模进关系。第三手风琴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余两个声部保持模进关系之外,在有些地方也充当了填充和丰满和声效果的声部。

乐曲引子共8小节,在主调a小调的属和弦上呈现,采用了贯穿全曲的织体结构。前4小节是跨度为两个八度的级进下行。第一和第二声部一致保持级进下行,而第三声部则采用级进上行进行。第一声部由属音开始半音级进下行,第二声部由属和弦的中音开始半音级进下行。第一和第二声部之间保持着三度稳定和谐和弦关系。第三声部也由属音开始但采用半音级进上行,与第一和第二声部之间形成了逐渐靠近又逐渐拉远的和声关系。和声效果逐步紧张又慢慢舒缓。左手旋律声部一直在属持续音上保持着,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和声性质,引出第一乐段的主和弦并结束。

第一乐段为八小节的平行乐段,和声节奏清晰。第一和第二声部始终保持上行和下行的同步进行;第三声部与前两个声部却采用了时而反向进行,时而同向进行的方式,增强了各个和声之间碰撞的效果,并在每小节的强拍上采用了主和弦进行巩固调性。随后a1乐句是在主题材料向上方纯四度关系模进进行,终止式为变格终止,结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位置上。三个声部间的进行方向保持了之前乐段的进行模式,时而同向时而反向,模仿出了蜜蜂飞舞时翅膀扇动的无规律性,为中段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乐段(中段)的旋律形态引用了一些新材料,由三个乐句组成。旋律材料上以辅助音和经过音的形式为主,变化音的大量出现使得和声进行暧昧不明,但是重拍上主音的使用突出了主调的地位。第二乐句同样也是采用了第一乐句的上方纯四度关系的模进进行,与第一乐段有着莫名的联系。第一和第二乐句中,第一及第二声部之间开头采用相差半音的同向进行,使和声效果保持二度进行,增强了和声效果的紧张感。接下来的部分,第一和第二声部则改变了之前保持的同向进行,采用了倒影进行的方式。在这两个乐句中,第三声部采用了填充或长音保持的旋律进行,与第一和第二声部完美结合,将蜜蜂成群的远近飞舞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眼前。第三乐句的出现在结构上与第一乐段形成了对比,在和声进行中,不再突出主和弦的重要性,大量的使用了降五音的属变和弦。结构内部运用了多次属变和弦,低音的半音化倾向增强了和声动力,也丰富了和声音响。旋律声部使用了三度以内的半音级进进行,两个乐句之间形成了纯四度的模进关系,声部之间和声的进行构成了本首作曲的鲜明特点结构,极其生动地表现出了野蜂极速舞动翅膀的飞舞形象。

再现段是将第一乐段高八度的变化呈示,并在其基础上将主题扩充,调性回归至主调a小调。尾声采用了呈示段的材料,旋律声部半音化循环的反复出现,在低声部中主持续音一直保持着,直至最后终止在主和弦上,完满结束。

这部作品的和声运用风格特征鲜明,在和声配置上也将原本动听的曲调衬托得完美丰满。以作品的和声特征和旋律特征纵、横两个方向分析,主要体现在是纵向方面基本保持三个声部的齐奏,每个声部上的旋律流动和节奏型,都基本保持一致,甚至包括每个声部的表情术语都保持一致。强与弱的变化,在每个声部都基本同时进行,这样在音响效果上更好的描绘了野蜂飞舞的形象。三个声部渐强渐弱的同步进行的同时,旋律的进行却是时而反向半音进行,时而模进进行,在和声效果的产生上是互相交融的。在和声的选择上,虽然旋律中变化音使用的较多,更多的是给人明朗的属主和弦,很好的巩固了调式调性。从横向上看旋律中半音级进的走向,节奏中快速十六分音符的结构,在听觉效果上更引人入胜。该重奏曲的结构与普通传统的重奏曲略有不同,传统的重奏曲多半是其中一个声部为主旋律声部,其他声部为主弦律声部填充和衬托,主旋律声部有时在各声部间流动。但这首重奏曲,三个声部不分主次,每个声部基本保持一致的密集节奏型,致使每个声部都成为了和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和弦的效果就明显比单旋律效果更加结实丰满,从而将野蜂飞舞时翅膀扇动的音响效果充实丰满的表现了出来。

四、结语

《野蜂飞舞》这部作品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通过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引申出正義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而手风琴重奏版本的作品则使演奏效果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和声效果更加丰满充实,三个手风琴声部横向都拥有独立的旋律走向,在纵向上则表现出了时而紧张时而舒缓的和声效果,将蜜蜂飞舞时近时远、时而单飞、时而成群结对上下盘旋的飞舞状态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听众眼前。曲调引人至深优美动听,具有打动人心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一鸣.手风琴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 王笑合主编.手风琴重奏作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俄〕里姆斯基·考萨科夫.管弦乐法原理(第一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曲式和声手风琴
键盘手风琴与巴扬手风琴比较中的感悟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手风琴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