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时代西北农村生态环境的思考

2019-06-11张雪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残膜治理

张雪萍

[摘 要]西北农村大量的残膜、农药、化肥以及渗井式厕所严重污染了土地和地下水源,改变了土壤结构和酸碱度,而且其危害性呈蔓延局势。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环境污染是当务之急,除了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外,更重要的是村民的自治自觉,实现环保共建共享。

[关键词]西北农村;残膜、渗井等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所导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失衡等状态,而采取的符合生态规律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春风惠及到每一个山村,已现出小康端倪,房舍宽敞明亮,交通畅通无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我们也看到,残膜、生活垃圾等污染问题突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大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 西北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乱泼乱倒现象严重。地膜乱扔、秸秆乱堆,污水乱倒。二是垃圾品种复杂。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田间地頭的生产垃圾、道路两旁的建筑垃圾,河边沟地的工业垃圾没有处理。三是污染的危害性加重。近年来化肥、农药的频繁施用,地膜的大量使用,严重污染了土地,使得土壤结构和酸碱度发生了改变,生活区的渗井式厕所严重污染了地下水资源,形式上也由初级污染升级为高级污染,由点污染扩大到面污染,由表层污染延伸到深层污染,由物理污染发展到化学污染,由场地污染转变为空气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农村费弃的地膜可达10 吨,接近农村地带的小镇,只要是平房院落,因为下水不通,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住户都挖排污渗井,深达几十米,一直通到地下水层,所有的生活污水和大小便都排到井里。

2 西北农村环境污染成因透析

2.1 经济效益至上,环保意识差

在我国北方广大的旱作区,地膜覆盖技术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能大面积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而地膜每亩成本仅需50元。使用地膜后还能节约灌溉水,农民对其已经形成了强烈的依赖,这也是当地人使用的原因。在短短的20多年里,地膜覆盖技术从北方开始向南发展,如今几乎中国全境都能看到地膜的使用。截至2011年底,我国地膜用量达到125.5万吨,覆盖面积已达3亿亩。据测算,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有可能达到5亿亩,如今的农村,地膜污染已是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在不少地方,残膜堵塞沟渠,影响农田排灌;村头路边的地上,横空穿过的电线上、高低不等的树枝上,随处可见到废弃的地膜残片,这种污染还呈现着蔓延的势头。而且村民没有任何法律意识和环保理念,对于污染现象表现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没有意识到危害性。

2.2 村民居住零散,集约管理难度大

西北农村大都山大沟深,住户零散,面对生产、生活垃圾呈现出量大、成分复杂的特点,现代化的环保设施、定点的垃圾箱、垃圾车不适合农村的垃圾收集,而且垃圾处理的程序不系统不健全,很难形成集约管理。

2.3 系统的环境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西北农村土地面积大,天地广阔,管理松散。近年来撂荒的土地疏于管理,特别是无产权的河道、盐碱地就成了城市转移倾倒垃圾的场所,没有进行妥当的分类处理,形成了人为的工业和化学污染,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安全隐患。

地膜是由高分子的聚乙烯化合物及其树脂制成的,不易腐烂,难以分解。自然状态下残留地膜能够在土壤中存留百年以上。残膜不仅影响到土壤特性,降低土壤肥力,严重的还可造成土壤中水分养分运移不畅,在局部地区引起次生盐碱化等。使得农作物根系生长可能受阻,导致产量降低。以上局面的形成,究起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完善的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系统环境监管机制。

2.4 环保法律体系尚未健全,缺乏坚强的法律保障

除了《环保法》等,还须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以保障农村环境向生态化发展。新时代的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法治、安全、环境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城市相比,村民价值观淡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法治观念淡薄、村级自治能力差。

3 构建新时代西北农村生态环境新篇章

3.1 引导农民增强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

农村实现全面小康,不只是达到几个简单的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民生工程,不只是政府怎么规划、怎么实施,而是全社会都要参与其中,农民应该是最主动的执行者和最大的受益者,政府要进行环保法制宣传,让农民了解弄通国家出台的环保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基层干部更要执行并且做实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人人都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政府要制定环保目标,奖罚结合,破立并举。司法部门要广泛宣传环保法律知识,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做美丽家园的环保主人。把自己的乡村建成绿树掩映、小溪潺潺、沟渠畅通、湿地清洁的“农家乐”,美丽的家园是村庄的一张脸。

3.2 激发村民自治自觉,实现环保共建共享

为了方便农户,在村子地势较低的中心位置,筹工筹劳修建一座大型的沼气池,收纳全村的人畜禽粪便和多余的秸秆做储料,生产沼气用于炊事、供暖、照明等,既杜绝了农村畜禽粪便的污染现象,又从根本上切断蚊蝇滋生的污染源头。同时,条件好的山村要进行煤改气工程,减少烟尘、煤尘对空气的污染。形成村民互相监督的机制,坚决不允许出现渗井式厕所,要严惩用渗井排污而造成的严重污染地下水源的行为。要把垃圾分类和归位处理当做行为习惯和行动自觉。村民要积极捡拾和收集大量的残膜,用地膜回收机或耙子在翻地、播种前及收获后仔细回收地里的残膜,将其堆积在指定的地方,然后交给专门的垃圾处理部门,要形成爱护环境,美丽家园,人人有责的共识。

3.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生态体制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时,进一步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结合农民的风俗习惯 ,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具体的方案,划分指定的垃圾处理区,要严格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措施,同时要建立监督机制和处罚机制,让老百姓明白,自己才是生态环境的主人,要做到村民共治,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构建政府为主导、基层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的环境质量体系。严禁把农村当做转移垃圾的场所,特别是有毒有害的工厂垃圾和 医院垃圾。设立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3.4 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完善环保体质机制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完善环保体质机制,要采取奖罚并举的策略。例如,面对大量的残膜污染,应该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快制定有关残膜回收的经济政策,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农膜的企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制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把地膜的生产、销售、使用和回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更重要的是,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要控制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清洁水源,保护土地和土壤结构,从长远出发,要把对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在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防治法的基础上,制定农村污染防治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使农村环境管理走向法制化、标准化、长效化。同时,还要注重与现有法律文件的整合与完善,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法律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打赢蓝天保卫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真正实现西北农村的全面小康。

猜你喜欢

残膜治理
地表残膜回收机在西北成功应用
新疆棉田残膜污染危害及机械化回收
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
浅谈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在阿勒泰地区的示范推广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宁夏研发出残膜机械化回收新技术
基于国内残膜回收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