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好金融体系对人口老龄化下农村经济的促进

2019-06-11周乐婧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期

周乐婧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出现了劳动力下降、农民贷款问题更加严峻、农田弃耕撂荒等不良现象,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在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中寻求解决人口老龄化下农村经济问题的策略与思路。

[关键词]贷款难;土地撂荒;信任关系;支农力度;风险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5亿,占总人口的10.8%。经相关专业人士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口老龄化现象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供给不断下降,土地利用率不断降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有效应对挑战成为我们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2 现状分析

2.1 劳动力下降

劳动力是物质数据生产中最基本要素,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的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者数量降低、劳动者质量下降,势必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劳动力人口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拥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16~59岁劳动力人口总数超过9亿。总体来说,我国劳动力人口有加速下降的趋势,我国16~59岁劳动力人口在2011年时达到了峰值,2012年相比2011年出现了劳动力年龄人口的首次下降。2012年之后开始逐年下降,2013年减少244万人,2014年减少371万人,2015年减少487万人,2016年减少349万人。2017年劳动力人口已经比2016年减少了548万人。随着老龄化现象的深化,预计2030年后将出现大幅下降,每年大约以760万人的速度减少。

在计划生育背景下,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较高,知识储量较大,更倾向于将劳动力转移到薪酬较高、工作轻松的其他非农产业,进一步致使第一产业劳动力急剧下降。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原动力,劳动力的下降意味着生产能力的下降以及生产效率的降低,意味着创造价值的能力降低,意味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同时降低。

2.2 农民贷款难

农业的高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低收益性导致从事农业的企业屈指可数,企业不愿冒着巨大的亏损风险进行农业投资。部分金融机构怕担风险,存在只揽储,不放贷的现象,不愿投资第一产业转而投向第二、三产业,农贷资金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其原因之一是农民不具备有效的抵押物,金融机构难以获取贷款人信息,对贷款人资信的不确定性,使金融机构为降低风险不愿向农户进行贷款。其次农业领域存在收益低、风险大、周期长等特点,金融机构不太愿意涉入农业领域。

金融机构对农民的贷款额度较低,且贷款的程序复杂。小金额贷款程序复杂,大金额贷款贷不上导致農民贷款受到限制。复杂的贷款程序对于知识水平不高的老龄农民来说无疑是加重贷款难问题而不是让其享受农贷资金安全的福利。

人口老龄化情况下,劳动力的降低加剧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人口老龄化伴随着身体机理的老龄化,不仅劳作效率、劳作能力大幅下降,而且还需购买药物维持身体正常机理。这使得老龄化人口基本丧失贷款的偿还能力,贷款难问题更加严峻。

2.3 农田弃耕、撂荒

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深化使得劳动力逐年降低,农民弃耕,农村空心化现象不断加剧。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3)对全国29个省,262个县市住户跟踪调查显示,我国有15%的农业用地处于闲置状态,到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17%。土地闲置不仅不会给农民带来粮食产出和经济收益,而且会增加再次种植的除草、犁田等费用支出。国家层面,也是一笔大的经济损失,粮食不能满足我国人口的需求,只能部分靠进口来满足剩余需求,对我国粮食供给安全造成威胁。

年老农民丧失劳动能力,年轻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交易成本高等一系列原因,使农田弃耕、撂荒现象越发严重,小面积农田弃耕现象尤为显著。对于小面积农田户,单靠耕作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产品的价格低并且销售困难,年轻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非农产业,剩余的老龄劳动力不足以支持务农活动,并且由于知识水平较低土地流转的难度也因此加大,小面积农田也由此荒废。

3 解决方案-构建良好金融体系

3.1 金融交易中信任关系建立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在长期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赔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分包、租赁、互换、转让、持股合作的形式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国家提出的土地流转政策,意在维护农民利益。但是由于土地流转交易成本高,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以及双方的不信任关系,导致土地流转规模有待扩大,流转速度有待加快。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提高供需双方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信任关系建立,提高闲置土地的土地流转率。土地流转不仅解决了土地闲置对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至大农户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同时农田主也可从中获得流转收益,达到双赢的效果。

在耕地边际化的过程中,理性的农民将选择流转土地或将土地投入到经济效益更高的部门。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起与大农户、农业科研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大对其投资力度,在规模经济和现代化农业中,双方的利益得到了实现,新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有力的支持。无劳动力或经营不佳的小农户和个人农户应建立与大农户、大农业企业的信任关系,将土地转让、租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机械化生产达到适度规模经济。

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大大降低了农产业的单位生产成本,成倍提升生产效率,获得丰厚利润,为农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3.2 金融机构提高支农力度

根据《中国财政年鉴》和《农村经济绿皮书》的相关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农村金融需求量与供给量之间的差额高达22473.38亿元。据相关人士预测,当影响我国农村经济供需两方面的因素在中长期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我国2013~2022年的农村金融供需缺口将达到49416.52亿元,占农村金融总需求的40%。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到,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投融资渠道的开拓,主要依靠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在支持力度上,可以提高农民的贷款额度和延长贷款期限,提供集约化生产所需部分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项目的实施,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中央政府于2013年1月31日发布的第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农村土地权的登记和认证。土地确权使土地有了“身份证”,一方面使土地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流转,另一方面土地确权证可以作为农民的有效抵押物,去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解决了缺乏有效担保而致使的贷款难问题,为农业引入更多投资基金。

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业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于科技创新型农业企业给予一定贷款优惠,增加对农业企业的投资金额,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3.3 健全风险补偿机制

农业具有区别于第二、三产业明显的特征。其生产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季节性,使得农业生产存在高风险性。付出半年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换来的可能是一无所获,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对此,我们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體系。进行风险分摊,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让更多人敢于进行农业投资。

蝗虫、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可谓是致命性的。因此建立巨灾保险机制,保护农民的劳动意愿与劳动热情,降低意外事件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现如今的保险机制不能弥补农业损失的一半,农户购买保险的积极性不高。金融机构应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丰富风险补偿产品,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降低风险损失,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廖柳文,高晓路.人口老龄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617-626.

[2] 黎霆,赵阳,辛贤.当前农地流转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0):4-11.

[3] 李升发,李秀彬.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6, 71(3):370-389.

[4] 史小艳.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路径创新研究[J].经济论坛,2016(7):38-42.

[5] 罗超平,田庆刚,陈静稚,等.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评价与比较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2):298-303.

[6] 雷德雨,张孝德.美国、日本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6(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