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体育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6-11藏威李国金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期

藏威 李国金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漫长历史进程中生活和劳动所保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受到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这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正在慢慢的消失。高校是文化遗产学习的重要传承之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高度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真正意义的做到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尤其是大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专项。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体育教育  传承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b)-0219-02

党的“十八大”中强调各地政府要构建有代表性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是创新之源泉是文化传承的根基,尤其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儿童少年时期开始学习其精髓传承起精神,这不仅能够让青少年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还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使命感。近年来,在政府和各地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2006至今,我国先后多次核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包括了杂技与竞技、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极具体育特色的体育民间舞蹈。一些运动项目动作更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且动作新颖美观,健身养生价值极高,比较适合全国高校开展相关体育教学,高校人力资源丰富,学生数量众多,具有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特殊的优势,另外课程资源、场地器材资源、学术资源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条件,我们要充分全国高校的资源来保护和传承我国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还能够使广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意外财富。

1  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现状

1.1 高校学生兴趣现状

兴趣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是推动学生认识和探索的内动力,在兴趣内部动机的驱使下,可以使学生喜欢甚至迷恋上此运动项目,为运动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奠定基础。所以我们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相关爱将会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8所高校大学生对在体育课开设体育非物质遗产项目的认可程度可以看出,感兴趣以上的学生占到了52.62%,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对于体育非物质遗产项目的认可度还是较高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好,这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在高校中的传承和保护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高校领导及相关项目的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校体育课程当中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展,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奉献一份力量。

1.2 高校体育课选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现状

河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丰富,通过调查得知:杨氏太极拳、八极拳、秋千、戳脚、八卦掌等20多个项目被选入了高校的体育课程当中,这些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设置是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的重要保障。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中选用较多的项目包括杨式太极拳、八极拳、八卦掌,而有些项目的选用就比较少,这与项目自身的特点和可操作性等相关。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分析出高校体育课教学中选用武术类项目较多,其他项目相对较少,存在着选用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比较单一和分布不均衡等实际情况。

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性质与学时安排现状

高校体育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构成。从课程性质可以看出该课程在教学学时长短的安排及规范学生对项目掌握的具体要求。通过对河北省8所高校的调查可以看出,在体育专业必修课和公共体育必修课中都安排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学习,3/4的高校安排作为体育专业选修课。河北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公共体育必修课安排1个学期,但每所高校在16~20个学时间不等。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教学活动的安排在学期和学时的设置上都存在差异性,学校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体育非物质遗产项目的课程设置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每一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历经时间的洗礼才得以存活下来。当然要真正理解和体会每个项目的精髓,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揣摩达到目的。据调查可以看出,河北高校公共体育学生学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远远不够,学生还没深入学习课程就结束了。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于学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积极性下降,而且传承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由于传承时间短,就不存在系统训练,所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高校就未能把握精髓。

1.4 高校体育课教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效果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看出:41.12%的学生表示掌握情况一般,49.75%的学生表示掌握较好,仅有 0.38%的同学表示掌握很差。从总体上看,学生对所学项目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与高校领导的重视、高校体育教师的艰辛付出和大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  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策略

2.1 相关课程建设

全国高校的相关课程资源存在空缺,河北省亦是如此目前河北省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体育项目课程基本全部为选修课程,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团队建设缺乏,教材研发和利用极其不完善。课程指导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对相关体育非物质文化项目的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直到无从谈起,精神层面缺乏内涵和精髓的传承,没有接班人,内涵传承和发展进入瓶颈,寻找学科框架逐渐规范化的途径,尽快构建少数民族体育相关的学科框架,建立完备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丰富其课程内涵,丰富学校课程设置,要想尽办法充分挖掘整理相关项目资料,撰写项目自编教材,将其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撰写入教材,不能是简单的动作图谱对项目发展的历史背景、演變的过程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让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有一定的空间去开展,纳入日常教学,优势项目重点培养,既健身心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相关师资建设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运动项目师资严重匮乏,部分高校相关教师精通部分技能知识在其体育相关技能传承上做出一定贡献但在该项目的精髓研究尚不够深入缺乏文化背景和内涵的传承,且这部分人才数量极少,大部分高校及有两三两名相关体育教师,有部分高校外聘教师,且大部分为武术教师,其他项目人力资源极其缺乏。师资团队建设需要加强,省级交流缺少机会,全民动员积极参与,逐渐培养一支集教学、科研、管理、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为一体的专业教师队伍。此外,文化传承上多下功夫,通过多种形式例如举办讲座、学术交流、经验会、交流慧眼等方式加速文化底蕴沉淀传承。

2.3 增加投入,确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保障

由于高校经费有限,投入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费同样受到限制,存在项目经费不足情况,这成为制约高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主要因素。经调查得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当地民宗局和学校,经费紧张,不能够满足需要,我们因此应该引入社会力量来扩充经费。另外,要可以通过对外表演、展会等文化平台,强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意识、商业意识、创造自我品牌,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长另谋出路。所以要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使大家的认识程度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体会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些项目日益消退,濒临失传,对于这些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社会人士也应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给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更多的竞赛与表演平台。

参考文献

[1] 于宏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教学研究,2012(9):137-138.

[2] 周山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的学校体育传承研究——以云南苗族吹枪例[J].贵州体育科技,2013(2):13-14.

[3] 白晋湘.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建构研究——以湘西大兴寨苗族抢狮习俗为例[J].体育科学,2012(32):16-23.

[4]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以“达瓦孜”为个案[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5] 邵玉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育传承保护研究[J].廣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6):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