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昌硕为吴保初刻印探秘

2019-06-11夏冬波

书画世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考察吴昌硕篆刻

夏冬波

内容提要:吴昌硕和吴保初均为近现代海上名流,一位是清末海派四大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一位是清末四公子。二吴诗均列入《光宣诗坛点将录》。二吴私交甚深,近世以来鲜见论及。本文从吴昌硕与吴保初交游缘起、吴昌硕为吴保初刻印和吴保初推荐吴昌硕的篆刻艺术三个方面,初步考察吴昌硕和吴保初金石交往的历史,为学界提供研究二吴的新视角。

关键词:吴昌硕;吴保初;篆刻;交游;考察

吴昌硕和吳保初均为近现代海上文化名流,—位是清末海派四大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位是清末四公子。二吴诗均列入《光宣诗坛点将录》。吴昌硕去世后,陈三立撰《安吉吴先生墓志铭》,朱孝臧书丹,郑孝胥书盖;冯幵撰<安吉吴先生墓表》,于右任书丹,章太炎篆额。吴保初去世后,康有为撰《吴彦复墓志铭》,沈曾植书丹,郑孝胥书盖;章太炎撰《清故刑部主事吴君墓表》。此皆极一时之荣。二吴长期居住上海,对海派文坛艺林影响深远。二人私交也甚深,近世以来鲜见论及,实有遗感。

那么,吴昌硕与吴保初相识于何时?他们又有怎样的交谊?让我们翻开尘封百年的历史,展现二吴金石交往的精彩画卷。

一、吴昌硕与吴保初交游缘起

二吴交游的缘起是吴保初向吴昌硕索刻印章,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庆军幕府人物朱铭盘。

吴保初( 1869-1913),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瘿庐、北山,安徽庐江人。其父吴长庆为淮军名将,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吴保初幼年即随吴长庆在军营读书,与庆军幕府人物张謇、朱铭盘、周家禄等朝夕相处,交在师友之间。朱铭盘(1852-1893),字俶僴,号曼君,江苏泰兴人, “江苏五才子”之一。光绪十年( 1884)吴长庆病卒军营,朱铭盘又于光绪十四年( 1888)入庆军统领庐江张光前军幕,驻军旅顺。朱铭盘工诗善书,对于吴保初的诗文书法学习,更是悉心指授。朱铭盘先后于光绪十二年( 1886)、光绪十六年(1890)和光绪十八年( 1892)三次入京应礼部会试,不售。[1]时吴保初住京城,在兵部行走,朱铭盘来京应考之暇多次访晤吴保初。据朱铭盘《桂之华轩文集》记载:

光绪壬辰春,余以都试入京师,兵部吴君彦复示余所为诗,有《哭孙圣舆》一篇。[2]

朱铭盘于光绪十八年二月(壬辰春)与吴保初在京城又见面了。不久,朱铭盘给吴保初写了一封信引发了二吴的会面。

……有安吉县人吴俊卿,字仓硕,刻印宗汉法,冠绝当时,渠往为潘伯寅尚书刻甚多,论者以为超过赵捞叔矣。足下即欲觅此人刻者,可寄上海也。……[3]

此信载于吴保初《师友绪余》。《师友绪余》卷首有光绪二十五年( 1899)仲春吴保初作《师友绪余引》,明指收录的是吴保初“往时师友赠答之作”。收录的书信、诗文,大都出自清末显宦名士之手,如宝廷、郑孝胥、文廷式、张謇、朱铭盘等人。朱铭盘给吴保初的这封信未注明日期,据推测当作于朱铭盘光绪十八年春赴都试回旅顺页后不久。吴保初师事宝廷、郑孝胥,诗学柳、韦、荆公,有劲气;书摹褚、赵,有秀逸之气。也精通篆刻。[4]他在得到朱铭盘的来信后,没有采纳朱铭盘邮寄索刻的建议,决定尽快赴上海访晤吴昌硕,由此拉开了二吴交往的序幕。

二、吴昌硕为吴保初刻印

光绪十八年七月,二吴在上海见面。其时吴昌硕甚贫寒,而吴保初是名公子,他不缺银子,有社会影响,更具人脉资源。吴昌硕十分看重这位远道而来的宗家,给吴保初的见面礼是他的篆书《临石鼓》横披:

(临文略)彦复先生法家正腕。壬辰七月,昌硕吴俊。[5]

显然,吴保初来上海见吴昌硕要的不是这个,他来索求的是吴昌硕的印篆。那么,吴昌硕共为吴保初刻了多少枚印章呢?

王个簃在《苦铁印选序》中写道:

忆昔于南通博物馆,见师为吴君遂凿印二十余枚中,有施恭人季仙之作,他处所觏师手刻未辑入各谱者尚夥,而自刻印遗佚者亦如干枚,皆已无从搜求也。[6]

可以肯定,吴昌硕给吴保初刻的印章当在20枚以上,这在吴昌硕所有刻印者中算是少数的几位。刻印时间主要在光绪十八年七月至光绪十九年( 1893)上半年,刻印风格,字体有大篆(石鼓)、小篆、隶书、碑书等。现据《名印拾遗》《吴昌硕印谱》《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吴昌硕全集·篆刻卷》和《吴保初致大姐家书》(未刊稿)等考察,吴昌硕为吴保初篆刻的名印、姓(押)和闲章见于著录者,有“吴保初”“吴保初君遂”“吴保初印”“保初唯印”“保初印”“保初”“吴君遂”“君遂”(篆书)、“君遂”(隶书)、“彦复”(朱文)、“彦复”(白文)、“吴(押)”“吴君遂家收藏”“君遂所得书画碑板”“庐江”共15枚。

朱其石《名印拾遗》收录吴保初用印9枚,均为吴昌硕刻。(《名印拾遗》原载始自1933年2月1日的《金刚钻报》,自2月2日始,每日一篇,计刊出100篇。)其中,见于《吴昌硕印谱》者仅“吴保初君遂”“庐江”两方;其余7方——“吴保初”“保初”“吴保初印”(回文)、“君遂”(隶书)、“君遂”(篆书)、“吴君遂家收藏”“君遂所得书画碑板”,未见该书图录。(图1)

《吴昌硕印谱》收录吴保初印章5枚,其中名印3枚,姓(押)一枚,闲章一枚。分别为“吴保初君遂”“吴君遂”“保初唯印”“吴(押)”“庐江”(图2)。[7]

《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载吴保初用印5枚:“吴保初君遂”“吴君遂”“保初唯印”“庐江”“北山楼文房”(图3)。[8]其中前四枚印章为吴昌硕所刻,“北山楼文房”(图4,上图)可能为吴昌硕刻,然亦非钟以敬所刻(图4,下图)。

《吴昌硕全集·篆刻卷》收录吴保初用印4枚:“吴保初君遂”“保初”(篆书)、“君遂”(隶书)和“庐江”(图5)。[9]四方印全部见于朱其石《名印拾遗》,可惜将“保初”印文释为“初保”,实不应该。因印文左右易位,秦钲已有。

在《吴保初致大姐家书》(未刊稿)[10]中,发现有吴保初用印章16枚,其中“吴(押)”(图6)一方见于《吴昌硕印谱》[11],当为吴昌硕刻。该家书中还有“保初之印”“保初死罪”“初”“吴君遂富且贵”“早岁君王记姓名”“编愁苦以为膺”等(图7)未见《吴昌硕印谱》等著录,但风格有的近似昌硕,是否为吴昌硕刻印有待进一步考察。

从光绪十八年八月至光绪十九年上半年,吴保初旅居上海数月,这一时期也是二吴交游的蜜月期。

三、吴保初推荐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早年诗名不显。光绪二十年( 1894),吴昌硕曾带着自己的诗集和佳印赴京师拜谒翁同龢,翁同龢并未认可吴昌硕的诗。甲午年夏秋之际,吴昌硕随吴大瀓北上度辽抗日,原想仕进,也以失败告终。当时诗坛以郑孝胥、陈三立为盟主。吴昌硕经郑孝胥、陈三立等褒扬,诗名渐显于当世。其中,吴昌硕结识郑孝胥,吴保初有举荐之功。

光绪二十一年( 1895)九月二十七日《郑孝胥日记》载:

归寓已曛黑,吴彦复送《吴昌硕印谱》及所著《缶庐诗》,诗浅俗,印尚可,然未尽典雅也。[12]

郑孝胥为庐江吴赞诚之婿,与吴保初交往密切,有亲戚、师生之谊。吴保初将吴昌硕印谱、诗集推荐给郑孝胥,时在1895年11月30日。朱关田在《吴昌硕年谱长编》中评道:

此太夷初阅缶翁印与诗,盖缘起于吴彦复。[13]

从第一次“诗浅俗”,到后来“旷逸纵横,有加于昔”,郑孝胥的首肯无疑大大提升了吴昌硕的诗名。

吴昌硕和吴保初均重诗学。那么,二吴之间的诗歌酬答始于何时呢?吴保初《北山楼集》中于光绪十九年收录有吴保初写给吴昌硕的诗一首——《简吴仓石》:

生事待营五斗粟,

宦情真似九州烟。

抱关作尉官虽小,

幞被禁寒骨已坚。

煮石昔曾同我饭,

割鸡谁复识君贤。

却嫌浊世知音少,

雕镂风骚莫浪传。[14]

吴保初诗句“却嫌浊世知音少,雕鏤风骚莫浪传”,用调侃的方式赞赏了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读诗后也和了—首五言诗《答吴彦复保初》:

一弹再三叹,海上独携琴。

醉尉悲无酒,成连识此心。

怀人坐中夜,寄泪托长吟。

问讯春江水,离情深更深。[15]

这首诗写于光绪十九年春天,在吴保初离开上海之后不久。赠答酬唱,以诗当笺,殷殷寄意,足见风谊。

据陈诗《江介隽谈录-缶庐诗》记载:

安吉吴仓石大令俊卿工铁笔,得汉铜印章法,吴北山先生与之友善,尝谓为在本朝中足与邓完白、赵搞叔并峙而三。[16]

陈诗(1864-1942),字子言,号鹤柴山人。工诗,诗列《光宣诗坛点将录》。陈诗贫寒,师事吴保初,长年客居吴保初家,居沪三十载,二人亲密无间。

吴保初认为吴昌硕可与邓石如、赵之谦并列清代三大家,给吴昌硕的篆刻艺术以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朱铭盘.桂之华轩遗集(上):曼君先生纪年录[M].郑肇经,编线装排印本1934(民国二十三年)

[2]朱铭盘.桂之华轩遗集:卷六[M].通州:翰墨林编译印书局,1906(清光绪三十二年)

[3]吴保初.北山楼集一卷:师友绪余一卷[M].线装本1899(清光绪二十五年)

[4]陈诗.陈诗诗集[M].徐成志,王思豪,编校舍肥:黄山书社,2010: 33.

[5]朱关田.吴昌硕纪年书法绘画篆刻录:纪年书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23.

[6]方约.苦铁印选[G].日本书学院,1977.

[7]吴昌硕.吴昌硕印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8]卢辅圣.近现代书画家款印综汇(上、下)[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246.

[9]邹涛.吴昌硕全集:篆刻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123, 350-351.

[10]吴保初.吴保初致大姐家书:未刊稿[Z].

[11]吴昌硕.吴昌硕印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76.

[12]中国国家图书馆.郑孝胥日记:— [M].劳祖德,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3: 525.

[13]朱关田.吴昌硕年谱长编[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134.

[14]吴保初.北山楼集[M].孙文光,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0: 18.

[15]吴昌硕缶庐诗:四卷[M].1893(清光绪十九年)

[16]王培军,庄际虹校辑近代诗话九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9.

猜你喜欢

考察吴昌硕篆刻
百色起义期间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组织的系统考察
用劲刻
解析南顿故城
拓展国际视野提振创新精神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