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双一流高校《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06-11李新玉彭元珍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密码基础

陈 艳,李新玉,彭元珍

(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的教育广受欢迎。从外面的培训机构到科研院所,大家都在流行普及计算机教育。所以,高校里的计算机教育,也迎来了T挑战。作为计算机教育里的计算机基础环节的学习,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更注重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教育[2],比如,你学了某一种OFFICE工具,其他的办公软件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也就是要教会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3],将人类的一套做法用计算机来做,明白了计算机是如何一步步工作的,也便知道了目前的软件包括各种流行的APP该如何更好地去使用。

综上,较多的教学研究者将重心放在了计算思维的的改革上,但很少有在层次教学和将计算思维与生活案例相结合。根据长期从事在一线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一套基于实践的递进层次学习方法,并使用生活的案例深入讲解计算思维的方法。

1 计算机基础目前的学习现状

1.1 学生存有惧怕的心理

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有着“计算机基础难学”的学前暗示,其实如果按照本文提到的带着兴趣来学习,任何一款OS(operating system)或者应用软件都是一种像手机的操作系统和APP一样的便捷助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学习掌控的,因为智能手机里所有的APP大部分人都是很有信心自己掌握的。国内部分高校里实行计算机基础选修,就是始于这个道理。

1.2 内容分散,学习不够连贯

现有计算机基础教材大部分知识内容按照以下章节目录组织结构,计算机概述——信息表示——操作系统——OFFICE软件——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开发。这种顺序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一看到计算机的二进制代码、原码和反码等就被吓蒙了,在学OFFICE软件的时候连起码的发邮件都不会,如何给老师发自己的作品。所以本文提出了面向实践的教学顺序,所有章节有严格的体系,教学内容水到渠成。学生听起来普遍反应较好。

1.3 对象不同,学习目标较单一

计算机基础面向不同专业的学习者,目前大部分学校主要是靠平时成绩的比重来区分成绩,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每个专业的学生因为基础不一样,学生的理解水平也是不一的。所以不同的学习者应该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学习者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

2 基于实践的递进层次教学顺序

2.1 思想来源

第一台电脑诞生之初,人类是想用十进制来模拟人类的计算,但是后来发现十进制对于计算机设计电路来说,太过复杂。但人类却是从婴孩时候起开始接触十进制的知识的,这是一种人类的习惯。让学生从习惯中转变思路到计算机的二进制中来,应该有个过程。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是从实际存在的机器出发,再结合自己的使用心得,最后升华到某个理解高度,推广至所有应用。

2.2 实施过程

新的教学顺序,先从通用类基础说起,也就是不管你的基础如何,这些是必须掌握的。首先,以历史为起点,和大家一起回顾国内外前人为计算机科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展望未来,知晓今天的社会需要懂技术、高情商、与时俱进的青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便提出计算机作为一门基础通识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需要团体的力量,需要博学,和善于帮助他人等各种品格。接下来按照下图1展开层次式教学:

图1 基于层次式的教学顺序图

先从大家熟悉的硬件环节开始,学生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课堂上所学,了解了如何选购一台电脑,应该看哪些主要参数指标,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指标体系也轻松掌握。

电脑买回来,首当其冲要在上面安装OS,所以OS的学习会紧随硬件的后面。接下来配备网络,因为没有网络,应用软件无法安装。网络章节的教学安排顺序在这里,还有一个考虑是,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机时还不会发邮件。到此,360及各种杀毒软件上场。

电脑到这里已经具备了使用的条件了,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应用软件,OFFICE,亦或是WPS、PHOTOSHOP等。软件本身不是问题,同一个家族出来的软件有共性,不同厂家的软件基于相同的开发理念也会有相同点,关键是看学生的选择。

3 培养目标的界定

具有工科背景知识的学生可以在通用类基础知识点上,加上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的学习。缩小应用软件比如OFFICE部分,使其变为自学章节。

设计类的同学,可以加选网页设计和图像软件内容。将自学成果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从而让学生各自展示其能力。学生作品和教学手段都应多样化。

4 计算思维的培养

计算机所有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要想让学生学好本课程,不害怕计算机,只有一个办法,用生活的例子指引他们,将计算思维的方法融进生活中,未来生活,所有软件的设计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而非为难使用者。计算机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2010年以来,各高校纷纷明确表示“引入计算思维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4]。但从执行的情况来看,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计算思维的概念也没有较好地贯穿到其他学科领域。总结实际教学经验,现将思维的培养案例做如下表述。

4.1 基于案例的计算思维引导教学

例如,在讲解ATM取款过程时:

自然人是这样思考的:①插入银行卡;②接着输入密码;③输入取款金额;④机器出钱;⑤拿钱,取卡。现实中有人慌慌张张的去操作,结果却是被吞卡。并不是他不知道取钱过程,也不是不认识中文字,就是不知道计算机的顺序执行特点。

计算机是这样配合人执行程序:

Step 1读卡,此处会有个过程,以进度条的方式呈现,人必须学会等待。

Step 2提示输密码。

Step 3读密码,在库里找和银行账号匹配的密码,如果匹配上,转下一步,匹配不上,提示用户再次输入,并记录输入次数,次数达3次,吞卡。

Step 4 根据用户选择的操作,并执行之。

试想,如果你不体会计算机的感受,不和计算机互动,插入卡后,计算机还在读卡(尽管这个过程越来越快,但早些时候的读卡速度确实比较慢),结果你用人类的思维方式(认为我可以输入密码了)紧接着输入密码,再狂点确认键,结果就是卡被吞。人类以为的方式,却不是计算机的方式,这就需要计算思维。所以计算机在读卡时,需要你等待。等它说输入密码,你再输入密码,这就是人机交互。同样的,计算机的顺序也非常重要,如上面的描述,编写程序时第4 步必须在第3步的后面,这就是程序的顺序执行。在计算机的世界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是一个确定的世界,比如上面提到的每人允许三次机会输入密码,三次就是三次,不像人类世界中的状况,例如送一次机会等情况。

5 结语

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历来就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其学习和教学方法。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导致很多方法还是以往的以掌握某一门工具为目标,也有一些方法虽可以但不够过硬。根据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将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进行了基于层次的教学顺序改革,并以生活中的大家熟知的简单例子,剖析了计算思维的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习者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拿到本科学习的兴趣这把钥匙,打开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密码基础
密码里的爱
密码抗倭立奇功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
密码藏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