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河南粮食主产区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2019-06-10刘淑娴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民绿色

杨 铭,赵 芮,刘淑娴

(安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面转型升级是新时代面临的迫切要求[1]。现阶段农业问题虽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发展绿色农业既能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又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统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资源、产品、消费的空间障碍正在减弱,人们从全球获得所需要的产品需求空间在逐渐增大,经济全球化为有机食品产业及其相关产品进入全球消费市场提供了可能[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必须着眼自己的优势,分析自身的产业发展状况和阶段,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并在区域产业竞争中打造出自己的优势产品。此外,全球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也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农业产品得以进入全球市场进行交易,如东南亚的大米、东欧的粮食、荷兰的花卉、大洋洲的畜牧业产品等。现在的农产品市场需求已经由对数量的需求向高质量的需求发展,并注重无害化生产过程。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产品价值已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关于绿色农业的发展已有很多论述,理论研究已基本成熟,但应用研究各具特色,对于粮食主产区发展绿色农业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原因在于粮食主产区必须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是第一任务。河南作为全国的重要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已趋于稳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通过供给侧改革、转变农业增产方式以及十九大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河南粮食主产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绿色农业是河南粮食主产区必须选择的一条路径,通过农户、市场和政府三个层次,把农户、企业、销售商、消费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把河南粮食主产区的绿色农业做大做强,实现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

1 河南粮食主产区绿色农业发展的可行性

1.1 具有良好的资源环境

河南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带,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有足够的光热水资源,为粮食作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河南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5.7%,总耕地面积717.92万公顷[3],土壤肥沃,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为农作物提供了优良的耕地资源。加之,河南粮食主产区工业相对不太发达,工业污染相对较轻,发展绿色农业条件适宜。

1.2 粮食产量供给充足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改革开放40年来,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不仅解决了本省的粮食需求,而且几乎每年都能调出粮食及粮食制成品支援全国,成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4]。目前,我国已告别粮食长期短缺的压力,农业同样面临着供给侧改革,调整农业产业机构,农业生产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发展绿色农业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河南粮食产量供给充足,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绿色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实施绿色扶贫,增加农民收入,让河南农村尽快美起来、农业尽快强起来、农民尽快富起来。

1.3 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又具有丰富的耕作经验和育种技术。近年来,由于政策倾斜,政府不断加大了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和支持力度,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绿色粮食播种面积逐步增加,绿色农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不少地区绿色农业生产规模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绿色农业一旦形成规模,就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农民收入就会大幅度提高,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就会早日完成。

1.4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催生出各类食品安全问题[5]。现如今,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加强,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步提升,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而发展绿色农业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根本之路,其产物绿色农产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其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2 河南粮食主产区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获得河南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采用纸质问卷调查与网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6份有效答卷,回收率达96%。

图1 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技术等资源不足

由图1可以看出,资金技术等资源不足是河南粮食主产区绿色农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约占33.02%。河南在调整绿色农业结构中重点强调在种植面积、生产规模上的简单扩张,重产量轻质量,农作物种植杂乱,导致高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一是由于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对绿色农业发展前景的了解,农民生产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供应不足,机械设备工作效率低下,生产技术不到位,致使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问题无从解决。二是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平均每一万名农业人口才有一名,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的技术人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相当于我国的7.2和5倍,大大影响了我国绿色农业的长远发展[6]。

2.2 政府的支持、宣传力度不够

由图1可以看出,政府的支持力度小是影响河南粮食主产区绿色农业发展的第二大问题。绿色农业是新形势下对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进行的转变,已经引起了高层农业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仍然没有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中转变过来,导致绿色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阶段。加上很多地方并未形成一条完整的绿色农业生产链条,且部分地方政府不够重视,从而减少了发展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和激励措施,没有让农民从根本上了解绿色农业,缺少对农民有针对性的培训。

2.3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近年来,农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侵占良田现象比较普遍,污水灌溉现象经常发生。加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造成的污染是现代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见图2)。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耕性变差;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活性成分不仅对害虫伤害大,对益虫、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同样伤害大,而且其残留对食品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农膜的大量使用以及不重视废旧农膜的回收,致使土壤中的农膜残片形成的白色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毒性很大[7]。

图2 农民采取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2.4 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图3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据图3可以看出,有50.94%左右的农民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所得,而依赖经营传统农业的只有30.19%。说明农民收入渠道多样化,种粮收入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渠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在大幅下降,导致粮食生产人力资源紧缺。农作物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种粮成本增加,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如最低保护价格和补贴等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农业受自然、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经营风险较大,而对农业风险的补偿机制不健全,致使农民因各种因素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弥补,农民就会寻找其他途径增加收入。

2.5 农民绿色环保意识不足

现阶段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为50岁左右,经调查约90%在生产一线的农民学历都在初中及以下。知识储备量不足使农民的创新环保意识不够,且多数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少,或经商,或务工,真正全身心投入农业的人少之又少。

多数农民也意识到自己家庭收入不高,不满意当前收入水平,而自身文化水平低,信息来源少、消息闭塞则是导致农民家庭收入低的主要因素,且有近90%的农民认为自己家庭的收入增长与绿色农业发展关系不大或无关,缺乏绿色环保意识,没有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绿色农业的发展。

2.6 绿色农业机制体系不完整

目前河南省的绿色农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由于现行农业的生产规模较为分散,很难集中形成大布局的生产。再加上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规划,无法建成明显的区域性主导绿色农业部门,使绿色农业农产品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不到统一,限制了绿色农业生产机制体系的形成。农业结构性问题、农产品价格问题等都是由于缺乏完整的市场反应机制,导致供需监察能力不足,影响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3 河南粮食主产区绿色农业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河南粮食主产区发展绿色农业要通过农户、市场和政府三个层次(见图4),把农户、企业、销售商、消费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把河南粮食主产区的绿色农业产业链条做大做强。

图4 河南粮食主产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3.1 微观层面——农户

3.1.1 解决思想意识,引导农民“愿意”从事绿色农业生产

在受访的农民中,90%以上不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种什么完全凭经验,加之受传统影响小农意识较重,缺乏市场意识,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因此,让他们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事绿色农业生产困难重重。只有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绿色农业的增值收益,才能极大激发农民参与绿色农业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让农民了解绿色农业。通过调查显示(图5),高达78.3%的农民几乎都不了解绿色农业的意义,还有12.26%的人根本从未听说过,而真正了解绿色农业的人仅仅占了总比例的9.43%,说明绝大多数农民不了解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什么?绿色农业能给我带来什么?我为什么要发展绿色农业?这些问题是发展绿色农业的一大阻碍。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认识到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加强绿色农业整体区域规划、引导农民正确决策上下功夫,应强化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发动公众参与进来。其次,让农民看到发展绿色农业能尽快脱贫致富。围绕绿色农产品无污染、健康、营养的特点,其市场价格要比一般农产品贵很多,通过典型示范引领,让广大农民亲身感受到绿色农业的好处和实惠,逐步引导农民心甘情愿地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第三,政府要对发展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企业或生产经营者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生产。第四,不断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利用党员之家或合作社,通过图书、视频和宣传画的方式,利用一些绿色农业成功的例子,进行示范引领,全方位引导农民从事绿色农业生产。

图5 农民对绿色农业的了解度

3.1.2 提供技术支撑,使农民“能够”进行绿色农业生产

高效发展绿色农业,提升绿色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需要科技创新力的驱动[9]。通过对研究区的调查显示,资金技术缺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第一大障碍,需要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宣传力度。加强政府各级部门的推动作用,通过宣传和学习帮助农民提高认识,让农民真正认识和体会到农业技术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意义,使农民的绿色种植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其次,强化培训、定期指导、及时反馈。很多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的能力不强,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各层次的培训和手把手、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切实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有效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还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定期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定期评估,对评估的信息及时反馈、及时整理、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第三,重视对绿色农业的各项管理。国家要鼓励地方成立以开展绿色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研究机构,着实推动绿色农业技术创新,探索绿色种植、绿色加工、绿色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加快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借助互联网、党员之家、合作社、典型示范等方式对绿色农业管理技术进行推广,通过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平台,把基层政府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沟通与交流让广大农民尽快掌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

3.2 宏观层面——政府

3.2.1 提供优惠政策,助推绿色农业发展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引导绿色农业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包括生态补偿、绿色补贴政策、项目基金扶持、减税、免税、贴息、政府补助等多种经济支撑手段。各级政府一定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才能加快绿色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增强其综合竞争能力[10]。首先,要建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保障绿色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培训、奖励等。国家层面的科研基金、计划、项目要对绿色农业科技加大投入,保证有相当比例的经费用于绿色农业科研与开发项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逐步增加绿色农业投入,特别是增加对绿色农业科技研究的倾斜和投入,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政府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其次,各地金融机构要放宽对绿色农业的贷款政策,可采用专项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等形式,用于绿色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项目。第三,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绿色农业科技的开发与应用。积极引进外资,提供服务及技术合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对绿色农业科技应用的投入;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各种绿色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提高资金积累能力,以增加对绿色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投入。

3.2.2 创设制度环境,发展绿色农业

我国绿色农业由于起步较晚、技术人员短缺、市场开发不足、消费者群体基数不大等原因,绿色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而扶持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需要以制度体系为主导,认真研究各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围绕产前选种育种、产后运输贮藏等环节开展有效的技术攻关,通过各种规则制度建设完整的农业机构,扩大并落实绿色农业发展生产方式的农业经营主体基础[11]。首先,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农业的环评、监管、绩效考核、奖励等制度;推进农药管理,科学合理用药,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制度,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规范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环节的管理,防治“白色污染”。对污染严重的区域,加大源头控制,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探索综合治理模式与机制。其次,要遵循市场规律,发展产业化绿色农业。积极实施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竞争能力,着力塑造品牌效应,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全方位助推农户和企业在自负盈亏地的体系和框架内运营,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和市场的调节作用。第三,努力完善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农产品生产基地”运营模式,密切产运销联系;突出连锁店、超市、专卖店的经营形式,努力提高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使绿色农产品常年网上展销和交易[12]。第四,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完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国际质量体系标准和认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认定,高标准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完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检测机构和检测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13]。

3.3 主体层面——企业与销售商

3.3.1 实施组织与制度创新,推行生态化发展

推行绿色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从引导绿色消费与监测绿色农业食品安全方面,企业与销售商责无旁贷。推行绿色生态农业,既要追求“量”,也要保证“质”[14],此外还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然而,当前我国以发展绿色农业为主的企业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很多企业仍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三不”,即生产效率不足、生产水平不高、生产质量不佳。企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绿色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且因未规范施用农药和化肥,使其仍含有大量化学物质残留,难以达到国内外高标准的要求,极大地阻碍了绿色农产品走出家门、走出国门。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促进相关企业发展。通过制度创新改善技术功能,整合松散的环节资源,使新技术与新环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相关科学研究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加强对绿色农业技术的研究,积极研究新型技术,大力加强生产与科研的联合,推动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把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融入到绿色农业之中。

3.3.2 实施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绿色农业发展

虽然河南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和种植面积占比较大,但因绿色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影响力大的绿色农产品企业还很少。因此,通过提高同片区域、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与不同设备的生产利用率,不仅能够打造知名品牌,提高河南粮食主产区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而且可以实施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

发展龙头企业是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发展的主导力量[15]。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领导作用,是加快绿色农业产业成长发展进程和推进品牌战略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和经营,增强周围相关企业的竞争意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建设绿色农产品专业化市场流通渠道,争取有更多企业能够达到重点龙头企业标准。

3.3.3 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绿色农产品的营销

逐步地将绿色农业与互联网进行有效融合,在国家发展的新形势下借助全方位式的农业产业化服务平台打开新的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农村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推广。做好农民的新媒体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实际操作运用新媒体把绿色农产品搬上网络、搬出农村,快速推动绿色农业市场规模的扩大,满足消费者的快捷诉求。

3.4 绿色农业产业链末端主体——消费者

3.4.1 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消费意识

绿色农业的发展重点是形成以安全、健康、营养、优良品种为主体的高档农业结构,因此需要加强周边地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努力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并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监测,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或再污染[16]。宣传生态环境破坏对农业、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和潜在威胁,倡导人民群众积极保护环境,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生产条件。加强媒体宣传工作,特别是对关键点加强无公害产品的宣传力度,如粮食站点和超市等销售地区。通过宣传让广大消费者真正认识到绿色农产品的价值,进而实现绿色产品销售的提升;通过宣传农户逐渐认识到绿色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和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农民更愿意参与到推广实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实现绿色农业的大发展。

3.4.2 积极培养消费者对绿色安全食品的鉴别能力

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有效满足了人们对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需要,而且还为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7]。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公众的绿色消费水平能力相对较高,在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绿色食品的重要性,其绿色消费能力则相对较低。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传单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活动,向消费者大力宣传绿色农产品的价值和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增强人们的绿色农业意识,培育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通过宣传,加强对农民的绿色农业知识教育,提高农民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认识,让消费者具备鉴别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的能力,以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和需求。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民绿色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绿色低碳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农产品争奇斗艳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