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研究

2019-06-09韦震王曾强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培育大学生

韦震 王曾强

【摘 要】 该文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因素,结合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实际,提出了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方法对策:即加强政治认同教育,培育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强化网络媒体平台的监管,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生态;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创新传统教育模式,营造良好大学生政治参与环境等。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对策

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价值选择、政治认同等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尤其在当今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思想信仰动摇、选择判断迷茫、政治認同弱化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因此分析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政治认同概述

对于政治认同,《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解释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 换言之,政治认同就是指公民对政治制度、理论的态度和选择,并将政治判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在政治生活中产生归属感和信任感,并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而大学生政治认同则是指大学生对国家、政党、政治制度、理论的认识态度,在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地投身于国家政治体系的改革建设中去,在政治生活中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制度理论的变革,并时刻与国家的政治要求保持一致。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价值观不成熟,政治理论知识缺乏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商品社会的空前繁荣,人们的价值选择也不自觉地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加之社会、学校、家庭不正确的教育观念的灌输,使得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而缺乏对政治理论和政治生活的关注。在学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理论知识枯燥陈旧,课堂教学技巧单一乏味,缺乏学生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止于考试,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的兴趣,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时,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迷信于西方所谓的自由、平等和民主,对本国的国情和历史置若罔闻,对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无形的阻碍,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日益将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和环境,思想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处于政治意识形态、价值选择培育和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多元化的外来文化冲击,很容易变得迷茫和从众,尤其是对于政治素养缺乏、政治教育引导缺位的新时代大学生来说,无法正确地从多元的文化思想中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使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偏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产生抵触和怀疑的态度,这将严重影响到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因此,针对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文化输出和价值输出,一定要守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块高地,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建设。

3、现实政治生活中不良政治现象的影响

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往往目标偏于理想化,价值认识和判断容易出现偏激和冲动。现实政治生活中不良的政治现象,如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等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动摇,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持怀疑态度,对西方平等、民主的政治口号盲目追捧和狂热,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加快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维护塑造党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积极踊跃地投身于政治生活建设,实现人生价值和抱负的必由之路。

4、网络媒体的不当宣传引导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可喜变化和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新闻媒体平台的开放性、高效性、隐秘性使得网络使用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存在着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肆意夸大和扭曲社会政治现象,使不明真相的浏览者受到不良媒体宣传的错误引导,给党和政府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带来阻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和政治建设。大学生作为网络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很容易在不当的网络宣传中迷失自我,政治信念摇摆不定,甚至形成简单偏激的世界观、政治价值观,政治认同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健全网络监管体系,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让政治生活与网络媒体良性互动,是新时代网络媒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责任。

三、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方法对策

1、加强政治认同教育,培育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理应在政治宣传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政治授课中紧密贴合现实生活实际,主动关注国家政治动态和发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感,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的思潮文化,加强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的传授,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思潮的冲击,做出正确的政治判断和选择,形成理性的价值认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分析当前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回应学生关切,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专业课和政治公共课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国情关系的认知,增强政治免疫力,提高抵御各种错误思潮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培育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添瓦,为大学生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强化网络媒体平台的监管,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生态

网络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提供了强大的载体和活力,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了诸多的便利,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培育,必须注重网络平台的监管和利用。对网络政治谣言进行严肃打击和惩处,正面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强化主流政治观点和文化在网络平台上的宣传和普及,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营造积极正面的网络政治环境,是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政治宣传成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政治宣传不容松懈,网络监管不容松懈,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广速度快的优势,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宣传体系,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发展中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立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提高判断网络谣言的意识和能力,自觉增强抵制不良思潮文化的能力,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基础,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舆论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3、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

政治参与是提高和深化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完善和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因此,高校应该在学生党团活动中注重回应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关切,使得大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提高政治参与的机会和平台建设,完善和畅通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的渠道建设,培养大学生民主参与的精神和意识,使得大学生政治理论知识学有所用,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在民主参与中体会到获得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政治实践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积累丰富的政治参与经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改革中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为政治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创新传统教育模式,营造良好大学生政治参与环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强化政治理论体系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理论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并经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正确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也是发展的理论体系。只有紧密联系现实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创新理论内容,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在高校教学中,应改变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引导大学生探讨和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和政治现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大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参与感,激发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使得政治参与和政治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政治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和目的,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参与的自觉性。让高校真正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习的乐园和重要阵地,是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高校崇高和艰巨的使命,也是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人才,其政治信仰和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 政治学卷[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逻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 鲁全信.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1)48-50.

[4] 詹梦醒. 建国后南京抗战纪念仪式的政治学研究[D].东南大学,2017.

[5] 张喆.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韦 震(1990—)男,汉族,安徽阜阳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与政府管理.

王曾强(1985—)男,汉族,安徽阜阳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法学学士.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培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