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端康成的艺术世界

2019-06-06沈晓晓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4期
关键词:艺术表现川端康成

沈晓晓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近现代知名作家,诺奖获得者,他的创作思想倾向复杂,过程曲折,战前和战后创作风格有较大变化。此外,他的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也由两种不同风格。

关键词:川端康成;思想倾向;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3

川端康成的创作主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点,他的创作不仅思想倾向复杂,而且过程相当曲折。他的创作主要分两种类型:第一类作品描写了他自幼失去多位亲人,沦为孤儿后的孤独情感以及他的失恋经历,抒发了川端康成由此造成的痛苦情感,像《葬礼名人》、《十六岁的日记》、《致父母的信》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之所以感情真挚,是因为它们都是依据川端本人的亲身体验写成的,所以达到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我们知道,川端的青少年时期充满痛苦,亲人相继去世,所以他的作品中自始至终充满了哀愁,主人公感情比较消沉,失去了健康明朗的一面。川端康成还擅长描写社会下层或底层的人物,尤其擅长描写底层女性,像女艺人,女侍者等等,以她们的悲惨遭遇为主要描写内容。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仅表现了她们对艺术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多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际遇,体现了川端康成对她们的深深同情。像《招魂节一景》、《花的圆舞曲》、《温泉旅馆》、《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者以无限的同情和怜悯描写了女主人公受到的侮辱与不幸,较充分地表达了她们的痛苦。笔者认为,这类作品在思想上比第一类作品更有价值。大家比较熟悉的《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相比战前的创作,川端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川端康成继续顺着这两部作品的脉络展开创作,描写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情感,同时他开创了描写官能刺激,变态恋爱和色情享受的作品,当然这是他中后期作品的特点,主要有《千鹤》、《山之音》、《睡美人》、《一只胳膊》等作品。这些作品情节越来越离奇,感情色彩上越来越颓废。

从艺术表现来看,川端康成的创作也相当复杂,并且发展过程也颇为曲折。川端的创作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二战之前的新感觉派创作方法是川端康成前期文学擅长使用的手法,强调纯主观,力求形式新颖,另一种倾向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后来,川端康成模仿西方意识流手法创作了《针、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其中《水晶幻想》由于各种原因写了一半就中途放弃了。川端康成在巧妙吸收西方文学技巧的同时,积极从日本古典中汲取营养,取得极大的成功,创作了有川端标签的作品。所以有人评价川端是在东西方架桥的人。意思即他在保持日本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吸取西方文学营养,使两者达到有机的统一。

1968年川端康成成为即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人,他的获奖作品分别是《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 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显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川端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和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1935年开始写起,当时治安维持法发已开始实施,日本社会开始对文人的创作进行严格审查,一切言论自由都被取締,日本文人的创作进入空前困难时期。曾一度占据文坛半壁江山的无产阶级文学因为共产党领导人佐野学和锅山贞亲的狱中变节而遭到灭顶的打击,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学,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等都受到影响。《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川端康成从1935年开始《雪国》的写作,最初是以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的,各个章节以不同的短篇发表,这在日本也属于常事,大多数作家都采取这种办法来发表小说。由于日本国内形势恶化,《雪国》从1937年以后即基本上停止发表。整个战争期间川端对于军国主义政府采取既不抵抗也不合作的态度,他始终保有知识分子的良知,没有创作为侵略者唱赞歌的作品。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本实施了民主政治,发表作品不再受到审查,这时川端才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雪国》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这部作品既没有追随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为侵略战争歌功颂德,也没有像无产阶级作家的作品那样,从正面批判和反对战争。

《雪国》的背景顾名思义是日本新潟县。小说开头部分写道“穿过隧道就是雪国”,这个隧道是群马县和新潟县的分界线。新潟县远离东京,有许多温泉,冬天积雪能达两三米厚,同时这里的温泉村艺妓也比较多。在雪国,游客岛村和艺妓驹子邂逅,他们相爱了。川端在描写岛村和驹子时不仅描写了他们的性爱活动,还描写了两人一起游览等情节。总体而言描写富于抒情色彩,笔致优美,艺妓们的音容笑貌和袅娜身姿在作家的笔下跃然纸上。在作品里,雪国独特的景观是极好的背景,因而导致读者对作品中描写的美景叹为观止,对男女主人公那种徒劳的爱也深感悲叹,美景加美女,再加上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导致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岛村乘火车前往雪国去见驹子,他从火车车窗欣赏到这幅极具神秘感的黄昏美景,忽然一张同这衬景非常调和的影影绰绰的面孔和一双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无上的美感,他仿佛被一种无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

如果说情爱是这部作品的核心,那么虚无便是这篇小说的基调。川端正是以描写岛村的虚无,来反衬驹子和叶子的爱的徒劳;岛村目光冷漠,充满色情,通过岛村的目光很好地反衬出驹子和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作者在驹子身上花了不少笔墨。她虽然出身贫贱,沦落风尘,但不失人之所以为人的意识。作者对于男女主人并没有从外貌上进行过多描写,但是对于驹子却有许多描绘,使人感到她的娟秀妩媚。在作者笔下,两位女主人公驹子和叶子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 是“肉”的代表,一个是“灵”代表。在读者眼里,驹子像是具体细腻的工笔画,而叶子则是朦胧的写意画。

川端康成在前期作品中,尤其在《雪国》和《伊豆的舞女》中描写了纯洁的爱情,在这之后,如此美好的纯洁爱情在川端的作品中再难觅到。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自身的审美趣味发生了较大变化的缘故。在《雪国》和《伊豆的舞女》之后描写爱情的作品中,作者更加关注女性的美,当然也描写官能之美。所以日本有些评论家称赞川端的文学继承了日本中世文学幽玄妖艳的美学传统。倘若说《雪国》写的还算情爱,那么到了战后发表的《千鹤》等作品,则发展到了乱伦,甚至变态的地步。

《千鹤》发表于1949年,1952年被改编成歌舞伎。内容是叙述一个叫菊治的青年,与身边几个女人错综复杂的关系。菊治虽在一家公司做事,家境却颇为富足。他一方面与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有染,同时又对稻村小姐爱慕不已。整个故事在茶道这种幽雅闲适的生活情景中展开,但却充满了既不幽雅也不道德的欲情。作者把男女主人公――菊治和太田夫人,以及文子――置于情欲和道德的冲突之中,并为各自的罪孽深感痛苦,但矛盾的最终解决,并不是道德得胜,而是情欲奏凯。小说中的菊治可说是《雪国》中岛村的更逊一筹的翻版。他个性并不突出,作品中菊治的伦理道德就是作者伦理道德的折射。尽管在与太田夫人的交往中他也曾有过道德上的不安,但他既不后悔也不嫌恶自己。他完全沉浸于柔情蜜意之中。当太田夫人自杀后,菊治又在文子身上看到太田夫人的影子。文子是太田夫人的女儿,菊治在与文子交往中没有任何罪恶感和负疚感,他不再把文子看成是太田夫人的女儿,而是视为“无可比拟、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他“命运的主宰”。对菊治来说,道德已不复存在。

否定道德,抛弃家庭伦理,把爱情置于社会伦理之外,这是《千鹤》里着重强调的内容。作品重点描写了局限于有闲阶级男女的感情圈里,甚至堕落为乱伦的性爱。尽管之前的《雪国》里面也有些许官能描写,但这些官能描写在作品中反而衬托出两位女性的艳美,让人感受到底层女性也有妩媚的一面。相比之下,《千鹤》的格调低下,连川端自己也承认:“我的作风,表面上看不明显,实际上颇有一点背德的味道。”他甚至故作惊人之语:“作家应当是无赖放浪之徒”,“要敢于有‘不名誉的言行,敢于写违背道德的作品,做不到这一步,小说家就只好灭亡……”由此不难看出,川端把“无赖放浪”、“违背道德”当作一种品德。对不名誉的言行,违背道德的关系,他不仅表示欣赏,而且还作理论上的揄扬,不能不视为是种颓废放荡的文学主张。

不过,在川端晚年的创作中,写于1961年并获得文学勋章的《古都》是个可喜的例外。《古都》没有了之前作品的那种颓废色彩,显得色调明朗,精神层面健康向上,不失为一部清新朴实的作品。小说中描写的孪生姐妹姐姐叫千重子,妹妹叫苗子,这对姐妹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和各种磨难。由于出生于贫穷之家,姐姐一出生就遭到抛弃,幸而被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位养尊处优的小姐。相比于姐姐,妹妹苗子未被父母抛弃的原因是她出生没多久父母双亡,导致她孑立零丁,长大后受雇于人,上山植杉,自食其力。在川端所刻画的众多女性中,这对孪生姐妹虽出身贫寒,但形象完美,健康向上,姐妹两人有着天仙般的外貌,有着菩萨一般的心肠,她们性情纯洁,无比神圣。她们可以说是川端心中真善美的化身。姐姐千重子更有一层象征意义,以体现古都的优美、风华。而苗子,则仿佛是北山杉的精灵,挺拔,秀丽,生机勃勃,温厚纯朴。当雷雨袭来,杉林里无可遮蔽时,她便毫不顾惜自己,以身体庇护姐姐;她宁可舍弃自己的爱情,也要为姐姐的幸福着想,表现了令人感动的手足之情,所以她是无比美好的人性的化身。川端以大枫树上两株寄生的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尽管姐妹二人几度相逢,终因境遇不同,很难生活在一起。小说的结尾是苗子应姐姐盛情邀约,避开别人耳目,于夜深人静时,到姐姐那儿联床夜话,享受姐妹情意;第二天拂晓,初雪纷飞,苗子毅然独行,离开千重子,继续独自承担生活的种种磨难。

小说里作为穿插,也写了两姐妹的爱情。按作者的本意,原是打算写成一篇短小的爱情小说,不料竟写成一桩孪生姐妹的故事。爱情故事在《古都》里退居次位,篇幅不多,但却写得非常纯正、唯美。龙助为了千重子不惜放弃偌大家业的继承权;织带工秀男虽然也钟情于千重子,但因为门第悬殊,不得已移情于她的孪生妹妹;而苗子为了不干扰姐姐的幸福,决计牺牲爱情隐遁到更为偏远的深山里去。这些情节都足以表现人物的真挚感情和美好情操。

《古都》着力描写姐妹二人的命运,但从内容和小说结构以及作者的情趣来看,描绘古都(即京都)的风物人情反而是其着力点。川端在写《古都》时说:“想写一篇小说,借以探访日本的故乡。”不言而喻,川端对京都有着浓厚的乡情。京都历史悠久,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以代表日本秀丽的山河。去过京都的都知道,京都是日本千年古都,文化艺术繁盛,传统文艺荟萃,难怪日本人把京都作为精神上的故乡。就《古都》的艺术效果而论,确实表现了京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将读者引向了一个文明的古都。另外,《古都》还有一点有别于其它作品,反映了五十年代经济恢复后,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日趋美国化,传统工艺濒临危机等社会现象。尽管作家出于慨叹传统之不继,才在作品里予以表现,但这种把故事情节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跟时代相联系的写法,在川端的作品中是比较难能可贵的。

川端康成还有这样一宗美学思想,认为美的极致是悲哀。另外他受佛教虚无思想的影响也极深,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也渗透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慨叹。因此,在《雪国》里,岛村认为驹子的爱,如春梦一般短暂,“远不如一匹麻绸那么实在,麻绸尚能保存下来”;川端想要通过它说明什么呢?川端实际上想表达的是人世间诸事无常,就像他经常提到的“万物一如,轮回转生”的理念一样。死亡是人的终极目的地,而与死亡连在一起的爱情正是川端着力描写的内容。比如《雪国》中《雪国》中行男的夭折导致叶子的死,也导致岛村和驹子的爱情走向结束。《千鹤》中太田夫人因为爱达到极致而死亡,导致那种极致的爱升华到“美”的境界。而《古都》里,即使千重子从小见弃于父母是由于贫穷,那么造成苗子不幸的,则在贫穷之外,还因父母在她少小时即已离开人世的结果。描写悲哀和死亡,几乎成为川端文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形成他作品的一个基调。

参考文献:

[1]冯丽云.纯净、凄清、虚渺、幻灭——略论《雪国》的精神美与肉体美[J].语文学刊,2005(08):128-131.

[2]唐新艳, 赵佳舒. 美麗与哀愁——川端康成《千只鹤》中太田夫人形象解读[J]. 名作欣赏,2008(11).

[3]严倩雯.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8(22):17-18.

[4]唐文元.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4):104-106.

猜你喜欢

艺术表现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肖像(素描)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西方音乐剧表演过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研究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禅宗美学对中国书画艺术表现的影响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