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对寡妇的书写

2019-06-06李红艳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寡妇女性鲁迅

李红艳

摘  要:鲁迅在《呐喊》、《彷徨》里塑造了许多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展现其深刻思想提供了有力的联想符号。其中,仅“寡妇”这一形象在这两本小说集里就有九个之多,她们多善良温厚,却命途多舛,究其原因,是封建礼教,是人性冷漠,也是寡妇本人愚昧、麻木。在不同时期,鲁迅书写的寡妇各不相同,由封建走向解放,传达了鲁迅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由此,本文将探讨鲁迅如何书写寡妇、为何热衷写寡妇、意义所在。

关键词:鲁迅;寡妇;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02

引言:

在《寡妇主义》一文中,鲁迅曾明确说过:“这里所谓‘寡妇,是指和丈夫死别的;所谓‘拟寡妇,是指和丈夫生离以及不得已而抱独身主义的。”[1]根据这一定义,本文把夏四奶奶(《药》)、单四嫂子(《明天》)、八一嫂(《风波》)、“我”母亲(《故乡》)、吴妈(《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吕纬甫的母亲(《在酒楼上》)、爱姑及爱姑丈夫姘上的小寡妇(以下简称“小寡妇”)等九人列为研究对象。结合鲁迅所写的《我之节烈观》、《关于妇女解放》、《娜拉走后怎样》、《寡妇主义》、《关于女人》等杂文,认为鲁迅对寡妇这一形象有特殊的情结,对女性有深入的思考,且他对女性的关注对妇女解放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为此,本文将从鲁迅作品里寡妇们的共同遭遇和不同命运入手,分析其对寡妇书写之动因及意义,试图理解鲁迅对女性的深层思考。

一、鲁迅关于寡妇的书写

首先,鲁迅文本中的寡妇几乎都是无名无姓的底层妇女,虽然失了丈夫,但她们却仍在受到死去了的丈夫的禁錮。夏四奶奶、祥林嫂、单四嫂子等人的称呼是依附丈夫或家里的男性而得,她们是依附于男人而存在的“第二性”,始终受到封建伦理的束缚,压抑着自己。即使在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她们依然固守自己的职责,主动承担封建社会里作为寡妇的责任。可见,“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观念已深入她们的骨髓,正如波伏娃所说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2],她们已经被塑造成了麻木的封建妇女。祥林嫂最为典型。她因嫁给祥林得名祥林嫂,在祥林去世后,依照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她自觉要守寡一辈子,无奈婆婆为了利益,决定卖儿媳,她为守节拼命抵抗却最终失败嫁给了贺老六。不幸的是,贺老六也因病去世了,接着他们的儿子又被狼叼走了。祥林嫂变得更加不吉利,命运变得更加坎坷。鲁四老爷一家对她越来越不满,最终将她打发走了,祥林嫂也就此沦为乞丐,而她本身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因地狱之惧而惨死。

其次,鲁迅笔下的寡妇具有温顺善良、勤俭受苦,但思想保守的特点。作为第一个出场的寡妇——夏四奶奶,她面对着用儿子的血馒头的华大妈,虽然心里有隔阂,还是和华大妈交谈起来,说明同为可怜人,她理解华大妈一家的行为。但她对人血馒头的习俗习以为常、看到夏瑜坟上的白花却把它当作天意显灵,又说明她是一个非常封建迷信的愚昧妇人;《故乡》里“我”的母亲知道我回故乡,特意安排“我”旧友前来叙旧,送家具,体现了她的善良敦厚,但她对老屋的眷恋又体现她对封建礼教的留恋;还有劝架无效反被骂的八一嫂;错信庸医的单四嫂子,赵太爷家唯一的女仆被阿Q调戏寻短见的吴妈;让儿子给邻居姑娘买绒花的吕纬甫母亲,以及勤劳肯干,被“分尸”恐惧挫败的祥林嫂。她们都具有以上特点,表现了鲁迅对寡妇的同情心理。这种感情一直延续到《离婚》,才有了一丝变化。

在《离婚》中,一共有两个寡妇,一个是鲁迅所谓的不得已而抱独身主义的“拟寡妇”爱姑,一位是爱姑的丈夫“小畜生”姘上的小寡妇,小寡妇甚至只出现在爱姑对丈夫“小畜生”的控诉中。但本人认为,她在本文中出现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从创作时间上看,《离婚》是两本小说集里写有关寡妇的最晚的小说,相比之前温顺善良的寡妇,这里的寡妇有些与众不同。爱姑以一个被抛弃的泼辣寡妇身份出场,她和自己的父亲要去找人给自己失败的婚姻评理。她明白自己做妻子的权利,并勇于捍卫它。这时的寡妇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懂得为自己的权益而抗争,意味着女性意识的崛起。而另一方面,“小畜生”姘上小寡妇,他的长辈以及慰老爷、七大人等乡绅对他却是遮护态度,寡妇再嫁不再被群起而攻之,还得到世人的认可,说明寡妇地位已有所改变。

二、“寡妇”书写的原因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寡母抚孤”现象,如孔孟之母,独自“抚孤”成了寡母之职。到清初,战乱引起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寡妇再嫁风行,为了利益甚至产生了“逼醮”习俗,逼迫寡妇再嫁。鲁迅生于民风浓厚的绍兴、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母子受到了很多不公正对待。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自然而然就对寡妇这一群体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也更理解她们的苦与悲。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对寡妇这一群体更为同情,因此以文书之,以期唤起人们的关注,改善寡妇的处境。不过,通过阅读可发现,鲁迅在众多寡妇形象中,对直接以“母亲”称呼出场的寡妇又与别的寡妇形象有一定的区别,如《故乡》里“我”的母亲和《在酒楼上》中吕纬甫的母亲。她们善解人意,儿子健在而且对其敬重,她们的命运少了一些悲惨和不幸。他还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说到:“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忍受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3]可见,鲁迅对不敬重母亲的行径非常不认同,甚至有不满,对“母亲”这一角色的不公正遭遇深表同情。他极其敬重自己的母亲,而这种敬重就延续到了文中,这是出于对母亲辛劳一生的一种补偿心理。

除此之外,就是要揭示寡妇悲惨命运的根由并为其思索出路。祥林嫂代表了鲁迅对寡妇认识的巅峰。因为祥林嫂不仅体现了现实中寡妇所遭遇的种种苦难,包括生活上的困苦、社会的歧视、个人内心的煎熬等,而且深刻揭示对寡妇造成伤害的封建礼教,包括夫权、族权、神权等。

但写了祥林嫂这个典型以后,鲁迅为何继续书写寡妇呢?综合前面的分析来看,吕纬甫母亲的出场可以看出“寡母抚孤”的传统现象及亲身经历对鲁迅影响的程度之深。而爱姑和“小寡妇”的出场则体现出鲁迅对女性,尤其是寡妇这一群体的持续关注及深入思考。

他在《娜拉走后怎样》曾强调过经济权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性。因此,他赋予了爱姑经济权,爱姑也因此多了话语权,多了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机会。她代表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代表着女性开始懂得为自己抗争。不过爱姑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她的经济来源于父亲和兄长,她并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她仍依附于男性;其次,她竟把希望寄托于“知书达理”的七老爷,而七老爷分明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维护者,怎可能会助她?所以,她的失败是必然的。鲁迅深刻揭示了女性的“他者”地位是难以改变的,但同时表明抗争也是必要的。

三、“寡妇”书写的意义

纵观鲁迅笔下的寡妇,真实地反映出了封建時期寡妇真实的生活写照。她们是封建时期农村妇女的缩影,更是特殊妇女群体——寡妇的典型代表。鲁迅多次书写这一群体,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封建统治下广大底层劳动人们的生存困境,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探究,表达了他想“把旧社会的病根早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救的希望。”[4]而且,就鲁迅而言,他作为一个男作家,把寡妇从文学书写的边缘位置拉到主体叙事中,使寡妇这个弱势群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让更多人发现了寡妇的美,同时又对造成寡妇悲剧的种种进行揭示,为解放妇女从何处着手提供了思路,这样的书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

[1]鲁迅:《朝花夕拾》,海南出版社,2016年8月,第114页.

[2]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9月,第784页.

[3]鲁迅:《朝花夕拾》,海南出版社,2016年8月,第93页.

[4]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

[2]鲁迅.《呐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

[3]鲁迅. 朝花夕拾[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16年.

[4]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5]程春梅.《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D].山东大学,2012年.

[6]薛以伟.《从<明天>和<祝福>中“寡妇”形象的塑造看鲁迅独特的创作心态》[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004 年8月第19卷第4期.

[7]闫宁.《从浙东“逼醮”民俗看鲁迅的妇女观》[J].昆明学院学报,2012.34(1):119—123.

[8]李欣莲.《浅析现代文学中的几个寡妇形象》[J].铜仁师专学报,1999年2-3期.

[9]杨为伟.《论鲁迅小说寡妇形象的社会意义》[J].上饶师专学报(社),1986年第2期.

[10]王本朝.《谁有话语权?——<离婚>的反讽意味》[J].文艺争鸣·史论,2011.9.

猜你喜欢

寡妇女性鲁迅
古代的寡妇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幺叔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老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