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边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特色与保护价值探析

2019-06-06韦宝畏许文芳张玉坤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朝鲜族村落文化遗产

韦宝畏 许文芳 张玉坤

关键字:延边地区 朝鲜族 传统村落 文化遗产 保护价值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204/t20120423_209619.html。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力度,与传统村落相关的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景观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运用各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就有关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研究,或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成果日益丰硕,有代表性的诸如:杨豪中②杨豪中、张蔚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物质性问题》,《文博》2006年第2期。、张博③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等认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之间存在不可分割性,应将二者相结合实行共同保护。在此基础上,谢文海等又提出将传统村落“生态环境”加入共同保护的范畴④谢文海、刘卫国、曹植清等:《人地关系视角下张家界土家村落石堰坪村保护和发展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5期。,从而使传统村落“共同性保护”的内容范畴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学界对国内传统村落整体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构成传统村落整体要素间相互关系的梳理日渐清晰,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相关理论的建构也在加速推进。詹贤武①詹贤武:《海南村落文化的传统特质及重构》,《新东方》2005年第11-12期。、冯淑华②冯淑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空间演化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前言。、张鸽娟③张鸽娟、杨豪中:《论传统村落建筑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第3期。、汪欣④汪欣:《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个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序言。等引入生态学理论当中生态系统建构的方法,将传统村落物质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村落整体生态系统当中,深度解析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文化生态关系,从而将有关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从“共同性保护”提升到“整体系统性保护”阶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工作的新进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但就国内朝鲜族传统村落研究而言,目前学界仍多集中于村落形态、民居建筑等物质形态方面,或单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专门探讨。而着眼于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将村落建筑环境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成果不多,甚觉缺憾。笔者认为对传统村落遗产综合价值的深入挖掘和提升是开展其他相关方面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会直接影响到传统村落保护策略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乃至于会影响传统村落保护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进而最终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选择。在当前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朝鲜族传统村落空间实体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面临湮灭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让朝鲜族聚居地区政府、村民和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和理解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所蕴含的多元文化价值,进而增强保护的紧迫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传统村落遗产的特色

(一)典型村落遗产概况

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中建村历史悠久、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至今仍以农业人口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且保留着传统起居形态和文化形态的⑤胡燕、陈晟、曹玮、曹昌智:《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第1期。,当属位于图们市月晴镇的白龙村和石岘镇的水南村。这两个村落在2015年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是延边地区仅有的2个国家级朝鲜族传统村落。

白龙村是由下白龙、白龙、上白龙3个聚居地组合而成。村域面积35.35平方公里,居民95%以上为朝鲜族。白龙古村(即现在所称的“百年部落”),有近130年的村落发展变迁史,是图们江北岸朝鲜族传统的聚居地之一。白龙村先后获“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吉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村”等称号。水南村坐落于图们市北7公里处,由水南屯、高丽屯、新鲜屯和土城里共4个自然屯组成,村域面积25.54平方公里,其中森林有16平方公里之多。居民98%以上为朝鲜族。水南古村位于今水南村中部,距离村部2公里,系1895年前后由朝鲜移民定居而形成的部落,是具有鲜明朝鲜族农耕文化特点的典型朝鲜族聚居村。水南村先后获“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吉林省文明村”“吉林省历史文化名村”“吉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村”等称号。此外,白龙村和水南村内分布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其中白龙村拥有包括旧石器晚期古聚落遗址——下白龙遗址、新石器古聚落遗址——白龙遗址、渤海时期古聚落遗址——白龙村北遗址和白龙五队渤海墓葬群遗址等在内的4个文化遗址(图一)。水南村则拥有包括青铜时代原始墓葬遗址、枫梧洞反日战迹地、枫梧洞上村八烈士殉难地、枫梧洞五区区干队驻地址以及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枫梧洞水库等在内的古遗址、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等5处。

(二)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及特色

作为传统农耕民族,朝鲜族先民在传统村落环境营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与特定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在村落选址、道路系统布置及民居布局上都特别强调遵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之道、趋向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环境理念。基于从事农耕生产的便利,村落背依山林、紧邻耕地、环绕河流,形成了山林+稻田+村落+稻田+河流的空间格局。如白龙古村就选址于狭窄的图们江河谷走廊当中平缓的台地上,呈现一面背山,三面环水的格局。这种村落空间格局的形成既结合村落所在位置的地形、地貌特征,并充分考虑方便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加以自然化地布置,这都使得村落空间布局在呈现更加自由灵活的同时还不失自然和谐的秩序感,充分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因地制宜、道法自然的环境观。在建筑布局上,由于朝鲜族传统村落多选址于山地和丘陵地带,所以早期住宅大多没有院子和围墙,以单体“一”字型住宅为主,多为南北朝向(稍微向西南偏15°左右)布置。随着时间推移,朝鲜族移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家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上受地域内其它民族居住文化的影响,开始以“一”字形住宅为基础,在其周围扩建房屋,逐渐形成“┓”字形、“Π”字形等院落形态,并向半封闭院落模式发展。总之,朝鲜族传统村落无论在村落选址与格局以及传统建筑布局等方面都呈现出与地域内其它民族所不同的自身鲜明特色。

(三)传统建筑特色

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多为马尾式、木构架承重的青瓦白墙建筑,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为平顶或四面坡,用稻草或瓦覆盖。每个房有四扇或五扇门,门兼做窗,外有长廊,室内通屋为炕。朝鲜族传统村落白龙村百年部落当中的标志性建筑——百年老屋就是一座典型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图二)。该建筑为现今延边州朝鲜族传统民宅的代表之一,具有古朴而独特的魅力,体现了朝鲜族的民族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229页。,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还是朝鲜族文化兴衰演替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再生的珍稀文化资源。

据调查,该建筑历经近130年的岁月洗礼,建筑样式和空间格局依旧保持原貌。该建筑坐北朝南略偏向西南方位,采用土木和瓦结构建造,梁柱结构体系全部选用从长白山采伐的优质原木建造而成。在建造过程中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堪称传统木结构民居建筑的典范。建筑屋顶采用朝鲜族传统的合阁式屋顶,屋脊外观中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鹤,瓦饰上有绳纹和吉祥文字。建筑平面沿用“两通式”平面布局形式。所谓“两通式”是指住宅中间为鼎厨间,两侧呈“田”字型或“日”字型布置。如果鼎厨间两侧呈“日”字型,那么就是六间房。若鼎厨间一侧是“日”字型,另一侧是“田”字型,则为八房间。①张复合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第六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5页。该百年老屋为典型的八间房格局,由上上房、上房、里间、鼎厨间、牛舍、仓库和外廊等八部分组成(图三)。这种室内空间格局的划分形式,深深地打上了传统儒家“长幼有别、尊卑有别、男女有别、内外有别”②韦宝畏、许文芳:《朝鲜族传统民居的文化生态内涵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3期。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法等级观念的烙印。受这种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位于阴面的外里间和里间通常由晚辈居住,其中外里间为儿童房,里间为未出嫁女儿的闺房;处在阳面最左侧位置的上上房为祖父母居住,上房则为父母居住。此外,在朝鲜族传统住宅的平面布局中将牛舍和住房连在一起的做法,源于对祖籍地咸镜北道当地的风俗习惯的继承,其目的在于防止牛被冻伤或遭受猛兽的伤害。③[韩]玄圭焕:《韩国移住史》,汉城:韩国三和印刷株式会社,1976年,第356页。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特色

图们市水南村和白龙村历史悠久,淳朴的民风与民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这两处朝鲜族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深刻地反映了延边地区朝鲜族居民生产劳动和居住生活的文化轨迹。截至目前,水南村和白龙村被列为省级及以上传承状况良好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有8项。据笔者调查,在白龙村传承势态较好的手鼓舞,就是一种极富朝鲜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形式。在演奏时,男女老少通常左手拿鼓,右手击鼓面,击鼓心时发出“咚”声,用于重拍,击鼓边时发出“哒”声,用于轻击,摇鼓时发出“沙沙”声。悠扬的音乐、绚丽的民族服饰和曼妙飘逸的舞姿协调一致,形和意达到高度融合的境界,给人一种极佳的视听艺术享受。再如水南村传承状况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乐舞,就是朝鲜族早期在田间地头开展农事活动时,辛劳耕作间隙,为荡涤身体疲乏而自创的一种带有“即兴”意味的农乐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与日常田间劳作密切相关且具游乐性质的民间舞蹈形式。在进行农乐舞表演时,大概共需20人参与,其中5—6人一边跳舞,一边敲打吹奏大锣、小锣、长鼓、小鼓、唢呐等乐器,有一人高举写着“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大旗,其余的人则穿戴各种样式的衣帽和面具进行各种表演,场面十分喜庆和热闹。①千寿山、金钟国:《中国朝鲜族风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79页。这些朝鲜族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很好地表达出朝鲜族热情奔放、乐观自信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延边地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还具有自身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鲜明的民族特色标识性。作为民族文化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和文化存在空间的转移,其文化基因已渗入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还积极主动吸收移居地域内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的养分,不断加以升华和完善并绵延传承至今,且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标识性。

第二,丰富多彩的文化记忆再现性。延边地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朝鲜族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曲艺技艺、民俗等10余个类别,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

第三,大众参与的文化传承坚定性。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注重礼仪、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均对各种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抱有极大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态度,使得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四,与时俱进的主动调适创新性。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时代变化发展使其得以传承延续至今的不二“法宝”所在。“变”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保留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传因子的条件下,主动适应和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变异为符合时代特征的朝鲜族新型文化。

二、传统村落遗产的综合保护价值

冯骥才先生曾说:“村落实际上是农耕时代的一个基本社会单元,也是一个文化容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①《古村落保护,任重而道远——冯骥才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554820100awbl.html。。和国内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相类似,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主要由传统建筑、空间布局、民俗文化活动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形成一个有机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空间。其中有形的建筑、院落、公共空间等作为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传承的物质载体,经历并记录了村落的进化、村民生活方式变迁、传统习俗、民族文化活动的不断丰富或退化等,成为延边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习俗则生动记载和反映了朝鲜族移居延边地区后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上述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笔者以此价值构成体系为基础(图四),从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两个方面对以白龙村和水南村为代表的朝鲜族典型传统村落的综合保护价值进行分析。

(一)显性价值

作为延边地区典型朝鲜族传统村落的白龙村和水南村,在村落选址时遵循因地制宜、道法自然的生态原则,充分考虑将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与自然环境实际有机契合,和合共生,并与之融为一体,从而构建起山林+稻田+村落+稻田+河流+山林的自然生态格局。此外,传统村落空间的规划布局和传统建筑等客观因素又具有对本民族的长鼓舞、手鼓舞、农耕舞、农乐舞、洞箫、米肠制作技艺、泡菜制作技艺、打糕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衍生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承载和容纳作用,为其传承和延续至今提供坚实的物质空间保障和支撑,也搭建了完整呈现朝鲜族传统村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的空间场所和表现舞台。

基于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共生性”文化生态关系模式,就需要对包括白龙村和水南村等在内的朝鲜族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环境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协同性、整体性和共生性保护,这对进一步弘扬朝鲜族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彰显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朝鲜族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作为构成村落空间形态和风貌的主体,是朝鲜族移民历史和文化传承演变的记录者、见证者,水南村与白龙村内仅存数量不多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村落当中的传统民居还具有非常高的营造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传统建筑当中,留存于世的唐代风格的木构架建筑十分稀少,但朝鲜族传统民居则较好地延续了唐代建筑的风格,俗称“矮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无论墙体(土坯墙、厚砖墙)、屋顶(草屋顶、瓦屋顶)、廊子、烟囱等建筑形态,还是穿斗式结构与抬梁式结构或两者有机结合的形式,以及“四坡式”、“歇山式”屋面都很好地诠释了唐代建筑恢宏大气,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二)隐性价值

隐性价值是指传统村落在文化层面上通过隐性方式所表达出的民族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价值追求,以及通过传统村落物质空间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达和诠释的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象。它们与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传统建筑等物质实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对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形态和环境景观具有显著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其中朝鲜族传统民俗具有传承价值和精神价值,而曲艺技艺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传统民俗的传承延续来自于朝鲜民族内部的代代相传、固守和绵延,得益于族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传统民俗的形成需要长久的历史积淀,一旦消失就难以挽回,所以有很高的传承价值。精神领域方面的民俗多为宗教信仰或民族信仰,具有较强的精神向往性。正是传统美德隐性价值作用的发挥,使得传统村落中朝鲜族家庭世代和睦友好的伦理关系和村落居民生产生活秩序得到了良好维系。时至今日,朝鲜族晚辈须在长辈用餐后方可用餐,向长辈敬酒时须双手推举酒杯,这些民族礼仪和行为方式深刻诠释了朝鲜族谦恭端庄、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文化内涵,是朝鲜族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

在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作为朝鲜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吉祥文字和图案,如长春、万寿、多孙、富贵等非物质文化形态通常布置在民居的板壁、墙壁或门窗上,体现出一种简单纯朴的民族文化心理。再如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朝鲜族炕居系统设计和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延续对增强朝鲜族传统民居适应地域自然环境对家居生活的制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火炕仍是延边农村地区朝鲜族民居建筑空间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传统曲艺技艺还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前文提到图们市水南村和白龙村所承载、延续和传承的中国朝鲜族长鼓舞、手鼓舞、农耕舞、农乐舞、洞箫、米肠制作技艺、泡菜制作技艺、打糕制作技艺等,不仅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随着当前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和扎实推动民族聚居地区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对像白龙村和水南村这样保存相对完好、文化资源丰硕的朝鲜族传统村落而言,充分挖掘本民族珍贵文化遗产价值,并将其转化乡村旅游特色文化资源加以保护性开发,对改善村落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经济收入具有积极作用。

鉴于此,笔者拟对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初步思路如下:

首先,要充分研究和深入挖掘朝鲜族传统村落及其承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让广大朝鲜族民众尤其是村落居民提高对朝鲜族传统村落特色和价值的理解、认知和关注,切实增强他们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其次,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开发传统村落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朝鲜族传统村落无论是在空间形态、建筑风貌上,还是在村落承载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其特色和价值都具有不可复制和替代性。合理适度地开发朝鲜族传统村落民俗旅游项目,打破村民收入来源单一的现状,对改善村落基础设施和延续村落传统风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形成一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良性循环机制的同时,又为村落居民子孙后代保存了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再次,有选择性的进行朝鲜族传统村落典型文化空间保护,强化传统村落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之间共生关系,构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营造传承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对村落空间形态、传统建筑格局进行行之有效的可持续性保护。

最后,充分调动和发挥包括政府、社会力量和技术专家的综合作用。提高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并加强宏观引导职能,同时,借助文化遗产保护、建筑修复和保护规划方面专家学者的专业技术的支持、将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真正让弥足宝贵的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重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当中,让具有恒久魅力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文化散发出更加光辉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朝鲜族村落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油画《村落》
Tough Nut to Crack
中韩学界对跨国朝鲜族女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KORE A 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