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写”如歌

2019-06-05崔晶

关键词:特写镜头特写专题片

崔晶

曾经被称为“电影的光荣与骄傲”的特写镜头,如今已被越来越娴熟地运用到专题片创作中。对于以典型工作做法和典型人物事迹为拍摄主体的党员教育专题片而言,恰当地使用特写镜头会增添镜头的多样化表现力,丰富片子的内蕴层次,进而实现更精彩的表达效果。有人认为,特写镜头就好比“视觉重音”,通过视觉上适度的放大与停顿来唤起观者共鸣,巧妙释放出片子的主题内蕴,为观者营造出一种“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温暖氛围。

由黑龙江省伊春市委组织部精心制作的专题片《一双大手绿荒山》(以下简称《一双大手》)叙事风格清新自然,画面表现真诚务实,将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经营所营林工人张英善四十多年来坚持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温暖呈现出来。其中,特写镜头的运用尤为突出,为专题片的表情达意画下“点睛之笔”。

精准地传达主旨意义。一般来讲,特写镜头会将拍摄主体充满整个画面,令背景处于次要地位或者隐去,这比近景能更加接近观众,便于把“镜中之意”更为直接地传达出来。如同身体中的骨骼血脉,专题片的主旨贯穿片子始终,每个环节与画面都应较好地服务主题,特写镜头尤该如此。当片子“行进”到某些关键之处,用特写镜头来定格某些场景或事物,观众的思绪也随着被牵引到“大画面”处定格,由此展开主动思考。这时,片子所要传递的主旨便自然地流露出来而被观众所感知。在专题片《一双大手》中,开篇首个画面便是一個清晰的特写——一双正在栽种新树苗的粗糙的手。这一看似简单而寻常的画面直接扣题、点明主旨,与主人公默默坚守造林工作的奉献精神呼应起来,让观者沿着主题所指引的脉络走近典型人物的动人故事。

巧妙地衔接逻辑意义。特写镜头通常聚焦的是事物的局部,随后镜头相应做出或拉或伸的景别变化,这是作为转换时空、衔接逻辑最合适不过的。特写镜头也不能盲目乱用,一定要选准时机,运用得恰到好处。在叙述内容展开前先抛出一个特写,可以是人物或事物的局部,仿佛在视觉上进行了一番“放大观察”,这样直接的视觉停留会悄然潜入观者的思绪,引领观者进行思考:这个画面究竟有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于是,观众便带着疑问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寻找答案。此时,无需多言,片子的逻辑体系已然搭成。《一双大手》一片讲述了主人公张英善响应国家号召,第一个报名参加承包造林,而且他所承包的造林任务在数量和质量上双双创造了乌马河森林经营所的造林记录,然而荣誉背后也受到了“臭显摆”“图挣钱”等各种质疑。此时,“一双大手”再次登场,用特写直接回应了观者的疑惑,并同时配上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钱不可能换回来这些树,这些树超于这个价值,也是给后人留下一片青山。”这样自然的逻辑“转场”让观者既感舒服顺畅又合情合理。

丰富地呈现心理意义。客观上,特写镜头可以拉近画面与观众之间的视觉距离。同时,在视觉放大、定格、移动的过程中,画面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也随之拉近,极易产生情感共鸣。我们说特写镜头可以丰富地释放出镜头所代表的心理意义,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呈现心理活动,二是呈现情感内涵。特写镜头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容易激发观众的心理想象与联想,在与前后常规镜头的衔接中不知不觉地将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引带出来。在《一双大手》一片的后半部分,讲到作家姜孟之在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一双手》中写道:“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画面中随之再次出现主人公的双手特写,与细腻的文字描写呼应配合,升华出对这双手所浓缩代表的奉献精神的赞美与敬佩。此时,主人公对造林工作的无悔付出以及观者对主人公情怀的由衷钦佩同时浓烈起来,孕育出饱满的感情色彩。

时抑时扬,亦卷亦舒,把握好“特写”这个“视觉重音”,定能奏出一曲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妙旋律。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特写专题片
从特写到长镜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运用探讨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关于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运用的分析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的运用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