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孤臣赤子心

2019-06-05

海外星云 2019年8期
关键词:河西吐蕃大唐

张议潮雕像

那是一次九死一生的悲壮行程。

10队使者,携带着10份完全相同的文书,从沙州(今敦煌)的各个方向出发,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各个城池,向着千里之外的目的地——长安进发。

10支队伍,穿越茫茫大漠,峨峨雪山。10支队伍中的九支,或在吐蕃武士的追击下牺牲,或迷失方向而葬身于朔漠雪窟,只有由僧人悟真领导的一支,经过整整两年的长途跋涉后终于成功抵达了长安。“节帅张议潮已克复沙瓜二州,愿与王师共复河湟故土。”从河西故地传来的报捷喜讯,让整个唐朝为之沸腾。那一天,长安城万人空巷;那一天,大明宫灯火通明;那一天,长安记住了张议潮这个名字。历史也不会忘记,张议潮与他的归义军建立的赫赫功勋。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唐代前期河湟地区相当富庶,“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阊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东西方丝绸之路的繁盛交流让河西陇右地区富甲天下。大唐的丝绸瓷器从这里走向世界,大食波斯的商队从这里走向长安城。然而,在那场注定成为华夏儿女永恒伤痛的动乱中,河湟地区也迎来了一场浩劫。

唐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及契丹、室韦、奚等共15万大军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叛军南下后,唐王朝调河西、陇右兵马入中原平叛,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进兵,而这成为了河湟噩梦的开始。

此时的吐蕃正是兵强马壮之时,他们抓住时机,迅速出兵攻略河西走廊,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至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相继陷落于吐蕃之手。当吐蕃军最后攻取沙州时,虽然沙州与唐朝的联系中断,但城中军民却顽强抗击。沙州刺史周鼎一边撄城固守,一边向回鹘求救。但救兵经年不至。周鼎召集诸将商议,欲焚毁城郭,率众东奔。部众都不同意,都知兵马使阎朝便缢杀了周鼎,自领州事,继续抗击吐蕃军。当时沙州被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处境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阎朝“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最后,“粮械皆竭”。为了保护城内兵民,阎朝与蕃将绮心儿相约,“苟毋徙佗(他)境,请以城降”。在绮心儿许诺不将沙州人民外迁的前提下,遂于建中二年(781年)出城投降,“自攻城至是十一年”。沙州军民同吐蕃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同一时期,因河西走廊被切断而与朝廷失去联系的安西、北庭二都护府也在经过了与吐蕃的长年累月的惨烈拉锯战后陷落。在长达30年的抗争后,北庭都护府(管理今新疆北疆及中亚一带)于790年被吐蕃攻占;大约在808年冬,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完全陷落,安西都护府解体。

至此,从南疆葱岭雪山到陇右金城兰州,大唐的半壁河山已尽为吐蕃所有。在陇右河西全部失守的情形下,大唐都城所在的长安城已经离唐蕃战争前线近在咫尺。763年,吐蕃攻陷长安,大肆寇掠。昔日的世界第一都市长安仿佛已成了吐蕃武士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后花园,大唐天子已不再是臣服四夷的天可汗,而是龟缩于大明宫中,被四方藩镇与吐蕃回鹘等强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笼中之鸟。“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万里西疆已然不在,如今的关中平原已经是边防的最前线。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安禄山之乱,肃宗在灵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吐蕃。”“乾元之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或为虏掠伤杀,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邻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淹没者数十州。”吐蕃控制了河西陇右之地后,采取了残酷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

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唐人百姓日夜思念故国唐朝。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仍念念不忘唐朝。

敦煌莫高窟,其内的敦煌文书保存了大量唐蕃关系史料

“自瀚海以东神乌、敦煌、张掖、酒泉,东至于金城、会宁,东南至于上邦、清水,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生为戎奴婢,田牧种作,或聚居城落之间,或散处野泽之中。及霜露既降,以为岁时,必东望啼呼。”在这风云激荡的历史时代,沙州豪杰张议潮登上了历史舞台。

秦将力随胡马竭,蕃河流入汉家清

张议潮,799年出生于沙州(今敦煌)的豪门家中。张议潮自幼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立志要驱逐侵略者,回归祖国。为实现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以自己的家产为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不断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蓄积力量,伺机而动。

吐蕃从达磨赞普在位(公元838—842年)开始,灾荒连年,“国中地震裂,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饥疫,死者相枕藉。鄯、廓间夜闻鼙鼓声,人相惊”。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达磨赞普被杀,吐蕃内部因赞普继位问题矛盾激化。在吐蕃统治的河湟地区,先是别将尚恐热野心大发,欲谋相位和赞普之位,击鄯州节度使尚婢婢,遭遇大败。而后二人相攻,河湟一带大乱,吐蕃实力大衰。在这种背景下唐朝乘机收复了陷于吐蕃的三州(原州、乐州、秦州)和七关(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

张议潮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当然,张议潮起义并非像《通鉴》记载的这样简单、容易,而是经过浴血奋战,并采取了许多战略战术,如“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才“破吐蕃之围”。在短兵相接之际,“白刃交锋,横尸遍野,残烬星散,雾卷南奔”。经过一场血肉鏖战后,一举收复了沙州。张议潮收复沙州后,即派遣使者向长安报捷,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悟真大师万里归国来到长安送达文书之事。唐宣宗听到这一喜讯后,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赞叹:“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沙州的起义一发动,立刻成燎原之势,甚至造成了吐蕃内部的大变乱。藏文史书记载,这次“初发难于康,寝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 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亦发动叛乱,并篡夺了吐蕃大权,自称为宰相 ,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沙州起义胜利后,张议潮没有停留在这首次战功上,他一方面把瓜沙作为根据地,整饬军队,发展生产,“缮甲兵,耕且战”,一面继续进军,于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进行北征,收复伊州(今新疆哈密)等地。在这一时期内,还收复了酒泉、张掖两地,“攻城野战,不逾星岁,克复两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八月,复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29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11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图籍。

唐宣宗接到瓜、沙11州图籍和张议潮的捷报后,特下诏表扬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诏令说:张议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11月,唐王朝于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瓜沙等11州,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11州观察使。

获得了大唐朝廷的赞扬和褒奖后,张议潮率领的归义军更是士气大振。从852年到859年,歸义军的战果向纵深方面扩展。先前收复的11州土地,很多都只限于州府和附近土地,州内的广大土地仍被吐蕃控制,骚扰不断。在这七年间,张议潮亲率士卒,转战于陇右东西,征吐蕃,扫回鹘,真是“汉军勇猛而乘势,拽戟冲山直进前。蕃戎胆怯奔南北,汉将雄豪百当千!”

经过多年的征伐,瓜、沙、甘、肃诸州的收复,吐蕃军队节节败退,最后集中于姑臧(凉州)。凉州是北朝、隋唐以来的河西重镇,唐朝前期一直是横断吐蕃和突厥的河西节度使所在地。吐蕃统治时期,又是统辖河西东部的大军镇驻地。如果凉州仍在吐蕃手里,那么张议潮所提出的收复河西东部及陇右数郡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河陇地区,张议潮便从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八月率军开始东征凉州吐蕃。

张议潮对各族人民一视同仁,有力地团结了在河西走廊的各族人民。而这支东征军由汉、吐蕃两族士兵组成,共计7000名士兵。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战斗,归义军“分兵两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和,昏雾张天。”两军对阵之时,归义军人人置生死于度外,”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在血腥的死斗中,大唐精神重新焕发了光彩,吐蕃军终于支撑不住,“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50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吐蕃军虽然遭到很大的打击,但是毕竟是强悍的敌人,归义军人数少,也没办法一时全部消灭,于是这场残酷的战争足足拉锯了三年。经过三年的血战,公元861年,张议潮终于攻克凉州。归义军的赫赫兵威震撼了周边势力,吐蕃酋长、回鹘领袖纷纷来降,866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庭州后投靠归义军。

至此,“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庭、西、伊、瓜、沙、肃、甘、凉、廓、鄯、河、岷、兰13州,尽数回归大唐版图之中!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唐王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这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政治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焚却蜀书宜不读,武侯无可律余身

河山收复了,但晚唐朝廷已无力再去亲自治理河湟地区,于是,张议潮便又承担起了治理一方的重任。

张议潮将军统军出行图,莫高窟第156 窟

内政方面主要是恢复或改变旧制。首先取消了吐蕃时期的部落———将制,重建唐前期在这里实行过的州县乡里制。与此同时,张议潮还仿照内地的军政体制,设置了与中原藩镇一样的文武官吏,恢复了相应的一套文书、行政制度。

其次,废除吐蕃时期的户籍、土地、赋税制度。重新登记人口、土地,编制户籍,制定赋役制度。归义军时期的户籍,除注明人口情况外,还注明了各户土地亩数与分布情况。针对当时沙州荒田闲地较多的特点,张议潮还实行了请田制度,即允许百姓向归义军衙门申请耕种荒田闲地。对于百姓之间自愿对换土地,调整土地位置,官府一般也予以批准。

在对外关系方面,张议潮主要是以瓜、沙为根据地,对外征讨,扩大战果,巩固归义军政权对河西的统治。张议潮在没有唐王朝帮助的情况下,领导河西人民与周边的吐蕃、回鹘等势力进行长期的斗争。归义军为了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骚扰、劫掠,仍然进行着非常艰巨的斗争。《张议潮变文》中所说议潮“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奴,不曾暂暇”,就是当时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

正是张议潮领导的沙州起义及其战果的不断扩大,河西地区才得以克复,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对于他在河西重振大唐声威的业绩,人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堪称英雄盖世之功!当世之时,世人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赞扬张议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潮在长安的兄长张议潭去世,已经69岁高龄的张议潮离开沙州,前往长安。这是张议潮兄弟为了表示自己对大唐的忠诚而做出的决定,“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张议潮入朝后,唐朝授议潮为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职列金吾,并赐给田地宅第,可以说给了他很高的礼遇。

张议潮入京后,他的河西职务交给了他兄长张议潭之子张淮深。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张议潮卒于长安,享年74 岁,从而结束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渠滥水泉花巷湿,日销冰雪柳营春

唐朝,是一个充满了昂扬向上的黄金时代。李药师的千里破突厥,再扫吐谷浑;侯君集的四下逐吐番,一战平高昌;薛仁贵的三箭定天山;徐茂功的百万吞高丽;王玄策的传奇饮马恒河畔,信安王的逍遥围猎契丹原;哥舒翰的月夜带刀夺九曲;高仙芝的冰山万丈下勃律。即使到了藩镇割据,民不聊生,四方扰攘,海内鼎沸的王朝末年,在混乱之中,我们仍会不时惊叹于这个伟大时代走向终结时的铮铮风骨。在唐朝走向崩溃前夕,唐朝对南诏、吐蕃、回鹘仍然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回鹘乌介可汗、吐蕃宰相尚恐热先后被杀,其首级也被传首长安。而唐末最能代表这种“九世之仇犹可雪耻”的大唐风骨的,也许莫过于收复十三州河山的张议潮与他麾下的归义军。

张议潮所具有的,是从唐初传承而来的唐人精神,璀璨迷人的大唐,吸引世人的除了诗和远方,还有张议潮,悟真大师,还有那九路没能留下名字的信使,还有那千千万万为家园而战的归义军将士。

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荣耀,他们传承的是一个民族的坚忍不拔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摘自“丝路遗产”公众号)(编辑/小文)

猜你喜欢

河西吐蕃大唐
心胸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访襄阳大唐影视城
河西玉米分级卖
河西玉米分级卖
大唐VS吐蕃:谈判拼实力
西安大唐不夜城灯光璀璨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开拓万里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
遭遇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