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9-06-05巫幸兴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教育现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巫幸兴

摘要:本文基于转型时期,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并详细说明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立足特色化社会主义新环境、结合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目标、借助校园特色文化等新载体、构建科学完善教育联动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及针对性,促使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基本原则和目标;有效路径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5.00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5-0039-04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交流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培养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宣传者以及践行者。”强化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各大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基本任务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与任务。怎样有效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转型时期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转型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一)核心价值观并未完全认同

许多大学生对我国特色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背景有所了解,也可以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对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也同样有所理解。但也有某些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结构改变、利益关系改革、多样性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无法端正学习态度,在基础理论上敷衍了事,从而出现了政治信仰不坚定、评标标准不明确、功利主义严重等问题。

(二)主渠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从有关调查来看,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常采取的是课堂教学方式,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对自己有着重要作用,愿意主动听讲。但现实效果却并不理想,超过40%的大学生表示,思想政治课程无法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存在强制性灌输的现象,教学内容過于枯燥无趣,无法产生共鸣。并且,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问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少师生互动,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充分说明,在高校并未充分发挥出主渠道的积极作用,还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模式。

(三)实践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相关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有35%的大学生表示可将个人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但可以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个人言行的大学生,却仅占17%;更有3%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足以表明,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社会实践高度重视,但实践却停留在形式上,在学生需求、内容设定、费用保障、鼓励因素以及评价体制等众多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四)教育载体运用效果不佳

从调查中能够看出,目前大学生对某些网络信息无法进行准确判断,网络文化的隐藏性和虚拟性特点,削弱了广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主体意识,逐渐让他们过于注重自我中心主义。高校应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强化校园网络建设,制定不同的网络舆论指导制度。并且,高校目前过于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同时还存在过于娱乐、内涵缺乏等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科学统一的规划方案。

二、转型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

高校培养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方向性准则、对象性准则以及创新性准则。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等,决定了各大高校是在党引导下的高校,必须要始终坚持走我国特色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宗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当代大学生,应注重这一群体在价值目标选择中的具体层次,按照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科学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内容,使其不仅能够符合党与国家的体制政策要求,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能一定程度地契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价值目标体系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筛选中,要具有先进性、引导性以及导向性等特征。转型时期下,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尤其是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模式以及生产方式,让教育教学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压力和新挑战,教育创新的问题已经摆在眼前。

(二)主要目标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可划分成三个层次:其一,大学生意识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提升。即具备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素养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具备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我国特色化社会主义集体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其二,大学生公民意识,即具备正确的民族思想和文化认同,具备广阔的全球视野和爱国情感,能够理性看待我国特色化和世界对比,深刻认知我国现代化建设,客观看待西方世界。其三,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培育,即具备优秀的民主意识、公德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可以正确看待自身责任与使命,主动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事业进行结合,不仅要有远大理想,还要脚踏实地,在努力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进步。

对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建设要重视三个层面:其一是国家层面中的思想形态价值体制,不同性质的国家以及相同性质的国家各个发展时期,其主流思想形态的价值体制所具有的各种特点,这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其二是社会层面中的主流价值观念,即社会发展到特定时期,所提倡、抛弃、鼓励以及反对的具体内容,是社会现实情况的风向标。其三是个人层面中的价值认可、价值抉择以及价值行为,在高校中则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爱情观念、职业观念、消费观念以及交际观念等,是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起点和终点。

三、转型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立足特色化社会主义新环境

首先,立足伟大跨越和民族复兴的全新环境。我国特色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是逐渐走向富强,充分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和民族复兴的全新时代。富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要求,根本原因是由于富强既是几千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近代历史沉痛教训的深刻检讨,更是我国党成立后始终坚持的追求,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观念的根本要求。我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主要任务就是国家富强,习近平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人应始终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望作为自身努力的目标。”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望包含了健康、教育、收入、医疗保障、生活环境、安全、居住条件、精神生活等。这些都是要在物质全面发展、国家富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追求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坚定我国特色化社会主义集体理想是完全统一的。社会主义时代的全面发展和高度建设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基础保障条件。转型时期我国特色化社会主义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众多新要求。转型时期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要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紧紧抓住全方位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这一核心点,从校内师生对高等教育的期盼,尤其是大学生的美好愿望出发,重點解决高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政治参与、文化素养、生态教育等多种需求,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将富强这一价值理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提高广大学生的责任感。

其次,立足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展现出的强大生机与活力的全新环境。转型时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中国所展现出的强大生机与活力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广阔土地上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包含了两方面的基础要求。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高校培养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尊重人类社会的进步规律,坚持以科学的基础理论为引导,全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沿文化,推动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同步发展。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和发展于我国,因此,其必须立足我国现实情况,从我国实际出发,彰显中国特色。从这一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单纯作为思想形态和常规意义中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体系,而是充分体现我国特色化的价值体系。将中国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方法及观点进行充分整合,将中国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常规性原则深入整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采用当代大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熟悉的语言,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结合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目标

首先,“四有”教师培养“三有”新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培养有担当、有责任的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接班人”的发展要求,鼓励当代大学生要成为“有理想、有本事、有担当”的新青年,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使命。两个一百年的拼搏目标的进程中,高校和广大教师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教师的个人理想信念能否坚定、道德素养是否优秀、专业知识是否稳固渊博,将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目标追求、价值理念、学习成绩以及集体精神。高校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人才的培养,也就是基础在于教师,培养时代新人主要是要拥有“四有”教师。高校应始终将教师个人品德以及师风建设作为重点,引领教师以德立学、以身作则,树立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注重学术自由和学术严格规范的有机结合,贯彻并落实“四有”教师的基本准则,切实履行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者和指导者的根本责任。进一步深化人事体制变革,优化招人用人环境,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实行“四个服务”政策、积极促进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全面营造舒适、安心、稳定的教育环境。

其次,以学生为核心,实施教育供给侧结构变革。高校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核心,满足广大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扩展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供给,改进教学资源配置,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教育选择和平台。高校教育中的供给侧改革,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树立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格局观,要将终身教育思想作为基本导向,以学生个人成长发展教育和持续性教育为基础,在终身学习、共享学习以及全民学习的全面开放性教育体制中,实施科学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现实要求,利用教育制度改革,通过教育信息化、网络技术等多种教育形态,开展教学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的充足供给。高校教育中的供给侧改革应重点体现以下两点:其一,应提高教育供给端口的整体质量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加靠近学生的现实诉求、素质要求、成长要求以及能力要求,真正做到能够满足学生特色化成才需求的同时,又能对接将来的社会需求,立足广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长足发展。其二,要拓展教育供给侧结构,按照学生个人爱好与心理特点,丰富教育资源、研发网络课程和资源、转变服务方式、优化考核评价供给结构,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育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将成绩的评测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各个环节,都能深切体会到自由、公正、公平及法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按学分划分成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教师为引导原则,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以获得更多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借助校园特色文化等新载体

首先,特色校园文化、思想产品有效滋养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载体变革,主要指的是要大力研发符合转型时期需求的特色化校园文化和思想产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成含有当代氛围的特色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特色化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的构成部分,它的教育和实践都需要文化的支撑。将传统优秀文化加以创新性转变,使其和转型时期的现实文化相结合,为文化育人、创新育人提供良好服务。将传统优秀文化蕴藏的深刻道理、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爱国情怀、人文精神等,根据赋予全新的内涵、形式,进一步拓展、丰富、规范以及完善,在基于转型时期新要求的同时,积极创新并建设特色化校园文化,尤其是具有当代气息,体现改革创新、群众为核心的网络校园文化和先进人物事迹等,引领广大师生不忘初心、传承经典、汲取外来、学习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从而使大学生在转型时期的全新形势下,积极爱国、认真学习、诚实守信、团结有爱。

其次,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平台。利用网络的创新驱动、衔接顺畅来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课程、党团组织、双创教育、校园文化、网络教育、特色社团协同育人工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其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翻转课堂、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课堂与网络教学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课程主场域、主渠道的积极作用。其二,深度挖掘校园正能量故事,以教师示范为引导,发挥榜样模范作用,传递正能量。其三,开发高校历史、校训及精神,革新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网络文化,利用微信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环境的良好熏陶作用。其四,建设弘扬正能量的网络教育课堂及相关网站,以校园网络为支撑,发挥新媒体的正向引领作用。最后,则是成立特色社团,通过特殊节日,以演讲、微视频、基层宣传、辩论等形式为载体,鼓励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成个人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觉行为养成作用,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实施下去。

(四)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联动机制

构建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以及校园网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台,构成院校领导、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课程教育部门、宣传部门、校园团委会、学生处和附属院校联动特色化高校文化,共同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紧抓价值观培养、课堂培养、文化培养與实践培养的基础环节,逐渐完善特色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监督制度。构建和转型时期对接的教育部门联动机制,着重体现转型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的三个重要环节,即其一,深度挖掘与推广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型时期特色化校园文化。其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带头作用。其三,利用不同有效载体,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当代大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重视推广教育、示范引导以及实践养成整合在一起。

四、结语

转型时期我国将开启全新的征程,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高校必须要精准地把控转型时期自身育人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崭新环境、目标和途径,努力推动高校自身的内涵发展,全方位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真正实现依法治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广大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将其内化成个人核心价值观,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进行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教育现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