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与价值研究

2019-06-05王培信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网络文化实现路径

王培信

摘 要:在阐述高校网络文化概念及主要特点的基础上,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思政教育文化环境、革新思政传统教学模式等方面,重点探究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与价值。进而提出实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与价值的有效路径,旨在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004-03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化,并且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来说,网络与校园文化之间必须相互整合,才能构成与众不同的高校网络文化。这种崭新的文化,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导向性影响。对此,怎样正确引导高校师生正确认知并且实现高校网络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是当前各大高校应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1.网络文化的概念

高校网络文化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当代大学和教师为主体,具有时代特性的一种智能化文化、集体文化以及信息化文化,其是网络与校园文化相互结合的一种全新文化。高校网络文化包括精神文化、体制文化与物质文化三类。其中精神文化指的是广大师生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学习、休闲、工作等活动所构成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精神层面上的总和,比如网络流行语、网络视频等。体制文化指的是广大师生在网络空间活动中所构建起的网络管理体制、行为规范等,比如高校网络管理机制、网站监控体系等。而物质文化则指的是学生与教师所用的网络基础设备与设施,一般针对的是实物性质的产品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比如智能手机、iPad等。

2.网络文化的特点

其一是虚拟性。网络将人们的活动从以往的物理空间移动到了虚拟空间中,利用先进的技术让人们在全新的虚拟空间进行沟通、获取相关信息,人们所产生的种种网络行为同样也是虚拟的,彼此之间所构建的关系也属于一种虚拟人际关系。高校网络文化主要以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存在,也就是变成了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来保存和传播。

其二是平等性。在网络空间中,不涉及权威、核心、等级关系等,文化空间向整个世界开放,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权利,人们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真实想法,人人地位平等。

其三是互动性。在高校以往的校园文化宣传中,由于水平能力的不同,使人与人间的沟通产生了较大的障碍。而高校网络文化弥补了传统校园文化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沟通双方没有心理压力,真正做到从人机互动到人人互动的转变,这种互动范围更广、频率更高。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与重要价值

1.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价值观念指的是大学生对客观事件的含义或是重要作用做出的评价及筛选指标。其对学生个人意识及行为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1]。高校网络文化当中的正向信息会极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网络文化中的负面信息对他们价值观形成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高校网络文化过于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这会让大学生过分重视自身的独特之处,追求与他人不同的价值观。此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开展文化思想形态渗透,倡导西方文化价值观,这对当代大学生原本的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进程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其能够避免不良文化的宣传与影响,减少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让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不良文化的消极作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抵抗力。与此同时,网络文化的建设也是弘扬高校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各种积极健康信息的传播,能够更好地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民族繁荣的灵魂,如果没有创新,国家将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中。”[2]高校网络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创新校园文化的过程,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性发展,因此就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活动,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双创”能力。高校网络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及创新成果,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知识水平,不仅为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前沿的方法与经验,同时也为其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此外,高校网络文化自身的交互性及平等性等特点,能够让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由、轻松地进行沟通交流,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致,促使他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相关创新活动中。总而言之,高校网络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增加学生更多的创新经验,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有利于优化思政教育文化环境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构成及发展的,思政教学活动也是在相应的环境中开展的,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的构成、发展及思政教学活动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中,构成了高校网络文化,而网络文化在拓展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也无形地将某些不良网络信息带入到了高校中,比如暴力、迷信等,这些负面消极的文化将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对高校校园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实际上也是在积极转变、优化校园文化,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能够让广大教师充分运用高校网络文化当中的正能量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将不良因素转变成积极因素,从而创造出满足培养优秀人才所需的文化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让文化环境来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4.有利于革新思政传统教学模式

高校以往的思政教学模式通常以课堂教学、基础理论学习以及开会交流等方式为载体,并以基础理论灌输为教学方法,利用完善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构成社会所需的思想道德品质,这种教学模式属于经典的改造式思政教学模式[3]。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广大学生在性格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同时也忽视了教学评价与及时反馈等环节,无法有效地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随着高校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网络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应用到日常思政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即网络思政教学模式。该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反馈的模式,学生可利用网络直接与教师在线交流,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并且教师还能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按照所反馈的信息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网络具有互动性、平等性等特征,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上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也可利用网络更加深入地了解每名学生,以此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思想问题,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并为思政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实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与价值的有效路径

1.以平台为基础,建设网络育人新阵地

首先,应增强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及公信力,促进高校自身网络建设。高校应积极顺应当代大學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及用语习惯,在网站设计风格、视觉设计、页面内容等方面充分满足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同时,还要注重官方信息发送的权威性,必须要实现网络与现实的高度统一,在观念、制度、行为等维度上树立足够的公信力。其次,应依托网络新兴媒体,构建高校新媒体平台。积极抢占以微信、微博为主的社交网络媒体阵地,建设以院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账号为龙头,以二级院校官方微博、微信联动账号为辅助的网络矩阵,全方位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最后,应基于大数据,革新高校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推动数字图书馆、网络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及微课等多个项目的建设,大力开发教育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以及心理危机有效干预系统,充分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以及科学化,增强大学生对高校网络的依赖性。

2.以德育为要点,彰显网络育人新风气

首先,应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思想道德意识。设立与网络思想道德养成有关的课程,重点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辩论来引导广大学生对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追求,利用网络道德经典案例研究,纠正大学生的错误道德认知。同时,通过创建网络在线聊天室中的矛盾场景,培养大学生的宽容心。其次,应进一步促进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实践路径的多样性。利用组织网络道德专题演讲、主题讲座,引导广大学生理性地看待并使用网络,积极主动地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内容及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发挥朋友长辈的示范作用,构建良好的习惯养成环境,通过参与网络文明推广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最后,应重视并加大网络道德管理力度。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加大实名制宣传力度,扩大其推广范围,真正实现网络空间的依法管理。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对网络违法行为严加惩治,培养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守法意识。

3.以内容为核心,构建网络育人新体系

首先,应增设网络文化专题栏目,奏响网络育人的主旋律。针对政府部门及社会大众的关注热点,加强时政宣传与推广,例如开展学习教育主题、文明建设主题等活动,以及学习并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等。按照高校自身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深入探索更多的网络新闻材料,充分体现出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科学探究、社会公众服务、文化继承与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果。其次,开展网络文化专题活动,全面弘扬正能量。在重要时间节点强化网络推广工作,比如根据新生开学、毕业季等,组织网络专题教学活动,积极宣传高校精神。根据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焦点,举办高校网络文化节,组织网络专题竞赛、专题展览、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最后,应鼓励网络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以此来强化其感染力。高校应大力支持广大师生自主设计独特且有韵味的网络文化产品,积极开展文化宣传及日常服务等各项工作,丰富师生网络文化生活内容,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及感染力。

4.以团队为依托,铸造网络育人新力量

首先,应挑选并打造网络名师。在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团委部门、二级院校、学生部门、网络管理部门等设定网络新闻发言人,挑选优秀教师、学术权威人士来担任网络名师,挑选基础理论能力较强、善于利用新媒体的教师来担任网络评论员,要求他们做网络舆论的评审员及辅导员。其次,应加强学工团队网络育人功能。在团队构建方面,相关职能部门与二级院校始终要站在官方立场上,发挥核心指导作用,而辅导员以及网络工作人员是高校与学生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必须要将管理、教学与服务等工作向网络空间拓展,真正实现重大舆论事件的及时处理。最后,应培养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精英。构建院校两级校园网络文化工作中心,挑选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针对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网络技术开发、网络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方面展开相关工作,加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培养力度,通过“羊群效应”来促进公众议程转向舆论议程。

5.以形式为重点,体现网络育人新形象

首先,应重视出场形式,加强话语转变。在草根话语、新潮话语、屌丝话语等较为流行的网络空间,主流思想形态必须要顺应当代大众的接受习惯及相关规律,从政治话语逐渐转变成大众话语,从理论话语逐渐转变成生活话语,以高校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交谈,这样才能够在多样性的网络文化角逐中充分赢得自身的话语权。其次,应重视情感的认同,努力在内容上追求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情感的远近会直接影响到接受与排挤的整体程度,对此,内容是否足够新颖,是否能够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将直接决定着最终的传播效果。最后,应重视利益诉求,着重解决现实问题。利益是意识的重要前提,没有利益的需求,会让思想形态失去存在的支撑。这主要是因为当意识离开利益,便会使人陷入窘境。解决思想形态方面的问题,关键是要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与立场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满足他们的需求。

结束语

高校网络现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成为广大师生思想文化活动的全新场地。高校应在全面了解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深刻意识到其育人的功能及重要价值,进而才能够构建一个相对安全稳定、具有吸引力及影响力的网络教育平台,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促进广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宾.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功能及其优化策略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7):44—45.

[2]段溢波,舒国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价值困惑、供给机制及实现路径[J].中外企业家,2017(13):179—181+187.

[3]王勋,王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7(5):46—49.

[4]王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11):15—16.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网络文化实现路径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