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暖的小火盆

2019-06-04杨世明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火盆木炭上学

杨世明

到了天色迟亮而寒冷的冬季来临时,隐藏在洱源县西部莽莽群山深处的炼铁峡谷,总是被黑惠江上升腾起如牛奶一样的浓雾笼罩着,但阻挡不了方圆七八公里外各村各寨的孩子们相约结伴上学求知的热情。

各村寨里原来都有学校,但只是教学点,孩子们就近上学只能读到二、三年级,就要跑到七八公里以外,位于黑惠江畔的中心完小就读中、高年级了。那时没有通往学校的公路,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学校没有学生宿舍,也没有学生食堂和取暖设备,学生只得每天包一盒冷饭,提一个自制的小火盆去上学。那怎样自制小火盆呢?找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小铝盆或小瓷盆,用锋利的钢钉在盆底扎满通风眼,再在盆沿的三等分处分别打穿三个小孔,用二尺多长的三根铁丝分别穿入孔中拧紧固定好,最后把三根铁丝的另一头扭紧在一起,并顺势做个提柄。这样,一个小巧的火盆就诞生了。

公鸡叫过头遍后,上学的孩子在父母或祖父母的催促下,睜开惺忪的睡眼,立即穿衣起床,到简陋的厨房里舀上一盒苞谷面面饭,或大米和着小麦面冷饭,再加上头天晚上预留的一些冷菜,还有几团香辣的豆瓣酱或油卤腐,就算是一天的早餐了。再将自制的小火盆取出,放入一些母亲烧火做饭时闷制的木炭,再用松明子引燃,并让其慢慢地燃烧……

一切准备就绪后,将饭盒塞入帆布书包里,斜背在身上,一只小手提着火盆,另一只小手提着备用的木炭,借着火盆发出的微弱亮光,小心翼翼地摸出大门,然后大声呼喊,约上左邻右舍同样提着小火盆的同学们,一起浩浩荡荡地向黑惠江畔的中心完小赶去……以放射形分布且连着完小的几条曲曲折折的上学小路上,孩子们每人不仅背一盒冷饭和一包书,还提着一个小火盆,像一只只萤火虫,一个跟着一个。小火盆里发出星星点点的亮光,又像一条条长长的火龙,在冬天的晨雾里忽闪忽现,成了炼铁峡谷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逢寒冬腊月的早晨,四五十个小孩子,四五十个小火盆,还有不知用了几代人而磨得油光可鉴的二十多套双人课桌椅一起拥挤在没有门窗或只有窗没有门的教室里。虽然教室里总是炭灰飞扬,炭火四溅,有时还烟雾缭绕,常常让老师无法开展教学。但当听到校园外寒风呼号,看到教室外白霜满地,又看看孩子们身上单薄的衣服及被炭灰涂抹成花猫式的小脸蛋时,老师也只是关切地对孩子们叮嘱道:“别把衣裤烧着了。”直到那呛人的烟雾或炭灰飘飞出教室后,才继续给孩子们上课。

那时学校里学生没条件吃早餐,每天上午只是上一节早读和两节正课,刚好十点,便可放学吃饭了。一到上午第二节正课开始,不少学生就会把预备的木炭加入火盆中,等到烧得正旺的时候,就把从家里带来的那盒冷饭放在火盆上开始加热,一到下课放学就可以按时吃到热饭了。有些同学的火盆较大,所装的炭火充足,还没等到下课,铝饭盒里就散发出一股股饭菜的香味。对于这种情况,老师都极为宽容。除了提醒注意安全外,有的老师还故意深深地吸一口气,幽默地说:“我的鼻子也去做客了。”引得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让原本担心被老师批评而紧张的情绪一下子放松下来。

在缺衣少裤而学校又无取暖设备和住宿条件的四十多年前,我和同村的小伙伴们就这样在老师们的宽容和善意提醒下,提着一个个小火盆,热着一盒盒冷饭菜,快乐地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冬。

四十多年后,在党委、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炼铁峡谷各村寨里的学生已经不需要像当年我们上学那样,再提个小火盆了。方圆七八公里外的村寨都修通了平坦的水泥公路。学校建起了学生宿舍和食堂,每顿可提供热乎乎的饭菜,还有免费的营养餐。此外,学校还配备了自动热水房,全天候提供热水供学生使用。

那些祖父辈们当年使用的小火盆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了那一辈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猜你喜欢

火盆木炭上学
为什么不能在封闭的房间里烧炭取暖?
祖母的火盆
温暖的记忆
柴与炭
落雪的夜
上学啦
妈妈的火盆
火盆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