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方志水文的立体记述

2019-06-04陈齐金

黑龙江史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东阳市南江阳江

陈齐金

(《东阳市志》编辑部 浙江 金华 322100)

地方志记述水文,只有突破平面记述方式,构建立体记述框架,才能科学反映水文变化的内在规律,更好地为防灾抗灾与水利建设服务。

古代地方志将记述水的部分称为“水文”。文者,纹也,指彩色交错的图形。古代方志中的水文,就是记述江河湖泊在土地表面相互交错的平面状况。主要内容有:河流发源何处,是何名称,流经哪里,哪些支流,河长几里,何处出境;湖泊位于何处,多少面积等。新中国第一轮修志,差不多也都沿袭旧志方式记述水文。由于科学进步、经济发展,第二轮所修的方志普遍在“自然”部分添加了“水资源”一章,增添降水量、径流量、入出境水量等记载,在“环境质量”部分增加“水质”等内容,通过方志让人们了解本区域水的基本情况,在本地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哪些努力,让水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强化方志的“资治”作用,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即便如此,许多地方志对于水文的记述还停留于平面记述的层面上,没有提升到立体记述的高度上来。《现代汉语词典》对“水文”的注释是:“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1)水只有处在高低不同位置上才会发生变化与运动,而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式本身是立体的,所以现代方志的水文部分,不仅应该标明江河湖泊的长度、宽度、面积,更应标明水位的高低,充分表现由于水在地球的海拔高度不同,带来的灾害与可起的作用也大不相同。如实记述地球上水的客观情况,构建水文立体框架,才能科学反映水的变化规律。

一、地形高度影响地方气候

一个地区的地形高度影响这个地区的降水量。

浙江省的磐安县、东阳市、义乌市处于金华市东部,隔台州市与东海相望,地势东高西低。东阳江发源于磐安,流经东阳、义乌,汇入婺江、兰江,通向钱塘江。这个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时,暖湿气流越山时被强迫抬升,产生凝结效应,所以,这地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降水量也跟着增加。东阳市境内有中、南、北三条山脉由东向西延伸。中条山、北条山之间有东阳江(俗称北江)流过,中条山、南条山之间有南江流过。东阳东高西低的地形,容易触发西北气流抬升。每年自3月开始,进入春夏潮湿时期,东阳市西面的金衢盆地有时会聚集积雨云,当强冷空气入侵时,积雨云产生“飑线”并沿着地形低洼的山脚往东部横扫过去,加上东阳境内的大小几个盆地的底部都西宽东窄,再经山弄连通,强对流空气穿过时,形成峡管效应,积雨云越聚越多,气流越聚越强,就形成了伴有强降水、雷电、大风、冰雹、龙卷风等的强对流灾害天气。气流越往上抬升,风力越大,降雨量也越大。3月至9月经过这地区的台风往往形成于浙江省东南的海面上,台风夹带着大量温暖的积雨云从台州市、温州市上岸,冲向被称为“浙江屋脊”的大盘山脉,随着地势增高,积雨云遇冷凝结成暴雨,向下倾泻,翻越“屋脊”之巅,到了背风的斜坡,雨量才逐渐减少。所以,这个地区的大量降雨集中的强台风与强对流天气,更加剧了地势高低山区的降雨量的强弱变化。

就东阳市而言,大约是地面海拔每升高100米,年降雨量就增加35毫米。磐安县大部分是山区,地势又高,每年平均降雨1551.8毫米;东阳山区面积比磐安少,地形比磐安低,每年平均降雨量比磐安少了近百毫米,只有1456.6毫米;义乌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部及西部多为低洼平原,每年平均降雨量比东阳又少了50多毫米,只有1403.1毫米。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来看,浙江省全省是2100立方米。磐安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261立方米,是全省的2.5倍强,属于富水县;东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269立方米,只有全省人均占有量的60%;义乌更少,只有1191立方米,只有全省的56.7%。东阳、义乌都属贫水县市。再加上义乌、东阳的暂住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就更少了。

一个地方的地势、坡度也决定了这个地区水灾频率与强度。

磐安是山区,山高水陡。东阳江发源于海拔929米的磐安县岭干村龙葱坞尖,在磐安县境内的干流长33.95千米,落差800多米,坡降为23.6‰;南江发源于磐安县安文镇花溪村的陈华坎,在磐安县境内的干流长25千米,落差685米,坡降为27.4‰。(2)天下大雨,水流急泻而下,所以磐安的洪水来势凶,去势快。强降雨带来的灾害除了即刻冲毁房屋田地外,还有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1993年版《磐安县志》记载1922年壬戌洪灾(1922年的干支纪年是壬戌年,故称)说“六月十四,飓风大雨,洪水大发,廿一日如故,全县成灾,为近百年最大水灾,共溺死555人,塌房19000余间,坏房26800余间,冲毁田地7600余亩,桥梁堤岸无数。(3)”

东阳江流到东阳与义乌交界处的吴山村附近时,海拔只有67米。东阳江流经义乌境内的地方大多是平原,河道坡降在0.4‰与0.67‰之间。受台风或强对流天气影响时,磐安与东阳的洪水沿着陡峭的河道冲到义乌,会在义乌形成潴积,所以义乌洪灾的主要表现是水位猛涨,淹没城乡。2011年版《义乌市志》记述1922年壬戌洪灾说:“民国11年六月中旬,大雨、中雨连绵40余天,山洪暴发,义乌江水位猛涨。自8月6日(农历六月十四)起,一个多月内洪水连续涨退7次,其中5次特大,沿江称‘五过头’,皆漫入江边村舍,其中 3次高过楼板,每次涨落持续约五六天,沿江一带村庄田野完全没于汪洋之中。”还举例说:“江东街道下湾村200余户,逾半墙壁冲毁坍塌,仅存房架。”(4)

同样的壬戌洪灾,1993年版《东阳市志》是这样记述的:“民国11年8月6日、8月13日、8月31日,飓风大雨,洪水猛发。南江岩下段最高水位96.3米、洪峰流量4180立方米/秒,溺死555人,塌房1.9万余间,坏房2.68万余间,冲毁田地7600余亩,桥梁堤岸毁坏无数。”(5)

仔细分析三段记述,尽管壬戌洪水给磐安、义乌、东阳带来的灾难都十分惨重,但表现是不一样的。在磐安的表现是“冲毁”;在义乌的表现是“水位猛涨”“漫入江边村舍”,当时的民房大多是坭墙,大半坭墙倒了,“仅存房架”。而壬戌洪灾在东阳的表现不一样,磐安飞速而下的洪水,在东阳境内形成潴积,潴积的洪水又顺着仍显陡峭的地势向下急冲,造成更大的危害。1922年9月4日《申报》报道东阳壬戌洪水说:“今特将调查所得者,书后以告:安田一村,居民房屋均被冲毁,屋连后檐者仅有三家。安田下后街庄全村覆没,仅剩一家,当水势猛烈时,阖家老幼均避居屋顶,随波逐流,屡浮屡沉……”也就是说,同样一场洪灾,东阳在4180立方米/秒流量的洪峰剧烈冲击下,有的村庄(如后街庄)差不多全部被冲毁。就连安恬这样的大村庄,也是全村基本冲毁,“屋连后檐者仅有三家”。质量差的房屋当即冲垮屋架拆散,牢固一点的连同屋架被冲走,就不是义乌那样还能“存屋架”了。据《东阳县志》等资料有记载的特大洪灾,清朝268年间就有45次,民国37年之间就有14次。所以就有“东阳两条烂肚肠,杀人不用枪”之谓。据卢梦开先生对东阳江江畔村庄卢统计,自从宋淳二年(1242)起至 2003年的 761年间,在卢村有据可查的大水灾就有82次之多,平均每9.2年遭受一次;至于小水灾,则每年平均要发生3至5次之多。遭遇大水灾的时候,全村房屋遭淹,田地被毁;小水灾时禾苗无收,庄稼被冲走,村民逃荒要饭,流离失所,不乏其人。(6)

可见,只有科学掌握水所处的地势高低,才能探索水文变化的规律,理清水灾的来龙去脉,进而有效地防灾抗灾。

二、立体水文影响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的建设更要依据地形地势,选择合适地点修建蓄水、灌溉及防洪的水利工程。

磐安是山区,降雨量大,有较多的山坞和窄口可供建造水库,但由于山峰高,河床陡,溪流纵横,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即使建成水库,库容也不大。即便每年有10.85亿立方米的河川径流量,也马上顺着山沟流走了,到2005年底止,只修建了五丈岩水库一座中型水库,全县可利用量只有32.9%。

据 1984年调查,义乌由东阳江、南江、吴溪等河流入境的水有15.08亿立方米,加上降落在义乌境内的雨水,义乌径流量无疑比磐安、东阳大得多,但由于义乌山区相对较少,可以利用建造水库的地方不多,所以建造水库也有困难。由于地势低,东阳江、南江的河道在义乌境内坡降分别是 0.4‰与 0.67‰,(7)水流不容易利用。所以可利用的水远远不能满足义乌人民的生活、生产需要。义乌曾多次想借东阳的地方修建大型水库为义乌所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东阳却有得天独厚的建造水库的有利条件。

东阳江在横锦以上的河段坡降3.6‰,又有横锦村附近的窄口适宜建造水库大坝;横锦水库坝顶高程为174.50米,大坝高57.5米,也就是说,大坝出水口的高度比东阳江流到义乌的出口高出五六十米,横锦以下坡降1.38‰,(8)合适的坡降适宜修建渠道,可以把水送到水库下游的东阳北乡大部分镇乡,用作农户家庭用水、工业用水与农田灌溉。

南江在水库大坝上游的坡降为8.6‰,岭脚村附近的窄口也适宜建造水库大坝;南江水库的大坝底高程有163米,大坝以下的坡降为1.33‰,(9)修建渠道可以把水送往水库下游的东阳南乡的大部分乡镇、村庄。

从磐安东北部流下2.20亿立方米的水,由于东阳横锦水库修成,全部成了可利用之水;从磐安西北部流下的约2.12亿立方米的水,汇入南江水库,也就成了可利用之水。所以东阳水资源利用率就大大提高。不仅为东阳人民,还为义乌城市供水作出贡献。

三、无视水文立体后果严重

当然,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还应把自然、社会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掌握水文变化的规律,让水服务于人类。我们把降水量作为东阳水利建设的“天时”条件,把水位、坡降作为东阳水利建设的“地利”条件,那么,循时而动、顺势而发的人的活动则是东阳水利建设的“人和”条件。兼顾“天时”“地利”“人和”,就能创造条件,让水为人类服务;反之,就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东阳现代发生过三次特大水灾,每次既与地势、坡降有关,更与人类过度掠夺自然资源、大肆破坏自然环境相关。

清代末年到民国初期,社会动乱,政府机构基本瘫痪,这时东阳人为建造房屋,大肆砍伐山上树木,山林毁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土保持条件差,一旦下大雨,马上冲下高山,沿着相对陡峭的河道冲刷,毁坏江堤,1922年就发生了“壬戌洪灾”。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军入侵东阳,大肆掠夺森林资源,全县159.2万亩山地,林地仅剩42.89万亩。(10)1942年7月23日“暴雨,南江岩下段水位94.5米,洪峰流量2840立方米/秒,受灾12012户,死 80人,冲毁房屋 7557间,山锦头石狮桥冲毁,田地冲毁无数”(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阳人民奋发图强,兴修水利。1958年修建横锦水库时,经济条件十分困难,采用粘土窄心墙砂壳坝,尽管水库控制面积达378.26平方公里,总库容达2.8085亿立方米,相应水位 173.97米,(12)由于采用科学方法设计,因地制宜修建水库,一直以来,蓄水、用水都比较安全。1969年动工修建的南江水库,控制面积及总库容都比横锦水库小,但大坝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结果施行了将原设计大坝厚度压缩了4米左右,坝顶宽度也由4米改为3米,在大坝的四五坝段的163高程以上各筑一条4米宽、4.5米高、15米长的松散体堆石以代替实心水泥等6项所谓“设计革命”,企图借此节约材料(13),导致南江水库大坝质量不保,重力不够。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东阳、磐安山林曾有两次受到严重破坏,山区植被遭到空前破坏,留下严重隐患。

1989年,也是 7月 23日,东阳、磐安又遇特大暴雨。东阳江、南江上游同时普降暴雨,受到洪水威胁。但东阳江上游坡降稍缓(坡降为3.6‰),冲击力稍弱,东阳江水库的泄流量与入库量相差不很大,而且,出水库后坡降还有1.38‰,没有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而南江水库却不一样,南江在磐安境内的坡降比东阳江大,东阳境内坡降为8.6‰,超出东阳江坡降一倍以上,而出库后的坡降又比东阳江水库稍缓,就出现了重重危机。21日至23日连续三天降雨量都很大,南江水库上游的安文站达313毫米,其中23日上午9时至下午3时的降雨量为215毫米,水库水位急剧上升,来势凶猛。至23日上午10时,水位上升到157.50米时,考虑到南江水库大坝质量本身留有隐患,为保证大坝安全,决定开闸,下泄流量为11.50立方米/秒。到上午10时半,水位上涨到197.87米,再打开四扇闸门,这样六孔泄洪流量共为79.5立方米/秒,到下午3时最高水位达到200.93米(控制水位是197米),最大下泄流量达829.8立方米/秒。最大入库流量2086立方米/秒,出现在下午13时半。泄洪巨流一下冲毁湖溪村前的三座大桥,冲走东阳南乡的无数庄稼与大量房屋。(14)

据不完全统计,在“7.23洪灾”中,全市 4区12镇18个乡657个行政村受灾,受灾人口达 37.8万,其中成灾人口 26.8万,无家可归1.1万余人,死亡21人,进水农户4.5万多户,损坏房屋2万余间,倒塌房屋 18493间,有31个村庄、1.56万人被洪水围困达10余小时,死亡牲畜近万头;受淹农田18.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2.82万亩,绝收 3.31万亩;冲毁各种水利设施2881处,其中堤防1746处,渠道 879处,堰坝 310处,泵站 155处,涵洞 243处;被毁公路路基34处长达23.95公里,大型塌方5处,冲垮10米以上桥梁8座,致使杭温、金甬公路以及全市主要公路干线汽车停驶,邮路中断;倾倒供电线杆564根,淹没冲垮变压器55台,2座变电所进水,28条主要供电线路停止输电,自来水厂水泵房被淹,预沉池受染,被迫停止供水,全市148家工厂企业被迫停产。全市“7·23”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2.85亿元,减产粮食 8000万斤。(15)这既与东阳山林经受了十多年的大肆摧毁有关,更与南江水库为保住存在隐患的水库大坝而短时间大量泄洪有关,而造成灾难的地理因素仍是东阳的地势,特别是两条江的坡降比率。

静止的水,是“一潭死水”;只有高低流动的水,才能“流水不腐”。方志中,平面记述的水文,是偏面的;只有立体记述的水文,才是合理的,科学的。

记述水系,记载每个河段、每条支流,在记清长度、宽度的同时,记清其海拔高度与坡降比率。记载水资源,在记清水量的同时,记清水位高度、水力与蕴含的电能。还有,记述水利设施,在记清水库、水塘面积、库容的同时,记清大坝的海拔高程;记清每条干渠、支渠的长、宽的同时,还应记清渠道的海拔高度与坡降比率。

做到这些,关键是亲力亲为,现在要测量不太精确的海拔与经纬度数据,只要打开手机的“指南针”软件就行,利用现代科技,立体记述水文并不繁难。难的是全方位熟知水文,把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全社会的治理结合起来,构建方志水文的立体框架,实施方志水文的立体记述,让方志水文记述真正反映水文变化的规律,探索治水方法,为建设水利设施提供资料,更好地为人民生活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7版第1228页.

(2)磐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磐安县志》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3)磐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磐安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70页.

(4)义乌市志编纂委员会《义乌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一册第66页.

(5)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阳市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6)东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东阳市水利局《东阳水利史料》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7页.

(7)义乌市志编纂委员会《义乌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一册第175页.

(8)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阳市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9)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阳市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55页.

(10)《东阳市志》1993年版第1 页.

(11)《东阳市志》1993年版第100页.

(12)东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东阳市水利局《东阳水利史料》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485页.

(13)东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东阳市水利局《东阳水利史料》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245页.

(14)《东阳水利史料》第83页.

(15)《东阳水利史料》第84页.

猜你喜欢

东阳市南江阳江
墨韵书香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走进阳江漆艺院 探索身边的历史
公交车会“放屁”
南江才措的诗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东阳市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东阳市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健康的生活方式
阳江海事:圆满举行“认识海洋随船巡航体验活动”
深化绿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三年绿化东阳行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