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

2019-06-03杨建华王庆辉

会计之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母子公司生命周期

杨建华 王庆辉

【摘 要】 基于注意力基础观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我国2014—2016年制造业中的上市子公司及其母公司为样本,结合多元回归法与文本分析法,考察了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子公司自主性对子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子公司研发投入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当子公司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以上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母公司创新注意力正向影响子公司研发投入;子公司研发投入正向影响子公司绩效;子公司自主性对母公司创新注意力与子公司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研究还发现,子公司所處的生命周期不同,上述研究结果确实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加深理解母公司管理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提供了有意义的视角。

【关键词】 母子公司; 创新注意力; 子公司自主性; 子公司绩效; 生命周期; 文本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09-0053-07

一、引言

集团是企业实力增强、规模扩张的产物,是企业为适应时代特征、提升竞争力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性标志之一,对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母子公司结构是企业集团核心,母子公司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团整体发展态势。因此,母子公司一直是企业集团领域的研究热点。

母公司管理对子公司绩效的提升究竟是否有促进作用是存在争议的:有研究结论认为母公司凭借资源、信息等先天优势改善子公司绩效;还有研究结论认为子公司是市场的直接接触者,母公司只会令其丧失市场机会,从而降低绩效。研究样本与路径的差异均会使研究结论不一致。故本文认为在探讨母公司管理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时,须结合具体路径分析。

近年来,管理者注意力在企业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这为理解母公司管理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提供新思路。本文以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影响子公司研发投入这一具体路径展开研究。之所以选择创新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创新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力的基础、是成长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企业却普遍存在创新不足的短板。因此,在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今天,厘清母公司管理如何影响子公司创新行为,进而影响子公司绩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理论上进一步支持“管理者注意力是影响绩效的隐形资源”观点,并用实证研究方法为此提供依据;第二,创新性地将管理者注意力应用到我国母子公司管理中,不仅丰富了注意力基础观研究,还为理解母子公司间影响机制提供新思路;第三,将管理者注意力、母子公司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分析当子公司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子公司自主性对子公司研发投入,以及子公司研发投入对子公司绩效影响差异性,以此为母子公司管理实践提供更为细致的指导意见。

二、文献综述

Herbert Simon[1]在研究决策过程时提出有限理性假设,同时将注意力概念成功引入到管理学领域。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在做决策时接收到的信息是纷繁复杂的,而与此相比,管理者所具备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却是有限的。他们总是有选择性地关注一部分信息而忽略其他剩余信息。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管理者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即有效配置其有限注意力的能力,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Ocasio[2]提出注意力基础观,并将注意力定义为决策者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企业的“议题”和“答案”中,以开展关注、编码、解释、聚焦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其中,“议题”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答案”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注意力基础观认为决策内容、决策过程与决策者的注意力关注点有一定相关性,企业决策能够体现决策者的工作重心。从Simon到Ocasio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个体特征对注意力配置的影响转移到利用注意力来解释企业的战略和行为[3]。

在企业中,管理者注意力是一类特殊且极其重要的隐形资源,能对绩效产生潜在、间接影响。方盼攀[4]在中国随机选取120家不同行业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发现高管注意力的不同聚焦点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不同效果。具体而言,当管理者关注外部环境多于内部环境时,企业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好的创新绩效。吴建祖等[5]考察了中国2007—2013年374家上市公司,发现当管理者的关注重点从一种创新方式转移到另一种创新方式时,企业研发投入会相应做出调整,最终影响绩效水平。

随着注意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还逐渐涌现出一批将管理者注意力应用到跨国公司中的文章,以探讨总部注意力对海外子公司行为或绩效产生的影响。Bouquet et al.[6]对跨国公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某一子公司能得到总部更多的关注,那它在内部网络中的地位就会提升,从而更有利于该子公司的成长和发展。Bouquet et al.[7]以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的135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总部注意力与子公司绩效呈倒U型的关系,说明总部分配给子公司的注意力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子公司绩效。由此可见,无论是单体企业还是跨国企业,绩效都可以作为管理者注意力的一个结果变量,但二者之间具体的作用效果却还未得出一致性结论。

迄今为止,国内关于管理者注意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实证研究。综合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以往研究大多都是在单体企业的情景模式下开展,探究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对本企业的影响,或是对跨国企业进行分析,探究总部注意力对海外子公司的影响。目前,单以一个国家的母子公司为背景,研究母公司高层管理者注意力对子公司绩效影响的文献几乎没有。本文则弥补这一空缺,致力于研究在中国情景下的母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创新注意力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并拟以子公司研发投入为具体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母子公司管理实践提供更为细致的指导意见。

三、假设提出

(一)母公司创新注意力与子公司研发投入

母公司创新注意力是母公司中的高层管理者所表现出的对创新工作的关注程度。根据有限理性假设[1]和注意力基础观[2],管理者在做决策时总是倾向于受偏好、认知等因素的影响而将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到自己所重点关注的工作中,再据此制定战略计划,指导企业的下一步行动。由此可见,高层管理者的注意力配置可以决定企业战略和企业行为。

在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创新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与高不确定性的威胁。基于这种特性,創新战略对高管团队的依赖性强,高管团队对创新战略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因此,研发投入既作为一种创新战略[8],也作为与创新工作相关的一种企业行为,会受到高层管理者注意力的较大影响。

我国界定母子公司的标准是母公司要有直接或间接对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控制的实质权力。就战略制定而言,母子公司与单体公司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单体公司作为一个独立运营的个体,其战略只是该组织内部高管团队决策后的结果,而子公司的战略制定过程则要复杂得多。母公司通过董事会管控子公司,大多数情况下,母公司比子公司享有更高的话语权。因此,子公司的战略不仅仅是该组织内部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的体现,更大程度上是母公司高管团队注意力配置的体现。

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

H1:母公司创新注意力正向影响子公司研发投入。

(二)子公司研发投入与子公司绩效

研发投入是企业为顺利开展研发活动而投入的一切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集合。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培养特有的竞争优势。研发投入正是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研发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效益。第一,研发投入可以通过增强科研实力、改进生产工艺等方式提高企业生产率。第二,研发投入可以增加销售收入。通过创新,企业有机会改进原产品、获得新产品,进而增加市场占有率和销售份额。第三,研发投入可以提升企业市值[9]。研发投入相对较多的企业不仅股价会上涨,其长期期权的价格也相应较高。第四,研发投入能影响企业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此外,如前所述,创新研发是一项时间跨度大的工作,从最初的概念构思到最终的研发成功耗时若干年是常态,而研发成果,例如新技术等,对企业产生效益需要借助于产品、服务等媒介,历经制造、上市、销售等环节,又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因此,现阶段的研发投入很可能会对企业的未来绩效产生影响,但该影响具有时限性。当其他竞争对手陆续也掌握了该企业的研究成果,或研发出新的研究成果时,企业在该项研究上取得的竞争优势就会消失,对绩效的影响也逐渐削弱。

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假设2。

H2:子公司研发投入正向影响子公司绩效,且该影响具有滞后性。

(三)子公司自主性的调节作用

子公司自主性是指子公司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行使决策权的能力。当子公司能够对大部分事务自主做出决策时,表明自主性较高;反之,则自主性较低。

目前,学术界仍未就子公司应该拥有多大的自主性达成共识,原因在于自主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较高的自主性可以为子公司甚至整个集团带来效益。按照权变理论观点,母公司制定的战略并非适用于每一个子公司。在战略不匹配的条件下,自主性较低的子公司只能被动接受母公司战略,而自主性较高的子公司则可以通过协商等方式选择合适的战略,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发展良好的子公司也会对集团的整体竞争力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子公司自主性也有可能会影响母公司对整体战略目标和战略行为的管控。从委托—代理视角来看,母公司是委托人,子公司是代理人,当母公司授予子公司全部或部分的权力,依赖子公司为母公司的利益而采取某些行动时,便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原则上,子公司应按照母公司的意愿行使决策权,但由于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当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目标出现冲突时,子公司很有可能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损害母公司甚至集团整体利益的举动[10]。换言之,自主性越高,子公司就越倾向于与母公司讨价还价,甚至有可能脱离母公司控制,按照自己的战略意图,而非母公司的战略意图进行经营管理。

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假设3。

H3:子公司自主性对母公司创新注意力与子公司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当子公司自主性较高时,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对子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减弱;当子公司自主性较低时,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对子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加强。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界定

1.子公司绩效。考虑到托宾Q值能够兼顾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故本研究采用托宾Q值,即公司市场价值与其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来反映子公司绩效。

2.母公司创新注意力。管理者注意力的测量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难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发现已有的测量方法一共有三种:文本分析法、问卷测量法和案例研究法。其中,文本分析法具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这种方法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文本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Whorf—Sapir假设,主张研究主体的认知活动可以通过他们使用的相关词语的频率来表征[11]。基于此假设,文本分析法主要通过分析高层管理者的口头陈述或书面记录来间接测量管理者注意力的配置情况。然而,对于分析材料的选择,国内外却有较大差异。由于国外企业的信息披露较全面,且它们往往乐于配合学术调研,国外学者有机会接触到“致股东的信”等内部资料。而我国的绝大部分企业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等原因,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过多信息,资料可得性较差,所以国内的学者一般都是选择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董事会报告或高管的致辞、演讲稿等公开资料。领导致辞和董事会报告通常都包含公司经营使命、发展目标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思想。因此,用领导致辞和董事会报告测量管理者注意力,是有信度和效度保障的。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上市子公司及其母公司,在无法确定母公司是否上市的情况下,借鉴吴建祖等[12]的做法,利用Nvivo软件对公司官网上的“领导致辞”进行分析。

3.子公司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常用R&D支出、R&D强度、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表示。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披露不全面,且综合来看,R&D强度能比R&D支出更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公司对创新工作的投入程度,故本研究采用R&D强度代表子公司研发投入。R&D强度即研发支出与当期营业收入的比值。

4.子公司自主性。借鉴方政[13]的做法,本研究用管理费用率表征子公司自主性。管理费用率是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如果子公司的自主性较高,则其管理者就会拥有较大的权力,体现在财务指标上就是管理费用率的增加。

5.控制变量。为提高模型解释能力,本文选取公司规模、公司年龄、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公司冗余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的具体含义见表1。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体现。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制造企业总体创新水平较低,研发能力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将我国制造企业作为研究背景,符合理论和现实需要。

本文选取我国2014—2016年A股制造业中的子公司及其母公司为研究对象,并依次剔除经营状况存在异常的公司、数据不完全或不真实的公司、具有极端值的公司、经营期短于研究期的公司,最终得到250个观测样本。研究所需的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WIND资讯网和公司年报,管理者注意力数据通过对母公司官网上公布的领导致辞进行整理得到。

过往研究已经充分证明,管理者注意力对企业决策和企业行为的影响需要时间来体现[14],与此同时,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滞后性的假设,在结合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所收集到的相关数据采取滞后处理,且滞后期为一年。即当母公司创新注意力选取第t年的数据时,子公司研发投入选取第t+1年的数据,子公司绩效选取第t+2年的数据。子公司自主性与母公司创新注意力时间相同,均为第t年数据,控制变量选取第t+1年数据。

(三)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建立以下两个检验模型。其中,模型1用于检验H1和H3,模型2用于检验假设2。

INVESTMENT=α0+α1ATTENTION+α2AUTONOMY+

α3ATTENTION×AUTONOMY+αX1+u  (1)

PERFORMANCE=β0+β1INVESTMENT+βX2+v (2)

模型1中X1引入的控制变量是SIZE、AGE、PROFIT、SLACK,模型2中X2引入的控制变量是SIZE、AGE、PROFIT、DEBT。

(四)企业生命周期划分

本文借鉴产业经济学中的分类方法,将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三个阶段。具体划分过程是比较相邻且长度相等的两个时期内的企业增长率与同一时间段下企业所属行业的平均增长率:如果两个时期的企业增长率都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或前一阶段企业增长率与行业平均增长率接近,后一阶段企业增长率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则该企业被划分为成长期企业;如果前一阶段企业增长率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而后一阶段行业平均增长率高于企业增长率,则该企业被划分为成熟期企业;如果两个时期的企业增长率都低于行业平均增长率,则该企业被划分为衰退期企业。企业增长率和行业平均增长率分别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和所属行业内全部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的算数平均值表示[15]。此外,本文将“一个时期”界定为3年,两个时间段分别为2012—2014年和2015—2017年,由此得出在250个观测样本中,成长期的企业有70个,成熟期的企业有87个,衰退期的企业有93个。见表2。

五、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3和表4分别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3表明,样本母公司对创新工作的关注程度差距较大,且大部分处于较低水平(最小值为0.050,最大值为0.667,均值为0.26784);样本子公司研发投入差距较大,且数据分布较为分散(最小值为0.000,最大值为16.260,Sd值为2.225371)。表4表明,子公司研发投入与子公司绩效正相关(r=0.186,P<0.05),初步支持研究H2;母公司创新注意力与子公司研发投入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母公司创新注意力正向影响子公司研发投入的设想相违背,这些关系都有待在后续回归分析中进一步检验。

(二)回归分析

1.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子公司自主性与子公司研发投入

为避免多重共线性,本研究在做模型1回归时采用层次回归法,逐步引入各个变量和交互项。

表5报告了H1和H3的回歸结果。其中,第(2)列是自变量ATTENTION回归结果,即H1检验结果;第(4)列是自变量ATTENTION、AUTONOMY和交互项ATTENTION×AUTONOMY回归结果,即H3检验结果。在第(2)列中,ATTENTION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在控制了其它影响因素后,母公司对创新工作越关注,其下属子公司对创新工作的投入越多。因此,H1得到证实,即母公司创新注意力正向影响子公司研发投入。在第(4)列中,交互项ATTENTION×AUTONOMY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子公司自主性越高,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对子公司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关系越弱。因此,H3得到证实,即子公司自主性对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和子公司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

2.子公司研发投入与子公司绩效

表6报告了H2的回归结果。由表6可知,INVESTMENT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子公司对创新工作的投入越多,子公司绩效越好。因此,H2得到证实,即子公司研发投入正向影响子公司绩效。

3.分组回归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本研究把总樣本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后再次进行回归。表7报告了分组后的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子公司自主性与子公司研发投入之间的回归结果。

第(1)列中ATTENTION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第(2)列中ATTENTION×AUTONOMY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第(3)列中ATTENTION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第(4)列中ATTENTION×AUTONOMY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第(5)列ATTENTION回归系数与第(6)列ATTENTION×AUTONOMY回归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当子公司处于成长期时,母公司创新注意力正向影响子公司研发投入;当子公司处于成熟期时,子公司自主性对母公司创新注意力与子公司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

表8报告了分组后的子公司研发投入与子公司绩效回归结果。表8研究结果表明,第(1)列INVESTMENT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第(2)列INVESTMENT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第(3)列INVESTMENT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换言之,即当子公司处于成熟期时,子公司研发投入正向影响子公司绩效。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结果可能是由于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所具有的不同特点造成的。具体而言,成长期企业实力大幅增强、发展速度迅猛。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企业必然会转变组织结构、调整工作重心和经营战略。当子公司处于成长期时,母公司为保障集团整体利益就会对子公司的上述重大工作进行监督,必要时甚至直接领导上述工作的开展。因此,成长期的子公司受母公司影响较大,自主决策的能力较低甚至没有,不足以改变母公司对其施加的影响,其决策与行为往往是母公司意志的体现。此外,成长期企业盈利较好,企业为以后更好地发展就会在这个阶段大量增加研发投入,但由于创新具有累积性,在成长期的研发投入未必能够在同一时期得到回报。成熟期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化、战略方向明确,外部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市场和稳定的客户群。当子公司处于成熟期时,母公司会相应降低监督力度以降低管控成本,子公司自主性增加,可以自主决策企业战略与企业行为。并且由于前期研发投入的积累,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研发投入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可以得到较好的体现。衰退期企业盈利下降甚至亏损,财务状况恶化。为扭转局势,通常情况下,母公司会适当减少对子公司的干预,变“控制”为“协助”,在不违背集团整体利益和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帮助子公司结合自身情况重新审视环境、重新定位、自主决策。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如果一味地增加研发投入,其结果有可能不仅不会增加产出,反而还会引发诸如增加企业负债、资金链断裂等恶果。

4.稳健性检验

为保障上述结果稳健性,本研究用资产周转率代替管理费用率进行回归检验。由于资产周转率与管理费用率在度量代理成本时的解释能力相反,故对资产周转率进行加负号处理。由于回归系数符号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基本未发生变动,表明结论的稳健性较好。

六、结论

基于注意力基础观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本文以我国2014—2016年制造业中的上市子公司及其母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法与文本分析法,考察了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子公司自主性对子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子公司研发投入对子公司绩效的影响,并根据子公司生命周期分组,进一步考察了当子公司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以上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母公司对创新工作关注越多,子公司研发投入越多;(2)子公司研发投入越多,其绩效越好;(3)子公司自主性越高,母公司创新注意力对子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越弱;(4)子公司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上述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当子公司处于成长期时,母公司创新注意力正向影响子公司研发投入;当子公司处于成熟期时,子公司自主性对母公司创新注意力与子公司研发投入之间有负向调节作用,且子公司研发投入正向影响子公司绩效。

据此,本文为母子公司管理实践提出以下建议:(1)母公司对子公司绩效的管控可采取引导的方式,给予子公司适当自主权。母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工作报告等书面文件,或公开讲话等口头陈述的方式向下属子公司传达战略意图。在子公司自主性适当的前提下,这种方法不仅能影响子公司战略、行为,达到管控子公司绩效的目的,还可以节约管控成本。(2)母公司对不同时期的子公司应当“因材施教”。当子公司处于成长期时,母公司对其影响较大。在这一时期,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引导越多,子公司就越有可能按照母公司的意图发展。而当子公司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时,母公司引导子公司的效率下降,此时母公司可以采用更为强制性的管控手段,以增强对子公司的管控。(3)研发投入对绩效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这就要求企业在资金及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持续保持或增加研发投入。

【参考文献】

[1] SIMON H A.Administrative behavior: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M].New York.Macmillan,1947.

[2] OCASIO W.Towards an attention-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S1):187-206.

[3] 刘景江,王文星.管理者注意力研究:一个最新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0(2):78-87.

[4] 方盼攀.高层管理者注意力焦点与企业创新绩效[D].天津: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 吴建祖,肖书锋.创新注意力转移、研发投入跳跃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2):182-192 .

[6] BOUQUET C,BIRKINSHAW J.How global strategies emerge:an attention perspective[J].Global Strategy Journal,2018,1(3-4):243-262.

[7] BOUQUET C,MORRISON A,BIRKINSHAW J.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6,40(1):108-131.

[8] 陈守明,唐滨琪.高管认知与企业创新投入——管理自由度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2,30(11):1723-1734.

[9] 唐清泉,李懿东,周晶.企业研发投入的价值与研发投入的策略选择——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35(1):24-34.

[10] 邢彦玲.跨国公司子公司决策自主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1] 张明,蓝海林,陈伟宏.企业注意力基础观研究综述——知识基础、理论演化与研究前沿[J].经济管理,2018(9):189-208.

[12] 吴建祖,关斌.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研究——注意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5,27(11):118-131 .

[13] 方政.金字塔结构下的子公司自主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14] 吴建祖,赵迎.高层管理团队注意力对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1(9):107-113 .

[15] 颜爱民,马箭.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J].系统管理学报,2013,22(3):385-393.

猜你喜欢

母子公司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认缴资本制下关联交易中的债权人保护研究
关于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的财务关系研究
基于F问题研究
论母子公司架构下母公司股东查阅权扩张
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威胁防护解决方案
全方位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