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伦理困境的哲学审思

2019-06-03冯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伦理困境高校辅导员

冯媛

[摘要]辅导员作为一项职业,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在一线工作中也容易陷入伦理困境中,主要包含“價值冲突”“利益冲突”“角色冲突”等三类困境。寻求可能的解困路径,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树立从业人员的困境意识”“强化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增强对辅导员专业伦理建构的研究”“加强对辅导员的伦理教育”等四项对策为其解困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建构;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07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3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初,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对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原则,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召开,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是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领域,在理论层面,学者们开始集中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和规范;在实践层面,高校开始着力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所需的技能,面向辅导员个体开展专业素质培养和培训。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和职业化。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角色,辅导员工作是一份“良心活”,身兼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但又不能简单应用教师伦理和管理伦理来要求,暂时也没有统一的“辅导员伦理规范”。谈及辅导员自身伦理层面的思考时,很多时候高校辅导员会陷入“伦理两难”的境况,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甚至离职。这一现象,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来讲,显然应当引起实践和管理者的注意,而学界也鲜有较为针对性的思考和研究。

二、辅导员的伦理关系与面临的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是源于善与善之间的冲突。高校辅导员的伦理关系是依据其职业关系维度展开,主要包含辅导员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辅导员与同事、辅导员与社会等层面。进一步说来,由于辅导员所处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带来如下三种类型的伦理困境:

(一)价值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

价值观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一贯主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可以说,这项职业中充斥着价值观的较量,对辅导员来说,保持价值中立还是进行价值介入?都必须做一个价值观的澄清,而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伦理困境的挣扎之中。

1.澄清社会的价值观

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成为指导辅导员走出困境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已进人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在习总书记多次的深改会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改革的挑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深刻把握当前的社会形势,认清前进的道路。社会问题集中凸显,思想文化领域仍需要警惕,多元的价值观冲击着主流社会价值观。尤其是新媒体为每个人成为“发声器”提供了可能,但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造成了网络舆论环境龙蛇混杂,因网络暴力造成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如今高校已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社会思潮深刻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思想、文化背景的多元化,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提出了新挑战,同时对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高校辅导员的能力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2.澄清辅导员专业的价值观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评价的终极目标与高等教育目的一样,即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但在现实中往往易“走偏”。高校辅导员接受双重领导,工作内容繁杂多样,衡量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尺度不一,道德规范不明确,给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带来困境。依此,高校辅导员的专业价值观便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然而当前,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并未出台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制度,高校辅导员行业也暂未形成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因缺乏相应的道德规范,使得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伦理困境”问题时,无制度可参考,无规范可遵循,从而增加了辅导员伦理风险的发生概率。

3.澄清当事人的价值观

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曾提出“道德异乡人”和“道德朋友”的概念。他认为,持有不同道德前提的人可称为“道德异乡人”,反之,则为“道德朋友”。在当下的高校环境中,如此的概念依旧具有指导意义。作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事人,如今的高校学生中多为“90后”,甚至不乏“00后”。通常情况下,因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往往使得辅导员与当事人之间成为“道德异乡人”,而无法形成共识。辅导员需要花费较多的沟通成本进而实现形式上的“道德朋友”,久而久之,这样的场景给辅导员带来较大的道德压力。因此,如何澄清当事人的价值观也需引起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注意,这就要求我们须把握当前高校学生的成长规律,做好大学生生涯规划,让学生在纷杂的价值选择中坚守信念,不走歪路、邪路。

(二)利益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

1.因保密原则引发的利益冲突

作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为寻求教育和管理的最佳效果,往往会出现因保密尺度的把握引发冲突的情况。隐私权是每一名在校学生应有的权利,高校管理者应践行“保密”原则,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但是在一定状况下,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权限却恰恰与学生的“隐私权”出现不一致。在高校内,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事宜,涉及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宿舍安全整顿是高校日常管理中常见事宜,为此,辅导员会经常出入学生宿舍,甚至为了实现突击目的而“随意”出入;大学生资助工作是重中之重,而资助工作的前提是保证建档工作的质量,为保障建档工作的公平性,将建档学生的家庭信息状况进行部分公开,以实现全民监督的效果;另外,为了达到以儆效尤,更好教育和管理学生的目的,将学生私隐公开,如将违反校规校纪、院规院纪的同学信息张贴在公告栏内等。辅导员的这些行为是否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我们认为,“保密”是体现了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可具体分为“绝对保密”和“相对保密”。顾名思义,“绝对保密”就是指高校管理者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从学生中获取的任何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泄露,不能与朋辈、领导讨论等;“相对保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关人员分享。实践证明,绝大多数管理者认为“绝对保密”是做不到的,而“相对保密”更具有道德意义,但务必注意披露信息的尺度,以保障学生个人合法利益为先。

2.因忠诚引发的利益冲突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从行政体制上来说,辅导员应代表高校利益,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辅导员被要求“以生为本,育人为先”,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被看作是学生的“代理保姆”“代理家长”等角色,从学生发展角度,辅导员又无法忽视学生的利益。当二者利益之间出现难以平衡的情况时,辅导员应该作何抉择?是应该站在高校的角度维护校方利益?还是站在学生立场捍卫学生权利?

(三)角色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

1.角色模糊引发的伦理困境

辅导员角色高度多元化,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还是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公至私,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样的要求对于辅导员角色定位来说相对全面,未有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带来的是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社会学研究中認为,角色冲突可分为两种,即角色问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如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之间的冲突;角色内冲突,如渴望自我价值实现与缺乏认可间的冲突。解决好角色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辅导员的道德负担,保持好热情,才能更好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2.“双重关系”引发的伦理困境

“双重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上文所述的辅导员“双重身份”,此处所界定的“双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辅导员的专业关系和与学生相处非专业的关系之间的矛盾。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但在实际工作中,事务性工作要求“管理主义”的高效,与学生非专业关系中需要辅导员的“共情”,这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辅导员处于瞬间“变脸”的尴尬之中。第二,辅导员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间的矛盾。当前,从性别上来讲,高校中女性辅导员规模较大,作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知群体,进入岗位之后马上就要面临婚姻的压力。“为人妻、为人母”要求女性辅导员在经营家庭上花费较多精力。“为人师”要求辅导员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状况。当辅导员家庭中出现的突发状况与学生的突发状况出现矛盾时,辅导员尤其是女性辅导员在这一特殊的情境中,该如何抉择?

三、突破辅导员伦理困境的可能性

第一,树立从业人员的困境意识。树立困境意识,应当正确认识伦理困境的本质,辅导员伦理困境具有客观性,是辅导员工作中难以避免的。同时,伦理困境又是伦理学进步的阶梯,困境造就的不利环境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成长,但这个成长会伴随着痛苦和磨难,只有端正心态正视困境,不能遇到问题绕着走,避重就轻,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这样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会严重影响困境的解决。

第二,强化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高校辅导员经常在学校利益和学生利益之间做权衡,往往会陷入到道德负担之中。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分子,理应将培养学生作为最高职业守则,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也是天经地义。但在类行政化的高校内,为实现这支队伍的“嵌入式”发展,必须作出一些妥协与让步。但无论怎样,都不能将学生的正当权益作为损失的筹码,反之,这对于辅导员来说是有损职业道德的。强化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有助于辅导员从利益冲突的博弈中,找到支持职业持续保持热情的动力,进而走出因利益引发的伦理困境。

第三,增强对辅导员专业伦理建构的研究。《标准》中为我们提出了20字辅导员职业守则,但总体来说,较为笼统,仍需学界和一线工作者不断丰富其内涵。近几年来,学界越来越关注对于辅导员专业伦理的探索,提出了伦理建构的原则,如“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专业至上”“德福一致”等,并把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的规范准则作为专业伦理建构的关键环节来进行讨论。不得不承认,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及其理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组织稚嫩弱小,专业共识尚未形成,对于辅导员专业伦理建构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从实践中获取经验,从经验中反思,提炼指导实践的理论。

第四,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伦理教育。首先,加强伦理教育就要传授辅导员伦理知识,提高辅导员困境意识以及解决伦理困境的能力;其次,加强伦理教育教育就是要求辅导员需要深刻掌握学生管理工作背后的哲学和伦理学思考,引导辅导员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引导辅导员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之路;最后,加强伦理教育就要知行合一,古语有云“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作为从事一线工作的辅导员,我们要积极主动,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伦理困境高校辅导员
脑机接口技术:伦理问题与研究挑战
本土文化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研究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