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祥林嫂之“穷死”该如何疗救

2019-06-03林巧瑜

速读·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改革

林巧瑜

摘  要:小说题为“祝福”,书房中挂着朱拓的大“寿”字,“福”“寿”可以说是一种民间崇拜,是传统人生普通大众的人生目标。人们祈求能福多寿长,可在这样的崇拜中,祥林嫂却离他很远。

关键词:福;疗救;改革;穷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提过“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上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祝福》正是揭出不幸的祥林嫂的病苦甚至是死亡,正是探讨不幸的祥林嫂所处的病态社会的疗救方法。

一、祥林嫂的病苦

善良、勤劳、安分、俭朴的祥林嫂遭受了这样的悲苦:小她十岁的丈夫死了,到鲁镇帮佣,后又被婆婆转卖强迫成婚,第二个丈夫死去,儿子被狼吃掉,大伯收屋,再到鲁镇帮佣,在众人的眼里成为不洁之人,在鲁四老爷眼里是“败坏风俗”,祥林嫂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恐惧无比。最终被辞退,乞讨為生,最后在祝福声中死去。

二、如何疗救的探讨

(一)民间崇拜

小说题为“祝福”,书房中挂着朱拓的大“寿”字,“福”“寿”可以说是一种民间崇拜,是传统人生普通大众的人生目标。人们祈求能福多寿长,可在这样的崇拜中,祥林嫂却离他很远:无夫无子,无依无靠,与传统的“福”所包含的意思(有贤父母、有佳子女、有良配偶)全然无缘,至于寿,这样一个四十上下的人在鲁镇祭祀求福的前夕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与“寿”更是无缘。祥林不寿,贺老六不寿,阿毛不寿。没有其他生存条件相辅相成,只靠求福求寿没法阻止祥林嫂不幸的发生。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人们崇拜祖先,注重的是祭祖,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以人为主体的一种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是一种把人当人的民间崇拜,人们渴望在先祖的庇护下能够延续先祖的血脉,生生不息,可是,祥林嫂是四叔眼中的不洁之人,连在祭祀之时帮忙的资格也没有,更遑论收到先祖的庇护,它也没法阻止祥林嫂不幸的发生。

柳妈说,你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当作替身。民间信奉鬼神,神灵会保佑你,可鬼会和你清算你前世所犯的罪,祥林嫂善良、勤劳、安分、俭朴,却不受神仙庇护,千求万求求得捐门槛的机会,用历来积存的十二元鹰洋捐了门槛却还是众人眼中的不洁之人,那更遑论阴司的清算了,鬼神崇拜也没法阻止祥林嫂不幸的发生。

(二)佛教信仰

佛教徒相信因果业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劝世人行善积德。民间普遍信佛。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对于祥林嫂的不幸,“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的柳妈让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恐吓祥林嫂“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显出慈悲模样的卫老婆子是中人,把祥林嫂带到鲁镇,又伙同祥林嫂的婆婆劫走她,卖了她。当佛教的精髓,佛教的教义无法深入人们的思想。甚至被人们弃置不顾时当慈悲无法到达信佛的女人们的内心时,祥林嫂的悲惨、不幸只让鲁镇的人们在无意识之中作为赏玩、慰安的工具,根本无法给予不幸的人们温情,那么祥林嫂只能在信佛的女人们中走向死亡。

(三)儒家的道德理学

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者爱人。儒生应以“爱人”以“仁”为自我期许。可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书房中有《康熙字典》《近思路集注》《四书衬》的鲁四老爷,崇尚“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鲁四老爷在面对不幸者祥林嫂的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是“皱眉”“可恶”,大骂祥林嫂是“谬种”,儒学的“忠”道“恕”道均成为一种脱离了人物日常践行的空有其表的外在的知识,本该是修行者的人连修身都谈不上,推己及人更不可能,鲁四老爷所学的只剩纸上“仁义道德”,只剩“存天理,灭人欲”,祥林嫂的守寡得到的是鲁四老爷的“皱眉”;被迫改嫁得到的是鲁四老爷的“伤风败俗”;祝福前夕死去得到的是“谬种”的批评。

当“仁义道德”只是一种外在的学说,不能成为老监生鲁四老爷平时生活态度、人生态度时,祥林嫂走向了末路。

(四)知识分子、新党的改革

知识分子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融合中,在西方新思潮的冲击下,产生了改革的想法产生了用新思想救世的想法。“我”就是这一份力量的代表。中国下层民众总对读书人有与生俱来的崇拜,他们主宰解释世界的权力,而当祥林嫂在极度的困境中无法求得生存时,“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的三个问题,实是想寻求当前现实以外的精神上的安慰,可是“我”——一个本有可能思索生死意义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力求寻求改变的知识分子,不带感情也不愿深思。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失职了,“我”把祥林嫂又推回了困境中。祥林嫂走上了死路。

民间崇拜,佛教信仰,儒家的道德理学,知识分子崇拜都有其极其深厚的根源及系统,可在几千年的文明中,中国的普通大众所学的只剩表层的形式,而失去了其实质的意义,失去了一个人最基本的“诚”与“爱”,此时,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我”等人连自己都救不了,他们其实都是“沉睡者”,也就无力疗救祥林嫂的病苦及祥林嫂所处的病态社会了。倒是祥林嫂在极度的困境中竟处在了惊醒的边沿,只是惊醒之后也不知该走向何方。

《祝福》一文既以民间崇拜、佛教信仰儒家的道德理学、知识分子、新党的改革等等作为人物活动的大背景,又以之作为探讨的对象(需要疗救的病态的社会),所以,当社会的各个阶层,及各个阶层所信赖所依存的思想精神甚至是信仰没法引导人们走向高处,走向光明,最后只能是主人公在受尽苦难即将走向死亡之前的惊醒时,那么疗救这个病态的社会的最有效的办法还在于每个人自己,一个有着“诚”与“爱”的人。

参考文献

[1]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2]木山英雄.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

猜你喜欢

改革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争当改革促进派难在哪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巨轮上的“大力水手”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