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与解决之道

2019-06-03汪霄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队伍建设困境

汪霄楠

[摘要]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高校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下面临职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困境。队伍建设规划不明,导致职业化困境。未设独立专业,导致专业化困境。创新动力不足,导致现代化困境。本文认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应从国家、高校及辅导员个人三个层面着手。国家应从大局着眼,重视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工作体系的规范化,制定操作性强的制度政策。各高校应增设专职辅导员学科专业,从总体上提高辅导员专业素质,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路径。辅导员个人层面,在进一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基础上,树立培育人“以人为本”思想,积极进取,架起高校与学生和谐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困境;解决之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02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10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辅导员队伍担负着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党团建设、心理辅导、奖助学金及就业指导等工作要责,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二十年来,伴随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整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辅导员整体素质,科学化提高工作水平,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势在必行。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于这种改革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大多关注于辅导员工作的某一个环节,尚需整体上对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加以进一步研究。

一、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

从1952年蒋南翔校长在清华大学率先创建政治辅导员制度起,辅导员队伍历经近7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是我党加强领导,保证社会主义办学发展大方向,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骨干队伍。近年来,伴随国内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新思潮涌动,大学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各大学建校规模逐渐扩大等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高校专职辅导员不再仅仅负责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全面担负大学生学习生活正常运转的之责。但现实情况是,高校中如此重要的一支隊伍由于受辅导员就是抓思想政治的长期思维惯性影响,辅导员队伍在近70年的发展中还没有真正走向职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滞后,制度和队伍建设存在困境与不足。

(一)职业化困境

多年以来,尽管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和制度建设极为重视,但更多考虑的是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职能作用,各高校也都将辅导员作为学校行政干部建设的储备力量和后备队伍,缺少对学生工作职业化的建设规划。首先,很多辅导员将其岗位看作职位晋升、转编转岗的工作跳板。队伍整体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早在2011年,周琴和秦自强两位老师曾对四川省高校辅导员进行随访调查,发现辅导员从业动机多样,愿意长期从事的仅占30%,有70%的人选择辅导员工作仅是过渡,视辅导员为进入高校的“跳板”。这样的结果造成辅导员工作效率低,缺乏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和热情,也容易造成辅导员工作目标和任务的断裂,失去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累积性。其次,很多辅导员认为其工作体系缺少明确的界定和要求,工作内容过于宽泛化。辅导员工作体系在专业要求上没有切实的要求,实践工作中也没有具体边界。这就极易导致辅导员认识偏差,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工作体系不明还易导致工作压力过大。经调查显示近八成的辅导员认为由于工作体系没有明确界定,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学校众多部门都会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摊派,使辅导员一直深陷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巨大的窘迫之中,辅导员心理状态和问题日益凸显。再次,辅导员队伍对自身职业身份存在疑虑。2005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则进一步强调: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国家的文件上明确了高校辅导员既是干部又是教师的双重身份。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国内高校辅导员都没有国家事业单位的编制,普遍都是与高校签订人事代理协议下的合同聘用制,在高校内部人事制度上与在编教师形成了双轨制。有学者曾对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调查发现:35.01%的辅导员并不是因为“喜欢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才选择这一职业的。广大辅导员对其工作福利待遇的满意度比较低,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造成辅导员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较低,缺少辅导员职业的稳定性、规范性和保障性。

(二)专业化困境

第一,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愈发重视,各高校都提高了辅导员选聘的学历标准。国内目前本科院校均明确规定,辅导员的选聘必须硕士以上学历、中共党员,个别高校还增设了学生干部经历。虽然辅导员学历普遍增高,但由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学术背景各异,并没有从专业素质上真正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绝大多数辅导员并未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况且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辅导员,社会实践经验和人际关系交往都未成熟,仅依靠短暂的岗前培训无法真正解决辅导员岗位专业化的困境。第二,尽管我国辅导员制度发展已有近70年的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高校还未有专门制定培养辅导员的学科培养方案,没有把大学生工作作为独立专业予以建设,这造成高校辅导员队伍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存有极大鸿沟。第三,辅导员工作目标、内容及职责均不够明确,造成实践教学工作中事务琐碎繁重,抓不住主要矛盾,对专业化的发展形成了阻滞。第四,辅导员工作体系不明确势必造成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的管理、考核机制。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工作过于主观随意,未制定规范性的工作流程和要求,严重影响辅导员工作实践的质量。考核机制也未能有效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责任态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一刀切或走过场,奖励机制上也未区分业务级别和相应待遇,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心理。

(三)现代化困境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但也造成社会内部矛盾逐年增强。因此,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治国理念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政治愿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应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推进现代化发展。但现实中,辅导员队伍由于受到上述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缓慢的阻滞,推进辅导员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愈发艰难。首先表现在思维观念和思想转变上。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应加强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和主体服务意识。但是。由于长期“教育权力”思维模式的根深蒂固,使得个别辅导员利用人党、资助、评优等权力来约束和管理学生,造成师生关系恶性发展,无法切实履行辅导员建制的目标。其次,辅导员日常工作缺乏科学手段,管理平台原始落后。尽管近些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网络信息化的总体建设还是比较落后。到目前在为止,大部分高校还未建立完整学生网络信息库,也都缺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最后,现代化困境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现代化的发展以创新为条件,又以促进创新为目标。由于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还是以老带新的方式为主,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辅导员虽有闯劲冲劲,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再加上旧有工作体制具有较强的同化性,因此造成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理念、工作方式方法上很难有所创新,这直接限制了辅导员队伍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梳理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三点主要困境,我们明白,辅导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性来寻找问题,更应该在短时性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解决之道

(一)国家层面

按照我国当前教育方针、社会性质和国体政体的客观要求,国家政府及主管教育部门一方面应对高校辅导员的主体任务继续坚持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功能,另一方面应加强辅导员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主動性和能动性,扩大辅导员工作职能,以多元性的管理模式来建设辅导员队伍。首先对辅导员工作目标进行具体明确,按其工作任务职能进行专项分类,使其术业专攻,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其次,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生活待遇,提高辅导员的社会认同,切实开通辅导员职称职务晋升通道,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再次,学习英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导师制”,引进校内校外专业性较强的兼职辅导员,使辅导员队伍能够快速实现“专家化、职业化”,对大学生心理、资助、就业等问题引入社会行业机制,打开门办教育。最后,进一步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全面推进其工作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制定操作性强的制度政策,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落人实处。值得欣喜的是,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辅导员队伍在高等教育中的巨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这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也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相信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及重视之下,我国辅导员制度和队伍建设在国家层面上定会走出困境,迎向新生。

(二)高校层面

第一,各高校尤其是各师范院校,应该逐步建立高校辅导员专业学科方向,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从学科发展角度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

第二,在选拔辅导员过程中,严把质量关,遵循公开、民主、透明的原则,杜绝暗箱操作,剔除人情因素,切实选拔优秀人才进人辅导员队伍中来。

第三,调整高校内部辅导员梯队结构,确保各辅导员学科专业搭配合理、年龄结构优化。一方面继续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使新入职辅导员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环境,进人辅导员工作角色。另一方面给年轻辅导员自主空间,鼓励其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

第四,加大辅导员队伍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及对外交流的力度,增强辅导员专业水平、理论建设、实践工作的能力。

第五,管理考核要具体化、科学化。一是明确制定各级各类辅导员分工的具体内容和考核标准,避免考核评定“一刀切”和“走过场”形式出现。二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可。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自身方面

第一,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辅导员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以学生工作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

第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增强实践工作经验的同时,切实完善理论知识。不仅要熟知国家和高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应钻研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实践教育学科的理论方法。

第三,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既要树立权威和威信,更要提升人格魅力,成为照亮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灯塔。

第四,制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规划,提高自我职业认同,尽量消解职业压力,以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中。

第五,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平台,增加与学生交流沟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

总而言之,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业。国家、高校及个人都应重视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健康持续发展路径。相信在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发扬我国辅导员思想培育功效的同时,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制度与规划,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队伍建设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