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斯坦NB油田断下盘油气藏特征再认识

2019-06-03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侏罗系油气藏白垩

王 艳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 盘锦 124010)

哈萨克斯坦NB油田是中石油海外中亚地区公司的主力生产区块之一,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里海的东北岸,构造上位于北乌斯丘尔特盆地的北布扎奇隆起区,为一近东西走向的大型短轴断裂背斜,圈闭面积125 km2,幅度约70 m。开发目的层为侏罗系和白垩系,含油面积97 km2,地质储量3.06亿t,属于大型高孔高渗边底水普通稠油油藏[1]。目前NB油田已投入开发超过40年,处于快速上产阶段的后期,如何发挥其资源潜能,并最大限度地解决产量递减是油田面临的首要问题。2010年之前,油田的开发目标主要集中于油田高部位,而忽视了构造低部位勘探开发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主力区块的开发难度不断增大,对外围区块勘探开发的需求逐渐彰显,所以急需对外围区块的地质条件重新进行精细研究。

1 面临的主要问题

NB油田背斜构造高部位的Ⅵ区、Ⅶ区、Ⅸ区和Ⅹ区是以往勘探开发的主力区块,其它区块都归属为外围,特别是本次研究区Ⅰ区。由于Ⅰ区前期一直没有部署评价井,开展该地区的滚动勘探将面临以下困难:1)井控程度低,可利用钻井资料少;2)构造部位低,油水关系更为复杂,部署风险大;3)受沉积相控制,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增大了有利砂体的预测难度。

外围可利用钻井和试采资料少,但从沉积特征、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规律上与油田主体部位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在主力区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其相似性和相异性的分析,利用外围现有资料,多种勘探技术手段相结合,采用“勘探→开发实践→滚动评价→扩大实践”的滚动勘探开发理念,是实现外围勘探突破现实有效的方法[2]。

2 关键问题研究

2.1 构造特征

NB油田主要发育三类断裂:近东西向断裂、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近东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规模大、发育时间早,且多期活动,是控制构造和油气聚集的主干断裂。北西向断裂一般规模较小,多发育于白垩纪晚期,造成构造复杂化。F1断层为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平面延伸距离长,Ⅰ区位于NB油田的北部,F1逆冲走滑断层的下降盘,工区面积5.6 km2。以往研究中,由于地震资料品质差,误认为F1断层与F19断层是相交的,油气主要排烃期要晚于断裂的最终定型期,断裂主要起封堵作用,得出了Ⅰ区不具备形成工业油流的基本地质条件的错误认识。

近年来,由于地震处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对该地区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后,资料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断点特征更为明显。发现F1断层在东部表现为逆冲断层,在西部F1断层发生反转,表现为走滑正断层,自东向西断距逐渐减小,直至消失,与F19断层并不相交。所以,Ⅰ区和Ⅱ区之间并没有断层封堵,砂体是相通的。Ⅰ区的侏罗系发育一个微幅度断鼻构造,而白垩系则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单斜(见图1)。

2.2 沉积储层特征

NB油田侏罗系和白垩系岩石类型简单,均为砂泥岩互层。侏罗纪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分为分支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和沼泽四种沉积微相。白垩纪水体加深,潮汐及波浪对沉积作用增强,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可进一步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河口砂坝、河道间、天然堤和前缘席状砂五种沉积微相。物源区为北部的隆起区,Ⅰ区更靠近物源,河道较窄,沉积类型主要为分支河道与河道间沉积。通过地震属性分析和反演结果认为,相带之间的属性虽然有变化,但并不是特别明显的突变,这是沉积时发生多期水体震荡、多期河道叠加的结果。所以,加强储层的分析预测,是该地区滚动勘探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对比分析了多种地震属性提取方法[2-6](自动增益控制、贷通滤波、瞬时属性、变密度等),结果显示,变密度显示技术对下白垩统主力单砂体的地震响应最为明显。该砂体在地震属性上表现为强振幅的特点,横向连续性差,说明了河道较窄并且变迁较为频繁。利用这一地震反射特征,首先建立完钻井的骨干识别剖面,横向追踪单砂体的平面分布,实现全区内单砂体的横向分布预测;然后利用沿层地震属性提取实现单砂体的纵向分布预测和平面显示。地震平面属性的提取是指根据储层在地震时间域上的位置调节属性提取时间域范围,对各种地震属性参数和显示色标不断调整,优选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属性和色标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预测目标区储层分布特征,并实现储层的横向和纵向显示[7]。通过单砂体的追踪结果与地质图件叠合分析,预测出单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8],该地区主力单砂体明显受沉积微相控制,厚度稳定,平面上呈条带状展布。

2.3 油气藏特征

NB油田纵向上发育侏罗系、白垩系两套含油气层系,以往的研究中,一直认为侏罗系和白垩系油气藏均只受构造控制,因此忽视了断下盘的潜力。通过构造的重新落实、储层的地震识别,重新剖析了油气藏类型、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侏罗系构造活动较强,除F1大断裂之外,还发育马尾状正断层,对油气藏起封堵作用,油气藏主要受构造条件控制,主力区油气富集于背斜高部位,油气层相对较厚,单层平均19.8 m,具有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油水界面为-480 m,所以侏罗系为构造油气藏。而Ⅰ区的油气富集于断鼻的高部位,受相带控制,砂体多成层状分布,油层上下都被不渗透岩层分隔,并具有边底水,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层状边底水油气藏。

白垩系构造活动较弱,除F1大断裂发育之外,还发育由一系列雁列式小断层,断层断距小,延伸距离短,经生产井证实对油气基本不起遮挡作用,岩性对油气的富集成藏起主要的控制作用,油气既在背斜的高部位富集,又富集于背斜低部位的有利砂体中,所以白垩系油气藏为构造—岩性油气藏。全区白垩系油气层相对较薄,油气层厚度一般5-25 m,平均13.8 m,上下盘厚度差异不大,也比较容易对比,白垩系油气层主要受储层控制,油气水关系比较复杂,各区块没有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同时由于岩性、物性变化,含油气砂体四周被非渗透岩层和水层所包围[9-10],油气水呈不规则状态,因此白垩系油气藏以层状和不规则油气藏为主(见图2)。

3 勘探效果

通过对NB油田Ⅰ区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在微幅断鼻构造的高部位部署了3口评价井,均处于上白垩统K2-A1砂体发育的部位。从钻探的结果来看,NB21054井在侏罗系钻遇油层2 m/1层,在上白垩统钻遇K2-A1油层6.7 m/2层,K2-A1油层全部射开,初期产油31.5 t/d,峰值时45 t/d,生产130 d,累产油3 674 t。NB11052和NB11055井在上白垩统也相继钻遇预测厚度的油层,取得设计产量。在开展了针对K2-A1含油砂体的识别和追踪研究后,获得了这3口评价井的成功部署,并为Ⅰ区带来了35口可部署开发井位。

4 结论

无论是勘探还是开发,储层的研究日益显得重要,像I区断下盘这样的岩性油气藏,在NB油田外围还有很多。通过对NB油田这种小规模岩性油气藏的精细勘探,一方面说明该地区储层研究技术正在完善和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从孤立出油点入手,利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可以精细刻画岩性油气藏分布。可以预言,随着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成为NB油田深化勘探和寻找新型勘探目标必要的配套技术。

猜你喜欢

侏罗系油气藏白垩
一种全浸式油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方式研究
连续型油藏形成的条件与分布特征
微量元素在鹤岗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浅谈新疆阜康市佳域矿区火烧区特征
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分析与勘探技术探讨
香山南麓侏罗系含煤特征分析及沉积背景探讨
哈山探区侏罗系储层参数计算模型研究
秦南凹陷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效
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特殊的介观孔缝储渗体
治白垩病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