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期与应对:2018年粮食市场关键词

2019-06-03王晓辉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1期
关键词:猪瘟生猪预期

文/王晓辉

2018年国内粮食市场可以概括出许多特点,例如产量稳定在高水平、消费继续高增长、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等。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笔者认为是“预期”或“焦虑预期”。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一、夏粮小麦减产,引发粮食供给是否有虞的预期

最近几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夏粮产量一般在收获后一个月后就会有官方的公开数据,秋粮的产量在每年年底前也会发布出来。相比以往年份,公布的时间已经明显提前,这是一件很值得点赞的事情。但是在国内粮食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统计局发布的信息在及时程度上仍难以满足社会各界、特别是粮食金融投资者、加工企业、贸易单位等对粮食产量、质量等关键信息的迫切需求。于是每年粮食作物在播种前、关键生育期、收获前和收获后,都有很多或官方或民间的调研团队,深入到各地去现场了解产量、品质等产情,以期在投资和经营中掌握先机,制胜市场。但是受调研线路、人员能力、样本点代表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调研团队给出的结果差别很大。不同的产情数据之后,对应的是不同的供需关系预期和价格走势判断。交易者由此或喜或忧,市场价格或涨或跌。

2018年7月18日,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比2017年减少306万吨,下降2.2%。其中谷物产量12984万吨,比2017年减少310万吨,下降2.3%。但是民间的数据反映的减产数量范围则在1000万吨到2000万吨。双方在减产的原因认定上是相近的。一是冬前苗情较差,群体不足,影响亩穗数。二是2018年4月初黄淮北部等地出现强降温天气,期间正值小麦幼穗分化的关键期,导致局部麦田幼穗遭遇低温冻害,影响了穗粒数。大家都认为2018年小麦的品质也因灾下降了,但是,对于单产的降幅双方的分歧则非常大。因此,2018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的主产省小麦收购进度同比减少超过2000万吨这一数据,被市场上很多人当做实际减产数量的一个参考依据。

为回应社会关切,国家有关部门几次公开就“收购进度偏慢”现象作出说明。主要原因:一是2018年国家提高小麦收购标准,且部分地区小麦品质因灾下降。由于小麦收获期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部分地区遭遇大风、连续阴雨等灾害天气,湖北、安徽、河南等产区小麦受灾较重。二是市场化收购扩大,且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启动时间推迟了十多天。前几年政策性收购主导市场,农户集中售粮、收储企业集中收粮特征明显。2018年市场化购销更为活跃,市场主体、购销渠道、收购资金来源更趋多元,收购期拉长。三是一些农民、种粮大户和经纪人对质量好的粮食普遍持粮待涨。小麦上市后价格走势基本稳定,未出现大涨也客观上反证了小麦市场供应充裕、没有出现大减产的事实。

二、秋粮玉米再减,再度引发未来粮食供给的预期

2018年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官方发布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5789万吨,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下降0.6%。其中谷物产量61019万吨,比2017年减少502万吨,下降0.8%。其中市场关注度最高的玉米产量为25733万吨,比2017年的25907万吨减少174万吨,减幅0.7%。但是民间给出的减产数据则是1000万吨至2000万吨。市场众多的交易主体更是将2018年玉米临储交易量突破1亿吨至10014万吨(上年为5740万吨)、新产玉米开秤价格同比平均高开150元/吨等市场现象联系在一起,认为国内玉米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了,未来玉米供应将越来越紧张。一大批活跃于互联网上的人员,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发文传播减产和供应偏紧的信息,“快手”“抖音”“火山”等短视频上也出现了一批粉丝数量从几千到百万的主播,以煽动性的语言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紧张氛围,使得市场交易主体对玉米未来供给形势的焦虑预期日重。

然而,玉米市场的实际情况是:有减产但数量低于预期。且2018年玉米市场在新旧粮衔接方面,临储拍卖成交的1亿吨陈粮中,受用粮习惯、出库进度、交易时间等多因素影响,估计有大量陈粮结转进入2018/2019年度(当年10月到次年9月),成为商业渠道库存。但是,全民看涨的预期却使得东北农民售粮进度明显降低。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估计,截止到2018年12月2日,东北三省一区农户玉米售粮进度为21%,而上年同期为30%。陈粮供给超量、新粮大量存在农户手中待售,这些因素叠加下来,造成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在进入12月份后,最高出现了150元/吨以上的跌幅,即开秤后上涨的价格又跌回来了。

三、非洲猪瘟突发,引发猪价上涨饲料减量的预期

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此后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农村部的通报:“截至2018年12月3日,全国共有21个省份发生79起家猪疫情、2起野猪疫情,全国累计扑杀生猪63.1万头,所有已发疫情均得到有效处置。尽管非洲猪瘟疫情还在发生,但防控有效,总体可控,目前仍属于多点散发态势,没有出现大面积流行。已有8个省的35个疫区按规定解除封锁。”12月11日,全国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在讲话中强调,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要完善防控机制,全面实施分区防控,加强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区域防控统筹协调监督机制。要调整优化生猪生产流通方式,从长期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要求出发,科学规划生猪养殖布局,切实加大屠宰产能布局调整,支持建设现代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最大限度减少生猪长途调运。

非洲猪瘟将对国内生猪养殖和饲料消费等多个领域产生影响。

在养殖方面,一是预计生猪供给水平2019年将出现下降。有关机构的数据显示,2018年11月全国生猪存栏数为3.23亿头,环比下降0.7%,较1月份时的高点下降4.4%。同期,能繁母猪存量3058万头,环比下降1.3%,较年初高点下跌9.7%。市场普遍预测,后期能繁母猪存量下降对生猪及其制品供给减少的压力将逐渐显现,猪肉等制品价格将上涨,有研究机构根据生猪养殖的繁育周期预测,价格上涨大概率启动的时间在2019年5月份前后。二是生猪的产业布局将作出调整。2019年,国家对我国的养殖区域进行划分,主要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三种。长江证券研究所的报告称,在非洲猪瘟发生以前,全国周度生猪跨省调运量基本在200万头左右,2018年9月中旬降至70万头左右,11月后锐减至4万头左右。三是生猪企业的竞争机制形态将发生变化,以往的全局性竞争将逐渐调整到区域内部的竞争。四是养殖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中小养殖户将加快推出市场的进程,而若干个集饲料加工、生猪繁育、屠宰加工、贸易物流为一体的长产业链企业集团将建立起来。五是生猪产品进口规模或将扩大。

在饲料方面,随着生猪产业布局的调整,特别是中小散户养殖单位陆续退出市场,猪饲料产量将受到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的一份资料预测:2019年全国生猪市场供给量同比减少幅度约为4.0%~5.0%。以此推算,估计将影响500万吨至800万吨的饲用玉米消费量。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近期下调了对2019年饲料用玉米的消费量预测。

尽管生猪减量造成猪料需求减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禽肉和禽蛋的生产,但受消费习惯、禽业增长能力等影响,禽业的产量增长尚不能完全抵消猪业减量的负面影响。禽业祖代供给能力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据统计,2018年1-11月,我国共引进白羽肉鸡祖代54.1万套,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81%,祖代鸡引种量继续维持低位。1-9月共引种39.3万套,同比下降13%。受月度引种量不均衡影响,预计2019年鸡苗供给还将出现阶段性供种不足。

四、临储成交过亿,引发玉米供需形势急转的预期

2018年玉米去库存政策到位,效果显著。有别于以往年份什么时间拍卖、什么价格拍卖靠猜的情况,2018年临储竞价交易启动时间早,价格公布早,每周投放数量稳定。在当年4月到10月的7个月时间内,累计成交玉米10014万吨,较上年的5740万吨增长74.5%。成交过亿的背后,是各市场主体对玉米成交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玉米供给缺口的简单判断。

一是对未来玉米需求增长供给缺口扩大的预期。在对未来需求持续增加的判断上,预计2016/2017-2018/2019的三个年度,玉米饲用消费累计增加超过4000万吨,玉米工业消费将累计增加近3000万吨。国家鼓励发展燃料乙醇,又是一个推动力。有观点认为,加工业发展应区别对待,有鼓励有限制,现在对有些行业需要提前“踩刹车”而不是“给油门儿”。

二是对未来玉米价格的强烈看涨预期。产需缺口刺激市场看涨氛围,大部分玉米加工企业、贸易企业均认为新粮价格会高于临储玉米,2018年9 -11月,华北、东北新粮陆续上市,部分加工企业计划采购临储玉米库存至12月底或2019年1月底,较常年增加约30~60天的存量。库存加速从国库向企业转移,加工企业、贸易商和饲料企业多存粮的预期提高。市场估计玉米上市高峰期流通渠道临储玉米余量达到4000万吨至5000万吨,占当年成交总量40%~50%。上年流通环节的临储玉米存粮大约是1500万吨,占当年成交总量的26%。多重预期作用下新粮价格同比高开超百元,而价格上涨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和强化了看涨预期。粮价上涨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也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农户合理把握售粮节奏,避免出现集中售粮导致的价格下跌。期具有刚性,特别是负面预期如果在形成过程中不加以管理和引导,往往会自我强化。恰当的预期管理,可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五、正确看待各种市场预期

预期,特别是焦虑预期是对未来形势发展不确定的一种结果,其中也包含着紧张、恐惧、担忧等心理因素。因此要正确看待预期。

一是要利用预期的合理性,把焦虑预期变成预警。预期,是对未来情况的一种看法。焦虑预期尽管有负面的影响,但是也可以从积极角度看待其合理性:就是让我们未雨绸缪,让我们能保持警惕性,提前做好防御与应对的心理准备与现实措施。我们也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要让预期变得可控而不是失控,就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预

六、加强预期管理,合理利用预期

一是加强对预期形成中的预期管理。一种社会预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预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预期的形成之初是有迹可循的。怎样提前发现预期的变化从而实现政府的超前管理,关键是要加强对预期的监测和分析。这个工作不应该是政府直接做,而是要交给各类大学、协会、研究机构、智库等,让这些专业的单位来做专业的事情。政府是组织从事开展这些工作,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在人员上予以协调。同时,这些工作要具有连续性,不能总是做成应急式的。有时甚至要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心态来做,否则就很容易会陷入“没事时没人管,有事时全都管”的状态,造成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是要在预期管理中做到兼顾“五个必须”。第一,必须主动发声。预期反映的都是社会群众关切,政府有关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要主动发声回应社会关切点。第二,必须及时发声。舆论宣传阵地,我们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第三,必须持续发声。综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为公众答疑解惑,对预期予以全方位的引导和疏解。向公众不断披露关切事件节点的变化。例如,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不断将疫情发生的最新情况、政策等在官网和有关媒体披露。第四,必须准确发声。政府掌握着最多的资源,在信息的获取上具有优势,因此,政府发布的信息要更真实,这样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第五,必须专业发声。信息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量海量,在正确的信息之中也掺杂着大量的信号噪音,怎样将其剥离出来,是需要专业的人来做的事情。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国内粮食安全的焦虑性信息频繁见于网站、微博和微信等媒体。很多都是似是而非,甚至是恶意曲解和造谣生事。针对那些专业造谣的人,我们的辟谣也必须是专业的。

猜你喜欢

猪瘟生猪预期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及防范措施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