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

2019-06-02许蕊淇陈德彬岳万勇

云南农业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药剂拌种吡虫啉晚疫病

李 梅,许蕊淇,陈德彬,岳万勇,尹 雪,张 薇*

(1. 昭通市农业科学院,云南 昭通657000;2. 昭通市种子管理站,云南 昭通657000)

昭通市永善县茂林镇永安村是一个高寒贫困地区,海拔2 450 m,年平均气温8.0 ℃。为一季作区,主要作物为马铃薯,常年春季播种面积接近333.33 hm2。晚疫病是危害该村马铃薯的最主要病害。如2015 年,6 月平均总降水量约200 mm,6 月下旬晚疫病暴发,马铃薯刚进入初花期即植株死亡,其平均单产仅为2008 年(平均产量43.13 t/hm2)的40%,即为17.25 t/hm2;2016 年7 月上旬刚进入盛花期即植株死亡,马铃薯平均单产仅为2008 年的50%,即为21.57 t/hm2。种薯处理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可有效防控来自带菌种薯的初侵染及其初始菌源来控制病害的发生[1]。为寻找适合该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方法和化学药剂,特进行此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茂林镇永安村火地沟社,海拔2 450 m,灰泡土,坡度5°,土壤疏松,前作马铃薯。2017 年12 月用拖拉机深翻1 次,于播种前用旋耕机打细耙平2 次。土壤主要理化指标为pH 值5.0,有机质15.4 g/kg,有效氮90 mg/kg,速效磷4.2 mg/kg,速效钾80 mg/kg。

1.2 试验材料

马铃薯品种选用青薯9 号,为3 年以上自留种。化学肥料为尿素(纯N 46.4%)、硫酸钾(K2O 51%,氯含量≤1.5%,硫含量≥17.5%)、普通过磷钙(P2O516%,水溶磷≥11%,硫≥8%)。农药为高巧(60%吡虫啉)FS(悬浮种衣剂)、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悬浮剂)、80%代森锰锌WP(可湿性粉剂)、45%五氯·福美双WP、80%甲霜灵锰锌WP、0.3%丁子香酚SL(可溶液剂)、52.5%噁酮·霜脲氰WG(水分散粒剂)。

1.3 数据处理

病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disease progress curve,AUDPC)用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n=总调查次数,Xi=第i 次调查的严重度,Ti为第i 次调查的时间。发病高峰时最后一次调查的严重度即最终严重度和rAUDPC(各处理AUDPC/对照AUDPC)用于统计分析[2~5]。

对各处理运用DPS(Data Process System)7.5 数据处理系统进行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uncan's)差异显著性测验。用Excel 软件作图。

1.4 试验设计

设置8 个处理,分别是处理T1,高巧(60%吡虫啉)10 mL+银法利5 mL+清水200 mL;处理T2,高巧(60%吡虫啉)10 mL+银法利10 mL+清水200 mL;处理T3,80%代森锰锌15 g+清水200 mL;处理T4,45%五氯·福美双10 g+80%甲霜灵锰锌10 g+清水200 mL;处理T5,0.3%丁子香酚10 mL+清水200 mL;处理T6,0.3%丁子香酚20 mL+清水200 mL;处理T7,52.5%噁酮·霜脲氰(抑快净)5 g+清水200 mL;处理T8(CK),清水200 mL。不同药剂处理喷湿切好的薯块15 kg,每小区种植5 kg,每个处理3 个重复,共24 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宽3.6 m×长5.56 m),种植96 塘,设计密度4.8 万塘/hm2。小区四周设置2.4 m宽保护行。为能基本完整记载整个生育期的AUDPC值,后期管理同大田一致。

1.5 试验方法

2018 年3 月3 日播种。播种方式为平播双行起垄;地膜覆盖(有5%出苗时在膜上盖土10 cm 厚);每小区播3 个双行,共播96 塘(幅带1.2 m,小行30 cm,塘距26.0 cm)。底肥施农家肥22.5 t/hm2、尿素600 kg/hm2、普钙75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

苗齐后苗高10 cm 时第1 次薅草。孕蕾期(现蕾30%)苗高25 cm 左右时第2 次薅草,并培土10 cm。7月8 日、17 日、27 日分别用16 L 新科技牌电动喷雾器喷施防治晚疫病药剂,同时加喷0.3%磷酸二氢钾。

1.6 病害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

每次喷施药剂前及施药后3 d 调查病害发生情况,日期分别为6 月16 日、22 日、28 日和7 月4 日、10 日、16 日、23 日。每个小区调查25~30 株,采用标准见表1[6]。

表1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调查标准

1.7 生育期及收获

出苗期4 月10 日,初花期6 月8 日,盛花期6 月17 日,花谢后5 d 为7 月17 日,死苗期最长的处理为8 月15 日,最长生育期114 d。8 月18 日收获,各小区收获中间4 个单行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田间病害调查

晚疫病首次发生时间为2018 年6 月16 日,除处理T2 和处理T7 外,其它处理均发现晚疫病。发病程度为1~2 片叶被晚疫病侵染,病害处于发病初期。7月28 日在临近正常气候时的成熟期,对晚疫病进行最后一次调查记载,除处理T2 的AUDPC 为50%外,其它处理的AUDPC 均达75%。

AUDPC 值处理T2 与除处理T7 外的其余处理差异显著,最有效的处理为处理T2,其次是处理T7;rAUDPC值处理T2 与其余所有处理均有极显著差异(图2),最有效的处理为处理T2,其次是处理T7 和处理T6,后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图1 不同处理的病害发展

表2 AUDPC 和rAUDPC(Duncan's)LSR 分析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3 可看出,不同处理产量间有差异,产量处理T2 最高,为47.45 t/hm2;其次是T7,为45.33 t/hm2;第3 位是处理T6,为44.82 t/hm2,与AUDPC 值由低到高的趋势一致。处理T2 与其余处理产量间差异显著;除处理T3 外,其它用药剂拌种的处理均与处理T8(CK)产量差异极显著。处理T2、处理T7、处理T6、处理T1、处理T4 间产量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产量高低顺序与AUDPC 值和rAUDPC 值的小大顺序相一致。

表3 不同处理产量多重比较

3 讨论

3.1 本试验所选药剂拌种能提高马铃薯产量

播种前种薯一次性药剂处理即可达到显著增产效果,操作简便,可适用于旱区马铃薯晚疫病的简易防控[1]。“高巧”拌种防治马铃薯蚜虫,对种薯出苗、长势、出苗率没有任何影响,也无任何药害现象产生。能提高马铃薯产量[6]。银法利拌种对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也有良好效果[7]。本试验结果表明,高巧(60%吡虫啉)10 mL+银法利10 mL+清水200 mL、52.5%噁酮·霜脲氰(抑快净)5 g+清水200 mL 及0.3%丁子香酚20 mL+清水200 mL 拌种薯15 kg 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单产。

3.2 用药剂拌种可延缓马铃薯晚疫病发生

从试验结果看出,通过药剂拌种后,前期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明显滞后,且高巧(60%吡虫啉)10 mL+银法利10 mL+清水200 mL 处理最后一次观察AUDPC值时也低于其它处理。说明药剂拌种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因素主要是延缓了晚疫病的发生。

3.3 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成本低且效果较好

据肖曲研究,丁子香酚属于易降解农药[8],比杜邦克露、拜耳银法利成本明显要低,再加上对环境安全,生产上可合理推广使用[9]。但尚未有人做过用丁子香酚拌马铃薯种薯块防治晚疫病。从本次试验看,丁子香酚用于马铃薯拌种,能取得迟滞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良好结果。

3.4 AUDPC 法能评价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严重程度

调查末次施药后AUDPC,跟踪交替施药对晚疫病病害整个病程的影响,避免了一般田间药效试验偏重评估最后一次施药的影响而低估了整个施药处理对多种病害的影响,其试验结果可能更为准确[10]。本次试验,直接用AUDPC 值也能评价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严重程度,在药效试验中,建议用AUDPC 值评价马铃薯晚疫病发病严重程度。

4 结论

建议在生产中可用拌种法处理马铃薯种薯,高巧(60%吡虫啉)10 mL+银法利10 mL+清水200 mL、52.5%噁酮·霜脲氰(抑快净)5 g+清水200 mL、0.3%丁子香酚20 mL+清水200 mL 3 种组合拌种薯15 kg效果较好,建议更多地采用植物源农药0.3%丁子香酚拌种薯。

猜你喜欢

药剂拌种吡虫啉晚疫病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4C-吡虫啉在苗期油菜中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洛南县马铃薯药剂拌种试验初探
药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技术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