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进”平台下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创新“进社会”

2019-06-01苏妙芝黄竟愉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实践大学生

苏妙芝 黄竟愉

【摘 要】大学生“进社会”是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养成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进社会”,是大学生将在大学里的所学所悟所感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使大学生能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旨在将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进社会;实践;养成教育

广州工商学院提倡“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在德学思想的引导下,以创建应用型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积极倡导大学生开展学院“五进”活动。其中,作为“五进”之一的“进社会”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学生进社会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社会素养及顺利进入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出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人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养成教育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必须接受的最基本教育,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教育已经逐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提高素质教育,就要从大学生的全方位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情、意、行。教育讲究的是“知”与“行”,但目前高校普遍是重“知”而轻“行”,要做到“知行合一”必须要重视实践,重视养成教育在我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方方面面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牢固德学根基,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为学校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二、高校学生“进社会”的意义

高校教育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读书的最终目的也是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也是青年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

三、“进社会”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作用

(一)加强社会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学习,接触社会的途径比较少,对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形势都比较陌生。大学生“进社会”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和社会的融合,能够更加直观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社会中学会感恩,回报社会与国家。

(二)融会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书本上的知识比较理论化,难以真正让学生接受并且学会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在行动上,并不断检验,并且学会“学而思,思而罔”,不断反省自己,在实践中巩固自身知识,并获取更多扩展知识、技能和价值,把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际操作相结合。

(三)明确定位,提升自己能力。

学校教学以鼓励为主,而社会不同于学校,社会对比学校而言,要求更加严格,社会需要更全面的人才。大学生通过“进社会”开阔视野,接触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了解他们生活跟工作的经历,认清社会形式,以此审视自我,找到自身的位置,对自身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发现自身综合素质与市场职业需求的差距,挖掘自身潜力。通过学习和实践,强化自身能力,培养自己成为坚忍、有爱、诚信、肯吃苦、敢创新的新青年。

(四)提高自身独立性,更快适应社会。

新时代需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独立自主、有能力的青年一代。大学生在家庭跟学校的保护中成长,视野局限性比较大,思想不够独立自主,不免有些“骄、躁”。在社会实践锻炼中,见到不同阶层的人,明白个人是独立体,认识到自身独立性的重要性,懂得独立思考,学会用新的思想审视未来,对家庭、学校的依赖性减弱,戒骄戒躁。同时实践中能开放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现阶段大学生“进社会”存在的问题

2018年10月我们展开了《关于“五进”平台下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创新问卷调查报告》。报告中“进社会“调查结果显示:51.19%的大学生“进社会”的方式是兼职,20.83%是通过志愿者活动去了解社会环境,进行创业实践的比例占8.93%,而通过专业实践“进社会”的比例占19.05%。58.13%大学生看重的是经历、经验的获得,27.18%的学生重视社会环境,认为“进社会”能更了解社会,明白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7.74%的大学生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只有6.94%社会实践后对自身专业方向更加明确。从调查问卷以及在校大学生的“进社会”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容形式单一。大部分大学生“进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只局限于课间兼职、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比较简单式的接触,缺乏对社会深层的了解。

(二)专业实践性不强。专业实践“进社会”的比例只占19.05%,大部分学生“进社会”参加社会实践都是偏离专业实践,针对性不强,没有对专业方面进行更深层面的了解与实践。容易造成毕业后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导致毕业后工作“不对口”或者专业工作不上手。

(三)自主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一些在校大学生由于从小没有社会实践意识与行动,没有认识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思想逐渐固化,出现参与不积极,流于形式化,而且甚至还出现“作秀”,这使得实践效果大大折扣,还浪费时间。

五、对应措施

(一)加强社会实践就业指导。

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对于学生就业工作责无旁贷。因此,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宣传“进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熏陶中成长;构建和完善就业指导,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开放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能力;建立校内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实践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学生在校更全方面了解实践,便于更快适应社会环境。学生学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二)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开展校企合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减少学生实践“就业难”的问题,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社会实践教育于大学生而言是多方面的,也是影响终生的。但“进社会”并不是独立的,它需与“进课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到其最佳的效果。结合“五进”,再不断将自己所学实践在生活中、实践在社会里,才能真正让自己得到成长,让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

[1]邝邦洪.高校开展“五进”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与途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9).

[2]杨继瑞 . 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 高校理论战线,2010.

[3]姚建军,师蔷薇 . 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破解思路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报,2014-05-05.

[5]乔 多.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几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 164) : 115-117.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实践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