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路径探究

2019-06-01谭静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路径大学语文

谭静

【摘 要】大学语文是高校的通识课程,虽适用范围广泛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立足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效率不高、被边缘化等问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教材整合、课前预习、课堂授课、课外活动等方面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径。让大学语文不只不停留在通识,更落实在实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语文;教学路径

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大学语文》这门旨在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通识教育成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课程。而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格格不入,这就需要寻找一条全新的路径,在这条路径中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课堂、课外不同时间,知识、能力不同维度,输入、输出不同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打造出大学语文全新教学路径。

一、大学语文教育应用化教学的意义

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我们对语文往往熟视无睹,甚至对中文系都有这样的反问“到底他们都还能学什么?”,而与鄙视语文的这种态度截然相反的是:大学生屡屡爆出“连一张请假条都写不好”、“面试中口语表达差”,另据“2010年新华网就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和使用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0%的同学不及格”,总结出“大学生语音不规范,词汇不准确,语法不过关,标点问题多,写作能力差,文学常识欠缺,当下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令人堪忧。”听、说、读、写这本是基本的语文应用,但是作为大学生,都尚如此欠缺,更何况其他。从反映出的种种问题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不仅不应该只停留在通识,重知识、重讲授上,而是大学语文的应用性教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是在大学阶段进行的语文学习,而在经过中小学12年语文的系统学习后,步入大学,学生对大学的课程充满了期许,当在众多名目繁多、贴合自身专业的课程中出现了熟悉的语文课程,在功利化驱使下,语文教学中问题频现。

1、被边缘化。大学语文在大学中通常作为通识课进行教学,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并无直接相关性,在学生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下,对此门课的兴趣寡然,学习动力不足。与同为语言类的英语相比,不论是从学校还是学生的重视程度来讲,都是相形见绌。而且此门课在大学四年一共设置了24学时,对课程的讲授只能蜻蜓点水,大学语文被严重边缘化。

2、教学重讲授。大学语文因为课时设置为24课时,且为大班合堂,所以在授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般以讲授为主,与学生互动性不足,课堂极易出现“满堂灌”现象。

3、教材选择余地不大。现有教材一般倾向于重欣赏,轻技能,体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而技能性的东西缺乏,而且在内容上古典文学作品多,并且排列在前,而通俗易懂的现代作品却被排在后面,如果课时紧张,大学语文的教学往往易衍化为古文的教学。而且这些教材一般是通用教材比较多,而特色教材匮乏,如针对独立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教材严重缺乏,没有适当的选择余地。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途径

面对大学语文出现的诸多问题,要想给予改变,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1、改变语文课程设置现状。大学语文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以及逻辑思维、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并能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与之地位作用极为不匹配的是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四年一共24个课时,在所有的大学课程中,属于课程课时数最少的。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浸润,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对于八学期的大学生活,大学语文只在一个学期进行了设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课文篇目的三分之一讲完就已捉襟见肘,更别提课外延伸。很多课文内容讲授也只能停留在蜻蜓点水,这样一来使学生对语文的印象是讲得面上的内容我都懂,更缺乏兴趣。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必须改变课程设置现状,增加课时,给学生们能浸润其中的空间和时间。至少增加至48课时或者将大学语文教学变为两学期的课程,且课程设置相对应的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们能有一个应用知识的舞台。

2、更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通用的教材一般以文学篇目的阅读、讲解、赏析为主,且侧重在古典文学,使大学语文约等于了古文讲解背诵课,而要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进行修正,教学不能将重点放在文学教学之上,同时也应注重技能的训练。可将大学语文分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并注重结合应用写作,进行基本应用文章写作训练,通过语言教学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包括时下问题比较严重的错别字问题,这部分可通过语言文字知识技能大赛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考核,文学教学通过精选合适篇目,包含经典古文诗词和经典现代文,让大家在阅读文章,品读经典中浸润感知中国文化,进行应用写作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文书的写作,如邀请函、通知等。同时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组织不同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篇目,設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语文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如针对艺术类学生重欣赏、品读,对于文科类学生重解读、分析等等。

3、补充教学形式。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因为是合班大课堂,对于互动条件不利,传统的常规互动时间浪费比较严重,所以,结合现代科技利用雨课堂授课,在课前可将与讲解相关的内容,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或相关故事等制作好,利用雨课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做好课前知识补充。在课程讲解中,利用雨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在文章讲解中设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解答,通过这一设置一方面可以查勤,同时可约束学生认真听讲,还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课后,通过反馈来的数据,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接受程度,做出总结和适当调整,同时也可以将一些延伸的知识点通过雨课堂发送给学生,扩充学生的知识量。

4、丰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增加学生活动环节,让学生在运用中体悟,在运用中成长。对于诗歌的讲解,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品,可以结合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体验诗歌的意境美;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让大家选取一本自己喜爱的小说,阅读后相互交流,通过此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运用现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角色扮演,对一些富有故事情节的篇目,采用角色扮演形式,让学生通过饰演体悟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感受作者的写作用意,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多角度感知作品,审视作品。

5、评价模式改革。一直以来采取的期末笔试定成绩,学生往往重在最后阶段进行突击,难以检测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配合大学语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在考核方式上应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可以将考核分为不同模块,如语言文字竞赛模块、课堂活动模块、课外拓展模块、笔试试卷模块等。通过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达到比较好的评价效果,也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大学语文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四、总结

大学语文作为一个传统学科,在今天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在广泛兴起的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大学语文应该抓好关键机遇期,做好转型,摒弃传统的讲授、欣赏、背古文为主的文学化教学,不偏不废,走上人文与工具并重的道路。通过改变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互动性教学设计,并形成多元化评价模式,使大学语文乘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快舟,奋发向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自己应有之力。

【参考文献】

【1】邹花香,邹钱华.立德树人视域下语文四重德性构建及培养【J】.语文建设,2018(1).

【2】江畅,迈克尔·斯洛特.寻求中西德性问题的共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路径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