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9-06-01叶雨彤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国际贸易教学

叶雨彤

【摘 要】国际贸易专业不仅仅需要理论学习,还需提高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培养专业度高的国际贸易人才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专业所设置课程的现状,探究了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并针对目前显现出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创新建议。希望对各高校国贸专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在大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课程的建设是其基石。日本筑波大学所著的《教育学基础》一书写道,“课程的本质在于它是人格形成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内化的手段;是将目标化为手段的转化力。课程就是在实际展开的场所里通过对教育目标的反复探讨,产生出无限的新目标,从而开拓创造过程的。”由此可见,在高校的教育中,课程的结构、质量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不断对已有课程进行更新迭代,将其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对实现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创新是国贸专业的培养需要

在教育领域日益发展的今天,高校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完善,以形成一个更加科学的体系,造就理论与实践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将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使高等教育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国际贸易专业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的领域之一,其学生需要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也需要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和管理等知识。庞大的知识体系和较高的实践要求,需要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更加科学合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被忽视

目前,许多高校的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科目、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完善,对于实际操作的内容重视性较低;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分成两个部分,这样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使得学习效率难以提升。教学方式方面,各高校大都是教师课堂讲授加幻灯片演示的形式,具体到实践、操作的课程较少,这与国际贸易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可谓背道而驰。传统的高校教育,评价方式也多为卷面考试,实践教学的评价相对较少。受到这种评价方式的影响,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实践、实习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都与理论学习相差甚远,这使得学生更加不注重实践水平的提升。

同时,部分教师为高校出身,在具体的企业经历、贸易实践方面较为缺乏,不能紧随国家、国际贸易的新变化来调整课堂内容,也难以对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起到引导的作用。而熟悉实践的高校教师往往被高校边缘化,甚至定位为教辅人员,这样致使实践方面的教师更为缺乏。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当

第一,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过大,学生将大量时间用于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在学分相同的状态下,难以区分各门课程孰轻孰重;第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侧重点也不够显著,在“选修+必修”的模式下,更多高校学生注重必修课,而忽视了选修课的学习。第三,国际贸易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其各门课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但课程设置上多发重复现象,比如,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三门课程的内容具有部分重复;同样,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經济合作、国际技术贸易等课程也发生了交叉,这一现象有损于课程的系统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思路

高校作为创新教育的引领者,有必要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在传统教育中,特别是高职或独立学院等课堂上更多的是照本宣科,认为理论的掌握便足够。学校对学生的创新培养力度不足,在设计课程大纲时,对创新实践的项目设计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考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作为国际市场的一线领军者,其学生更应该提高对市场的反应力,不断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水平,才能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对策

(一)进行双语教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部分理论基础,如《西方经济学》等,来源于西方国家,若只阅读我国翻译的教材很可能由于中外的文化差异、不够了解知识背景等各种原因,造成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出现。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方便理解“原汁原味”状态下的经济现象与原理,也方便接触实际操作后会用到的各种贸易专业术语。

具体操作上,课程中可先设置“商务英语”科目,也可在课堂中先使用英文专业词汇,再逐渐引入英文教学穿插中文解说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加强课程系统性

高校可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统一的、系统的安排,将教材之间重复的部分进行说明,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同时,可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结,让它们可以相互促进,成为一个便于学生全盘思考的知识体系。一旦提高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教师也可形成连贯的教学思路,可以更加方便地设置知识结构,促使学生更佳地理解掌握贸易知识。

(三)引进校外导师、校外基地制度

校外导师制度目前已有众多高校开展。国际贸易专业也需要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校外导师或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相应的学习实践。如学校或学院可以与进出口公司、货运代理公司、报关行等企业签订协议,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等试点项目,使学生可以更早地接触社会,得到锻炼,了解贸易行业的工作性质、工作状态;也可在银行、保险等企业聘请行业专业人士作为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作为课内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强化。同样地,行业专家也可在学校举办讲座,与高校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使高校教师的授课内容保持时刻更新。

(四)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

高校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可以进行课堂讨论、案例演示等,使学生掌握理论的具体应用;也可创新性应用互联网手段帮助教学,比如寻找适宜的实验室模拟软件。应用此软件,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真实案例场景对装箱单、保单等的开具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软件模拟业务操作,比如交易磋商、进出口货物报关等。通过一系列的课堂实践和情景模拟,可以时学生更加切身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校外实习具有诸多限制之时,实验室模拟软件能由校方单方决定,不受制于企业的时间和地点,为高校的实践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五)建立多样化考核制度

传统的考试评价标准过于片面,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成果。对于考核制度,学校可以将考试评价方式进行革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核,以更加全面地评估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

比如,考核可以不仅设置在期末进行,也可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考察与反馈;考核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比如调研报告、学习态度、课程论文、案例研究展示、文献总结汇报等。与此同时,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开展小组评价、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等,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陈辉民.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0):241-242.

[2]陈砺.基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本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2(04):79-81.

[3]彭茜薇.高职院校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路探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06):165-166+128.

[4]陈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辩证关系的视角[J].市场论坛,2016(11):91-93.

猜你喜欢

改革与创新国际贸易教学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校网球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浅析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创新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