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再生产视阈下东昌府葫芦文化资源开发的多方参与机制

2019-06-01王申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摘 要】在当今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语境下,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对东昌府葫芦文化进行个案研究。研究认为市场与投资者、政府、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地方民众等多方文化主体共同参与了葫芦文化生态场域的建构,并在市场的主导下实现了葫芦文化遗产的文化再生产。

【关键词】葫芦文化;再生产;参与机制

一、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解读

“再生产”这一概念是布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并在他以后的系列论著中得到逐步细化和完善。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是他的实践理论在社会文化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他认为文化对行动、行动者有强大的影响,但同时也认为文化的这种制约力是有限度的,人们在实践中必然根据主客观条件对文化进行继承、发展。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也是人们不断再生产的“产品”。透过文化再生产理论,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文化的本质,即文化是一个处于不断再生产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运用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东昌府葫芦文化这一非遗的文化再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文化再生产,通俗的讲就是用文化重构文化,如果我们把改造自然而创造的文化称为第一文化的话,那么文化再生产就是改造第一文化而生产的第二文化,所以文化再生产其实是一种扩大再生产,它不是文化的机械重复,而是对原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民间文化稳定与变异的双重特性。一方面,民间文化再生产需要稳定性的生产资料来满足进行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并在文化产品中保持连续性;另一方面,民间文化再生产也利用其变异特性,在产品中实现量的增加或质的飞跃,民间文化再生产具有层累的特征,它往往在市场、民众、学者、政府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下,生产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持续高涨,葫芦雕刻成了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而东昌府葫芦文化再生产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它集中体现了当前民间文化再生产的基本特点,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以葫芦雕刻为中心,通过学者的研究,民众的信仰和政府的认可,东昌府实现了葫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东昌府葫芦雕刻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东昌府葫芦文化概览

聊城市东昌府区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平原,充足的水源、独特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环境利于葫芦生长,在历史上就以盛产质量上乘的葫芦而闻名。东昌府雕刻葫芦,也称蚰子葫芦,传统工艺独特,兴盛于清末民初,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东昌府堂邑、闫寺、梁水镇三地,形成了东昌府葫芦文化的三大传承谱系。东昌葫芦雕刻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雕刻制作主要有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煮熟后发酵去皮;第二道工序是在葫芦上面雕刻;第三道工序是上色。常用的工具有定格圆规、斜口刀等二、三十种之多。其技法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借鉴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其雕刻题材内容多样,以写实性的花鸟、鱼虫、走兽、人物、山水居多,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丰富。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質文化遗产名录。

特色独具的东昌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瑰宝,充分挖掘其多重价值,将会对葫芦文化再生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文化价值。东昌府雕刻葫芦是中国葫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途广泛,内涵丰富,其可作食用、祭祀、入药、日常器具、雕刻等;其寓意与仙道、福贵、长寿、子孙繁盛等密切相关。二是学术价值。东昌葫芦雕刻无论选材、加工都有其独到之处,发掘、抢救、保护东昌葫芦雕刻对完善和发展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是历史价值。东昌葫芦雕刻是研究特定历史空间下东昌府区的公益方式、民风民俗、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内容的有效途径,对丰富东昌府区的文化积淀,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东昌府葫芦文化再生产的多方参与机制

东昌府葫芦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互动与竞争的关系构建了这种非遗文化再生产场域,在场域中各级政府、市场与投资者、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地方民众等文化再生产主体拥有不同的资本,彼此间存在竞争,而决定竞争的就是资本的逻辑。

㈠市场与投资者

作为经济资本的拥有者的市场与投资者,在文化再生产场域中是围绕着文化资本而进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运作。在文化再生产场域内部,走向市场的葫芦雕刻技艺必然要遵循市场的逻辑,使其离开原来的生态背景,成为被观赏的对象。东昌府葫芦文化从胚胎的孕育开始就存在市场化的“基因”,雕刻后远销全国各地。市场与投资者较早认识到葫芦文化资本的价值,并通过投资办厂实现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每个场域都要遵循自己的逻辑和必然性,在文化场域中对葫芦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时,即不偏颇于纯艺术的追求,也不停顿于原汁原味的纯民俗展示,体现了葫芦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稳定与变异的双重特性。

㈡各级政府

东昌府葫芦文化始终得到了山东省各级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东昌府区政府部门成立了东昌府葫芦文化协会,多次举办葫芦文化节。作为文化生产的倡导者,当地政府看重的是葫芦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形象展示与地方文化象征的资本所在。另外,对政府而言,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葫芦文化产业无疑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同时,对葫芦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体现地方政府自身的政绩所在,从而获得了政治资本。因此通过政府的权利效应,可以为东昌府葫芦文化进行下一步的再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㈢专家学者

在葫芦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专家学者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他们不仅使处在底层的葫芦文化从民间走向官方,而且带动当地民众、政府参与到再生产的过程中来,共同参与文化的再生产。葫芦文化再生产的因素当中,专家学者的身份较特殊,他们是联结官方与民间的纽带。一方面,学者总是与政府存在着联系,很多当地学者本身就是政府离退休人员或在职人员,这使得学者的活动带有官方性质。另一方面,学者要开展研究,必定要搜集整理民间文化原生态资料,为了确保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其研究也必然会带有民间取向,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众的声音。

㈣葫芦文化传承人与当地民众

葫芦文化传承人与当地民众是葫芦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基础因素。作为葫芦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同时拥有着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他们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情感眷恋,同时也是地方与外界的沟通者。非遗传承人参与到葫芦文化的再生产中,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转换。他们成为其中的受益者,因为不仅获得了物质回报,也借此提高了自己在当地的社会地位。非遗的勃兴,也使当地民众日益意识到其背后蕴涵的文化资本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个人与当地积累社会资本与象征资本,同时也能为其赚取相应的现实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王申,东昌府葫芦雕刻技艺与谱系传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

[2]东昌葫芦艺术[M]聊城:东昌葫芦文化协会资料2006年

[3]杜谆,民间文化的再生产——以新密市伏羲文化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