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性探讨

2019-06-01刘舒曼刘俏含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现实性探讨

刘舒曼 刘俏含

【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取材于现实,带有象征意味的作品。18世纪的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四处扩张、级迅猛发展的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笛福的这部作品正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真实反映,本文将对《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现实性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现实性;探讨

一、选题取材的现实性

《鲁滨逊漂流记》创作于1719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迅速地扩大资本主义的统治,并不断向外扩张,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应用而生。作者以荒岛作为小说的主题,与英国是一个岛国不无关联。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英国人的生活习惯、国家的历史发展等都与这个岛屿密切相关,“荒岛”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文学主题。鲁滨逊在一个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与大自然的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和较量,这一荒岛主题的选择正是英国人的“岛国”生活经验的表现。小说的现实性还体现在《鲁滨逊漂流记》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笛福是在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之下创作的。主人公的原型是苏格兰人亚历山大·塞尔柯克水手,由于在海上时与船长发生了争执,他被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的一个岛屿上生活了四年。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亲身经历给了笛福灵感,笛福将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大胆的想象融进鲁滨逊的传奇经历,使鲁滨逊以成功的新兴资产阶级人物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并迅速引起了大家的追捧。[1]由于建构在真实经历的基础上,小说中充满现实主义元素,也具有更深刻的现实魅力。

二、写作手法的写实性

作者在文章中融合了自己真实的航海经历,又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贯穿全文,完全按照“我”在实际时空中的行动和心理感受来叙述故事,没有刻意的悬念和激烈的冲,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叙述者的行为和内心感受,从而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切感和说服力。这也是笛福在序言中反复声明的创作方式: “让真实的人物自己来讲述故事”。[2]在写作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大量写实的手法,特别强调对生活的物质层面如饮食起居、劳作等方面的描写以及对各种生存状况的描写。包括对荒岛环境的描写、时间的描写、气候的变化等,让读者在阅读中很容易联想到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从而增加读者的情感体验,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详细地描述了鲁滨逊是如何搭建房屋、如何寻找水源、如何种植粮食等,读起来更像是一部荒岛生存指南。对荒岛生活的细致描写,增加读者对文章的兴趣和认同。比如在文章中,作者有一个章节写的是鲁滨逊的“落难日记”,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展现日记内容,更能让读者有真实感。“10月1日至24日整日忙于下海上船,去取穿上的物品......”“10月25日昼夜大雨,并伴有暴风,大船被毁为碎片......”“10月26日整日在岸边想找一处安身之地。最担心的是如何才能在夜间免遭野兽或野人的袭击......”[2]这种平实质朴的语言在当时常被他同时代一些文人墨客指责为“问题卑下”、“表达枯燥”,对此,笛福的回答是:“至于语言,我已经使本书的语言符合于文章内容的格式,而不求文体谨严藻饰,我宁愿按照随笔短论的性质采用轻松灵活的笔法,而不想曲意追求文字的完美。”这种“语言符合于文章内容”的宗旨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三、内容的象征性

小說的主人公鲁滨逊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如他的父亲所讲“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都会经受生活的不幸,而中间阶层的人则很少遇到灾难,更不会像前两种人的生活那样大起大落。只有中间阶层的人们才最有机会享受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平和、富裕是中产人家的随身之宝。只有他们可以平稳安闲地过日子,品尝生活的甜美,在没有苦难的生活中体会幸福。”[2]鲁滨逊本可以不需花多少劳动,不担什么风险,就过上比较舒适的日子。但是,他那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决定了他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去实现自己遨游四海的梦想。第一次航海经历的海上风暴虽然也曾使他动摇过,但不久非洲海岸的成功冒险则使他更坚定了再次出海的信心,并且使他产生了一种“对家不可抗拒的厌恶”。经历了两次航海后,鲁滨逊在巴西有了蒸蒸日上的种植园事业。然而这也不能满足鲁滨逊的野心,那动荡险恶的海上生涯使他神往,那未经开拓的西非洲对他来说是难以抗拒的诱惑。于是他与人合伙置船远航贩卖黑奴,而正是在这次航行中,他不幸遇难,流落荒岛。虽然两次航海都失败了,但是他也凭借这两次的经验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和生存能力,并且成功地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这两次失败的航海经历正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原始积累的象征,而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和扩建则象征着是资本主义扩张的过程。

在杳无人烟的荒岛上,鲁滨逊并不因绝望而坐以待毙,他从船上获得木板、火药、墨水等等人类工业活动的产物,并且从长计议,专心致志地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他伐树造屋、种植庄稼、驯养牲畜、取土制陶,而且还建起了两处住所,饲养了大批的山羊,开辟了大片的粮田,储藏了丰富的粮食,使自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随着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扩张,他一步步地从个人的生存走向攫取和占有岛上的一切,成为荒岛的主宰。当他站在山头时,占有意识油然而起“看着这条美妙的山谷,我心想,这一切就是我的了,我是这里无可置疑的君王和主人” [2] 此外,鲁滨逊还多次把荒岛称作“我的小王国”,视作自己的“新殖民地”。在救了星期五之后,更是自然而然地把他视为自己的“奴隶”,星期五见到鲁滨逊时就急忙奔跑,跪趴于地,姿态尽显谦卑,甚至将头放于鲁滨逊的脚下,之后更用各种姿态表明愿意归从于鲁滨逊。在这个时候,经过前期的自力更生,鲁滨逊已经可以在荒岛上毫无障碍地生存下来了。在救回星期五之后,鲁滨逊就开始奴役星期五,他先是用武力,用星期五没有见过的步枪征服他,当星期五甘愿臣服于他之后,他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培养星期五新的思想文化,他教星期五学习英语和文明礼仪,正如鲁滨逊所言:“教他‘主人的发音,是为了方便以后让他知道如何称呼,星期五的命名是为了让他知道我救过他的命。”他教星期五读《圣经》,在思想上也要求星期五臣服于他,这种思想上的征服彻底地、有效地改变了星期五,使他完全被鲁滨逊更是被资本主义思想所控制。至于后来救的西班牙人,则更是被视作是“臣民”了。鲁滨逊一步步地构建了自己的“荒岛帝国”。在返回英国后,鲁滨逊还是不放心他岛上的“臣民”,于是他搭乘侄子的船再次抵达荒岛,开启了自己的征服之旅。此次到来,他携带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生产发展需要的手工艺人等等,并且成功地扮演了协调人的角色,促使岛上居民尽释前嫌、和睦相处。鲁滨逊的做法,极大地促进了岛上居民的生存和发展,为其改善生活条件提供了重要保证。第二次抵达荒岛的鲁滨逊更是扮演着“总督”的角色,并选并且选定了两届代理。代理人带领岛上居民用先进武器展开了肆意屠杀,那些无法逃跑的生番更是成为被屠戮的“鱼肉”。这种毁灭式的扩张正是帝国主义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极力掠取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骆应吉.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J].海外英语,2017(2).

[2]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马静译. 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3]丹尼尔·笛福.笛福文选[M].徐式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鲁滨逊漂流记现实性探讨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