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真诚的温暖之旅

2019-06-01杨润森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平民化真实性网络平台

杨润森

【摘 要】继央视、卫视出品的众多表现“传统手艺”的纪录片之后,一部私人拍摄的纪录片《寻找手艺》竟然也可以收获不凡的成绩。本文试从内容主题、视听表达、网络传播平台等方面,探讨其通过平民化的手法,如何给予观众心灵最大的“冲击”。

【关键词】平民化;真实性;网络平台

导演张景自称《寻找手艺》“是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整部纪录片一共五集,每集四十分钟,每集也并没有固定的主题,全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三个纪录片的外行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寻找拍摄手艺人的故事。的确,整部作品很简单,并没有精彩华丽的画面,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当看完整部作品,你依然会被打动——它是一部展现真诚并且安安静静地向大家讲述只属于自己的、温暖的、中国故事的作品。

一、“平凡”的选题与内容

1.极具故事性的主题

故事化叙事,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的一种表现方式、表现手法,其摆脱了自然主义的消极的刻板纪录。通过发挥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段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纪录片的可视性和传播效果[1]。三个人历时半年辗转了二十三个省市八十八个地区,寻访到一百九十九位手艺人,进行了一场真真正正的手艺探索之旅——这样的“草根”组合与巨大的时空跨度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故事性。

土陶销量不高,可祖龙只担心手艺能否流传下去;精美的英吉沙小刀却只能诞生于制作者伤痕累累的伤疤之中;巴拉曼唯一的演奏者胡大拜尔地,自己的儿子却没能吹响这个乐器……在观看完整部作品之后才会发现,这部纪录片不仅记录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手艺,更是展现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人物矛盾、社会矛盾、心理矛盾。而这些矛盾同时又是深化故事性选题内容的关键,因为将展现这些“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手艺和手艺人作为一部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导演自己的梦想,也不仅是为了展现所谓的“工匠精神”,更多的则是为了寻找快节奏的生活背后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和对传统品质回归的呼吁。

2.贴合实际的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整个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寻找手艺》中,与其他纪录片所采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策略不同,摄制组并没有过多的采用细致入微、面面俱到的手法,也不刻意地突出或者强调手艺人的生活状况与背景,而是尽量回归到所要表现的手艺本身,并且通过展示每一件手工制品的制作过程,向观众展现有着形形色色人生的手艺人。例如,在刻画制作傣族油纸伞的坎温老人的形象时,老人消瘦的身躯和四肢满是劲道,他虽然不说话,眼睛却紧紧盯着手里的活儿,在收尾绷线时,棉线断了八次,每断一次都要愣一愣神。制伞过程的展现,不仅仅展现了坎温老人外在的形象,也更是塑造了其性格特征,使人物显得更加真实、立体。

二、“随意”的视听表达

在纪录片中,“真实性”是其本质属性,也是所有获得成功的纪录片的必备要素。而如何在纪录片中体现出“真实性”,这也是所有的纪录片创作者都在探索和实验的一个话题。而视听语言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纪录片体现出真实效果的基础与前提,其主要包含画面语言以及声音语言这两大部分。在《寻找手艺》中,颇具“随意性”的视听表达恰恰印证了这一特性。

1.画面语言

高鑫教授在《电视艺术学》中对于“画面语言”有着明确的定义和解释:“所谓画面语言,主要是指电视艺术家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综合。” [2]

导演张景曾经说:“摆拍会让真诚的人也变得不真诚。”正因如此,导演在开始就通过解说词告诉观众,很多拍摄的画面都是毫无计划地随机拍摄。尤其是拍摄者的出画入画在以往的纪录片中可以说前所未有,这种对于琐事的画面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强了影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摇镜头的使用在镜头运用上也给画面增彩不少:第二集在讲述土旦次仁为寺庙免费做佛像的时候,一组摇镜头把多位手艺人精心打磨佛像的场面纳入整个画面,再配上土旦的同期声“有钱的时候捐金子,捐佛像,没钱的时候,我们就免费给寺庙做,不要人工费”,简短的几个字却处处透露着手艺人对佛教的虔诚与敬畏。而导演也十分擅于用空镜头来表现一些主观情绪,如在寻找不到拍摄目标和离家太久有些思乡的时候,就运用了大量的空镜头来表现他们的焦急和孤寂。

2.有声语言

所谓有声语言,“主要是指在电视屏幕上,凡是能够表情达意的一切声音形态,诸如人生、音乐、音响,总称为有声语言。”[3]而在《寻找手艺》中,解说词、音响、背景音乐的灵活运用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音乐方面,《寻找手艺》以民谣《森林里的一棵树》、《黑鸟,你在哪里》作为片头和片尾曲。民谣,本就是在民间流行的歌曲,相对而言属于一种较为小众的音乐文化,但是在近些年来逐渐受到了年轻受众的喜爱与追捧。张景说:“之所以采用《森林里的一棵树》作为片头曲,不仅仅是因为歌曲与整片格调相呼应,更是因为像歌词里所唱的那样,‘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这就是手艺人和工匠精神,他们从来不谈工匠精神,但却默默承载了这个国家的温度。”

三、“草根”的传播平台

作为同样表现“传统手工艺”主题的纪录片,《大匠之梦》、《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无论是在制作规模、專业设备,还是在成片质量上都远远地超过了《寻找手艺》。但除去这些硬性条件下的困难阻碍之外,纪录片的播放平台更是一大问题。在没有电视台愿意播出纪录片的情况下,《寻找手艺》在B站的播放量达到一百多万,在爱奇艺、B站、芒果TV等网络视频平台播放量近五十万,豆瓣评分到达8.7分……

《寻找手艺》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利用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为纪录片的宣传与播出创造了条件,而网络平台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威力”,“互动性强”是一大主要原因。一部纪录片上传到各大视频网站之后,相对于电视台的单向传播,其互动性大大得到加强:每一位看过纪录片的观众都可以在观看后通过视频弹幕、打分评论等方法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并且第一时间留下自己对该作品的评价,然后再把自己喜欢的视频通过这些途径快速地分享出去,达到与创作者交流、观众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从而为能够更好地促进纪录片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四、结语

朱光潜先生曾在《谈美》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凡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寻找手艺》也许算不上手艺最精湛的“匠人”,但是它的确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它带着最“平民化”的风格来了一场真诚而又温暖的旅行,它用最简单的镜头记录下了每个手艺人和他们手中的手工艺品,它向每一位观众安静地诉说着鲜为人知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何莹莹.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3;

[3]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4;

[4]吴晨.纪录片《寻找手艺》的叙事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12):144;

[5]林溪.论纪录片《寻找手艺》的平民化叙事表达[J].传媒论坛,2018,1(16):16;

[6]张云艳.叙事学视角下纪录片《寻找手艺》的人文关怀[J].西部广播电视,2018,(14):100-101.

猜你喜欢

平民化真实性网络平台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广告的真实性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